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准备好,过早地出来“领跑”创业,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率很高。 李开复表示,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对大学生来说是更好的选择。 “国内教育更注重专业发展,却忽视了学生执行力、团队经验、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误区二:对市场重视不够
将“创业”直接等同于“科技创业”,将“科技创业”直接等同于“获得专利”,是国内大学生创业者的普遍想法。 在李开复看来,创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创业者是否“懂市场”,包括对市场的了解、对用户的深入洞察、对用户的理解和尊重’的兴趣。
大学生创业误区三:创业等于上市
“创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上市、赚钱,更不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年轻的创业者必须要有更大的志向,打造积极的创业生态。” 李开复提醒,上市、赚钱并不是创业的最终目的。 大学生创业 创业者最大的理想应该是创造和完善产业链,用技术造福用户。 “比如在互联网行业,只有网络用户、内容生产者、广告商都能分享你的技术,实现收入和体验上的共赢,才算成功。”
大学生创业误区四:创造力等于创业
针对国内很多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愿意让投资人知道的做法,李开复认为,“想法改变一切”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多见。 “想法并不是最有价值的,如果让投资人在‘创意’和‘创业者’之间做出选择,更多的投资人肯定会选择后者。创业者蕴含着所谓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创业方向、人品、创业团队、执行力等”
大学生创业误区五:创业等于赢得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提供的不仅仅是金钱。” 李开复表示,根据他的观察,当获得第一笔资金时,他们就开始排斥投资者的参与,并将投资者的意见视为对自己的干扰。 “风险投资的价值远远大于金钱。除了投资钱之外,他们还可以给尚未涉世的大学生介绍人脉、客户、合作伙伴,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管理财务。” ,并吸引下一轮融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个好的投资人的标准不仅在于他是否愿意投钱、投多少钱,还在于他投了钱之后能否为创业者提供持续的、有价值的帮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