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发行市场持续冻结。
有多冷?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推出新产品,但只有1家认购。 而且这是唯一一只由基金公司自己购买的。
例如,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有效申购数量为1的基金有7只,全部是基金公司“自掏腰包”设立新产品的基金。 到2023年,此类基金将达到25只。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2月份基金公司购买设立的产品中,国泰基金的产品占据了大部分。
国泰中证油气产业链A、国泰中证机器人链A、国泰中证信息科技创新主题链A等基金只有1个认购者。
国泰基金只是在为自己的娱乐打新基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现实也很残酷:基金公司已经赚不到钱了。
01
国泰基金“自掏腰包”发行新基金
2023年12月29日,国泰中证油气行业ETF发起设立支线基金(即基金合同生效日)。
该基金募集期间净申购金额为1000万元,其中A股900万元,C股100万元,有效申购总数仅为1户。
此次募集的资金全部来自国泰基金固有资金,这意味着这是一只国泰基金“自掏腰包”发行的基金。
国泰基金2023年12月还会有很多这样的基金。
国泰CSI全集成电路链路A于12月7日建立,国泰CSI信息技术创新主题链路A于12月13日建立,国泰CSI机器人链路A于12月19日建立,情况几乎一模一样。
根据发起基金相关规定,基金管理人、高管或者基金管理人作为基金发起人认购金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持有期限不少于三年的,即可设立发起基金。年。
从这些基金募资周期极短(一般只有一天)来看,明知募资困难的基金公司可能根本就不想带投资者来玩。
这种操作无论从形式上还是程序上都没有问题。
但从以往的实际情况和发起基金的初衷来看,发起基金也希望由机构发起并得到投资者的响应。
但现在,用每日经济新闻的话说,赞助基金已经逐渐演变成机构自己的“独角戏”。
02
老产品性能不佳
该基金只有一名认购者。 基金公司不想让投资者玩,还是投资者不想把钱交给基金公司,这是有很大区别的。
国泰基金成立于1998年3月,也是中国最早的基金公司之一。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国泰基金目前管理规模约6500亿元,位列行业前15名。 管理404个产品,拥有56名基金经理。
不过,国泰基金产品近两年表现不佳。
过去一年,国泰基金有17只产品跌幅超过30%,81只产品跌幅超过20%。 相对于国泰基金的产品数量,这可以算得上是大规模的亏损。
国泰基金约一半产品自推出以来出现负收益,其中约100只产品自推出以来亏损超过20%。
六只产品成立以来亏损超过50%,投资方向涉及医疗、新材料、科创板等领域。
与其他遭受巨额亏损的知名基金公司和知名基金管理人相比,国泰基金堪称“默默亏大钱”的一派。
国泰航空旗下部分历史悠久的基金自成立以来均取得了良好的账面回报。 但在过去的三年里,这些基金大部分都变成了“丑陋的绿色”。
国泰基金旗下最大的股票产品是国泰中证ETF(证券ETF),目前规模超过300亿元。
但这只成立于2016年7月的基金,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13.88%,年化回报率为-1.98%。
对于这样的成绩,已经不能再以股市的短期波动为借口。
就在近日,国泰基金总经理周向勇在向媒体发表的新年致辞中表示:必须承认,这几年投资者的获得感仍然不足,这一点值得反思。
周向勇认为,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从根本上讲,要把公民赚钱放在基金赚钱之前。
然而业绩不佳的国泰基金却是发行新基金最活跃的基金公司之一。
如前所述,在刚刚过去的12月,国泰基金推出了多款新产品。
Wind数据显示,国泰基金目前拥有多款储备产品。
当业绩不佳时,基本面人士自然不会接受推出新基金的想法。
03
一些新的基础版本几乎已经准备好供自娱自乐了。
虽然一般来说,只有一名认购者的基金所占比重并不算太大,但事实上,很多拥有数百名认购者的基金与这些只有一名认购者的基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新设立的华泰浆果中证央企红利链接A,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为1000万3680.84元。
有效募集户总数为352户。其中,基金管理人华泰白锐花费1000万固有资金450元认购该基金,占基金募集净额的99.96%。
这意味着,剩余351户的认购金额合计只有3200多元。 平均每户认购金额不足10元。
这与国泰认购的基金没有本质区别。
鹏阳基金旗下鹏阳消费主题混合推出A期募集时间为2023年12月5日至2023年12月22日,有效认购户总数仅有23户。
认购总额为1027万元。 扣除鹏阳基金自购的1000万元后,剩下的22人只认购了27万元。
富国银行基金的许多产品也是如此。
例如,2023年12月19日生效的富国中证绿色电力ETF发起A连接,有效申购数量为84户,A股有效申购金额为1005.2万元。
扣除自己购买的1000万元后,80多人只购买了A股5万元左右。
像上面这样的基金还有很多。
04
基金公司如何才能赢回投资者的青睐?
近两年新基金发行困难重重。 许多产品的推出都失败了,许多产品的推出也一再推迟。
不仅中小型基金公司如此,一些知名基金公司的产品也难销。
例如,去年12月2日,浙商基金公告称,浙商智多恒两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无法生效。
该基金于2023年9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期间公开募集,但仍以失败告终。
去年民生加银基金、中信建投基金、融通基金、永盈基金、鹏阳基金、国融基金等公募产品均未能募集产品。
至于筹款拖延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
基金募集难度大,大部分责任要由基金公司自己承担。
很多基金公司过去既没有表现出专业性,也没有表现出责任感。
面对投资者的巨额损失,尤其是一些悲惨的损失,表现得无动于衷是可以避免的。
如今,面对冷淡的市场,大多数基金公司只会安慰投资者:市场有望反转,目前处于低位。
但在过去三年大量基金的回报惨不忍睹的情况下,投资者怎么能相信这种说法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