1.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有哪些类型?
(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劳动保险和医疗
劳保医疗制度建立较早,是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员工因医疗或非工作原因受伤,医疗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除指定药品、餐费、路费以外的费用由员工本人承担;
2、员工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时,公司将根据员工工作年限支付病假补偿金作为医疗费用,金额为员工工资的60%至100%不等;
3、员工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治疗被诊断为伤残的,公司停止支付病假工资,而是按照劳动保险规定向员工补偿相应比例的医疗救助费用;
4、员工所供养的直系亲属患病接受治疗时,企业应承担50%的手术费和一般药费。
(2)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公共医疗
公立医疗制度是以公务员为主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离退休人员和残疾军人等。这些人就医时可享受公立医疗报销,其门诊费用、住院费用、手术费用以及一定的处方药费用均由公款支付,但住院期间的生活费、交通费以及规定范围以外的药品费用均由个人承担。如果患者本人确有困难,可以向有关机构申请帮助,并从其他行政费用中报销。
(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的合作医疗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起步较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与劳保医疗、公费医疗不同,其医疗费用由集体和个人筹集,不依靠国家财政的支持,相当于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的互助制度。这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行自愿原则,农村居民只需缴纳少量费用,其余部分由集体承担。个人因病或意外伤害就医时,可从合作医疗基金中申请相应比例的报销。
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1)为全体城镇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推动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基本医疗保险水平和办法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国家、单位和职工合理承担医疗费用。
(三)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职工享受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要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适当挂钩,增强职工积极性。
(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应有利于减轻企事业单位社会负担,有利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建立医患双方约束机制,推动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遏制浪费。
(六)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属地原则。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关及其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参加参保人员所在地的社会医疗保险,执行当地统一的缴费标准和改革方案。
三、社会医疗保险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医疗保险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医疗保险一方面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发展;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
二是调节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
医疗保险通过征收医疗保险费、支付医疗保险服务费用来调节收入差距,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为患病职工提供经济援助,有助于消除因疾病引发的社会不稳定,是调整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重要社会机制。
第四,它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
医疗保险和社会互助等社会制度,通过参保人员分担疾病费用风险,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型社会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五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保证。
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用于支付职工的医疗费用。读者如需法律帮助,请前往华录网进行法律咨询。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