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程序员疑似因砍价失败,拼多多又上热搜了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拼多多助力或砍价套路是什么_拼多多砍价助力安全吗_拼多多砍价助力领现金有风险吗

文字| 一石财经

多多名副其实,“做很多事”。

日前,一名华为程序员因疑似讨价还价失败,将华为应用商店中拼多多的搜索关键词改为“坑多多”、“多多”、“傻多多”,拼多多又火了。 搜索过。

早在2021年3月,上海的刘律师在参加拼多多“免费砍价”活动时,因请多人砍价后的差价始终是0.9%,他愤怒地说,“拼多多涉嫌违反拼多多免费砍价原则”。善意。” “利用虚假数据隐瞒规则的行为,构成欺诈,严重影响社会士气”,该公司被告上法庭。

1月14日,案件部分细节曝光,让不少网友哭笑不得。

在“刘律师诉拼多多”一审中,对于刘律师提到的“始终0.9%的差异”问题,拼多多回应称:“由于议价页面显示的百分比位数有限,所以只显示0.9%的差异” %。”

当法院询问为何页面上没有显示完整的百分比时,拼多多表示:“由于手机屏幕显示面积有限,数字无法整除,所以小数点后至少有6位的百分比被省略并显示为 0.9。 %。”

对于拼多多的解释,有网友调侃:这么准确的数字,本以为会出现在两弹一星的创纪录日或者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没想到却出现在拼多多的讨价还价算法中。

刘律师也无奈表示:拼多多重新定义了0.9%。

真是黑色幽默。

但这很荒谬。 回顾拼多多的历史,其实这种套路的新招聘模式确实吸引了很多用户来到平台。 但如果拼多多继续长期发展,过度消费用户,未来拼多多真的能赢得用户的心吗?

社会裂变下的野蛮生长

“钉很多,打很多,打很多,打很多,保存很多。”

一句深入人心的广告语,让拼多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为可以与淘宝、京东并肩的电商巨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拼多多堪称网络讨价还价的鼻祖。

作为一款专为团购而设计的产品,拼多多的购物模式与传统电商相比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 它充分利用社交圈内的人际关系,让购物过程更具互动性,以极低的营销成本实现裂变传播。

拼多多的崛起与微信的社交流量生态密不可分。

2016年,拼多多宣布完成1.1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腾讯等。 也正是在那一年,拼多多付费用户数突破1亿,月GMV突破10亿,日均订单突破100万。

一般情况下,拼多多商品的团购价格会比单独购买要低。 为了追求“便宜”,用户通常会将商品链接分享给微信好友一起“买单”,而拼多多也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平台用户数量的快速裂变。

自从推出团购以来,这种疯狂的团购链接并没有被微信判定为诱导分享而封杀,正是因为有腾讯的保护。

京东交易额突破百亿也用了七年时间,而拼多多只用了两年时间。

回顾拼多多的裂变历史,可以追溯到拼多多的“水果团”。 当时吸引新顾客的方式是推出“茅山榴莲王”这样的热门产品作为抽奖活动,每隔一周举行一次,不同地区根据情况变化。

同一个园子里的优质水果,好的就给拼多多,质量差的就留给拼多多。 通过卖水果,拼多多很快获得了势头,并为平台带来了第一波客户。

当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拼多多将目光转向海购、服饰箱包、数码家电、美妆护肤、生鲜、家居生活、母婴等各个领域,并开始大范围落地。低价。 +社交裂变策略。

与阿里、京东等向中高端市场转型的传统电商相比,拼多多在下沉市场一直主打“低价爆品”,依托免邮团产品吸引顾客,依靠大量的团单来减少销量。 成本。

品类的拓展和微信社交的普及,不仅让拼多多迅速占领低端市场,也大大增强了用户粘性。 短短几年时间,拼多多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电商三巨头之一。

然而,有得也有失。 有互联网分析人士认为,这种“令人不安”的新做法最终并不是企业安身立命的长久之计。 低价社交团购虽然给拼多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但同时也破坏了平台和用户的信任,让拼多多陷入了越来越深的泥潭。

拼多多“传销式”新招聘模式花样繁多

有人说,拼多多把人性研究得很透彻。

拼多多首页上,出现了“送水果”、“九元特卖”、“多赚大钱”、“满减送”等多种让消费者有“占便宜”感觉的购物方式。砍价”、“摇现金”等,都是依托微信社交圈,利用社交裂变,针对平台用户开展营销。

以“以优惠价格免费获得”为例。 这个模型有几个非常核心的机制:

首先,议价时间只有24小时。 一旦开始议价,如果在限定时间内没有将价格降至0,您将失去免费获得产品的机会。

其次,议价页面不显示剩余金额,而是显示折扣比例,这是刘律师在上述案例中反映的问题。 同时,新用户和老用户的腰斩比例也不同。 新用户参与越多,削减比例就越大。

第三,一个朋友只能讨价还价一次。 而同一用户每天只能帮三个朋友讨价还价。

拼多多砍价助力安全吗_拼多多砍价助力领现金有风险吗_拼多多助力或砍价套路是什么

拼多多助力或砍价套路是什么_拼多多砍价助力安全吗_拼多多砍价助力领现金有风险吗

这也意味着用户必须不断招募新人讨价还价,即使他们想要的产品已经减少到百分之零点几,只要放弃,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当用户与十几甚至数百人分享讨价还价链接时,其中一些人会下载注册应用程序并创建新的讨价还价链接。 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不断吸引人,促使平台在短期内成长。 完成内部人气的增长。

这种利用用户发展用户的新获取模式就像一个“传销”。 它不仅在微信上迅速病毒式传播,还大大降低了当今网络流量昂贵的获客成本。

此外,为了不断获得客户流量,平台在各种事件营销中采用了各种策略和方法,只要能够达到增加用户数量的目的即可。

一石财经在拼多多首页测试了“天天领现金”活动。 点击页面时,活动会显示用户已收到100元红包,仅剩1.5%可提现至微信。 当你点击提现按钮时,需要邀请好友帮忙,时间也是24小时。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活动页面会不断出现“我很幸运”、“你真幸运”、“我要提款了,我要发起”等听起来很吸引人的词语。很快就会给你付款。” 而弹窗留住用户,迫使用户退出页面变得非常复杂,并且不断暗示用户有尝试邀请人的心态,如果真的能轻易得到的话。

在邀请人的过程中,仍然是同样的“传销式”招募套路——如果你邀请一个老用户,那么老用户需要邀请两个新用户;如果你邀请了一个老用户,那么老用户需要邀请两个新用户; 如果您邀请一位新用户,则该新用户需要再邀请一位新用户。 ,可以帮助成功。

此外,一石财经还在首页测试了看起来很“正常”的“打卡”功能,这也是当今各领域平台上最常见的福利活动。 但在拼多多这里,也很难真正捞到“羊毛”。

平台显示3000个签到豆可提现30元,但用户一旦存满30元,系统就会显示兑换的是无门槛消费券,且大多只能用于指定用途单价数百或数千的产品。

更bug的是,在签到金额未达标前,系统显示消费券仍可无限量兑换,但一旦用户累计金额达到30、50、100,该档次的优惠券就会自动失效。自动变成“限抢”,最后肯定是“卖完”。

此外,拼多多的“摇钱”、“钱轮”活动也是熟悉的“菜谱”和不同的“包装”:永远摇不走金币,永远差几毛钱,永远需要朋友的帮助。

从上述案例中“0.9%”的说法来看,实际上拼多多平台活动中这样的“无中生有”套路恐怕数不胜数。

网友对拼多多的评论截图

那么,在这种套路营销下,用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增加用户的拼多多真的能留住用户吗?

拼多多在消费人性上能走多远?

不可否认,拼多多吸引新用户的方式确实有其强大的一面。 当京东和淘宝一统天下时,该平台依靠这种病毒式社交传播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巨头之一。 可以说,黄峥创造了拼多多,拼多多也创造了黄峥。

只是套路背后没有诚意。 这种刻意利用人的弱点的新招聘模式无疑引起了很多人的厌恶和怨恨。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确实享受到了拼多多上述活动的“好处”,甚至实际收到了现金。

仅从比例来看,拼多多的8亿用户中,绝大多数都是耗尽社交圈、两手空空的人。

据统计,2021年3月,拼多多约61%的月活跃用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 同期,淘宝月活跃用户中有56%来自低线用户,而京东只有52%。 从终端价格来看,拼多多用户中约有一半使用2000元以下的手机。 同期,京东和淘宝在该细分市场的份额不足30%。

也许有人会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确实给用户带来了实惠,让大部分用户“真幸福”,平台复购率也在不断提升。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使用拼多多百亿补贴的用户绝大多数仍来自一二线城市。

虽然今年618活动中三四线城市人群比例有所上升,但在农村,仍然有人“用不着”百亿补贴,“看不懂”这一切优先常规。 其中可能包括你、我的父母和我们年迈的祖父母。

生活在发达城市的社交媒体用户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让人们讨价还价并破解折扣计划。 此时,远在城乡、对价格高度敏感的消费者正在“笨手笨脚”地阅读各种折扣规则。 他们面对新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产品不知所措,甚至“愚蠢地掉进陷阱”。

我们不怀疑拼多多确实在造福大众方面做出了很多成绩,但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只是想不费吹灰之力地购买生活必需品。

当平台自豪地在性能表上列出通过例程增加的活跃用户数时,你是否想过,一些对智能手机不太精通的用户正在对那些永远无法成功删除的页面叹息。

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

经过询问,我发现包括一世君本人在内,不少于五个朋友已经不再使用拼多多了。 “我感觉好累,早就卸载了。”

从财报数据来看,放弃拼多多的用户应该不少。 2021年第三季度,拼多多实现营业总收入215.06亿元,同比增长51%,环比下降6.68%,低于市场预期。

与另外两家电商巨头相比,阿里巴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007亿元,同比增长29%。 如果不考虑与高鑫零售合并的影响,公司季度营收为1804.38亿元,同比增长16%。 京东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187亿元,同比增长25.5%,高于市场预期。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