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正式启动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又一年过去了。 回望2023年,已有25年历史的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破茧成蝶、重塑生态的变革。

变革是2023年公募基金行业的关键词。今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启动,管理费、托管费、交易佣金等多项基金费用合理降低,彰显了行业变革的决心。造福人民,革命自身。 与此同时,迷你基金清算加速,基金清算趋于常态化,一场“万基时代”的供给侧改革正在悄然进行。

打破现状,是公募基金行业对未来的殷切期盼。 今年,基金经理称“赚钱难”,市场上曾经存在的核心资产和热门股票纷纷消失。 主动股票型基金业绩普遍停滞,明星基金经理纷纷跌下神坛; 基金市场称因赚钱效应“难卖”。 不好,基金发行市场遇冷,新基金占比创近五年新低。

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的号角,呼唤着基金业在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等方面肩负起更大的使命。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让我们以“2023年公募基金十大事件”来结束这一年,祝愿基金业重生,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正式启动

费率改革是公募基金行业2023年的重中之重。

2023年7月8日,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利率改革工作方案》,拟按照“管理费-公募基金”的实施路径,两年内分阶段采取15项措施,全面优化公募基金。交易费用-销售费用”费率模式将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水平。 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进入第二阶段,为行业固本、开拓新领域、实现稳定长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阶段,调控政策主要是压缩行政开支、惠及百姓。 其中,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和0.2%,现有产品管理费率降低工作在2023年底前完成。

第二阶段,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也得到合理降低。 此外,政策还减少并加强了对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分配的监管,严禁向证券公司进行任何形式的基金证券交易量和佣金承诺,进一步优化公募基金证券交易费率披露机制。基金行业。

除了第一轮降费和第二轮降佣金外,第三轮还将对公募基金销售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规范。 据证监会测算,按照今年6月底的规模计算,公募行业降费后每年将为投资者节省总计约140亿元的费用。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有效降低了投资成本,彰显了行业变革的决心,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市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同时,费率改革也促进了基金行业在竞争中发展,强化了核心投研能力对机构的重要性,有利于优化行业生态。

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规模

今年6月底,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迎来行业历史性时刻。

几十年来,银行理财牢牢占据着中国居民财富管理的最大份额。 一方面得益于我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老百姓的理财观念相对稳定、保守。 但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对理财产品的严格监管不断加强。 结合2022年底理财产品集体破产的影响,银行理财规模出现萎缩。

与此同时,公共资金规模稳步增长。 一方面,由于理财市场优质非标资产供给减少,理财机构开始加强主动外包管理,公募资金配置比例稳步提升; 另一方面,随着“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提出和资管新规的出台,随着1999年《条例》的实施,我国居民长期以来依赖投资的理财方式房地产、定期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都在逐渐发生变化。 通过资本市场的基金投资实现财富保值增值逐渐成为投资者的重要选择。

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为25.34万亿元,同期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27.69万亿元。 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过银行理财规模,资管行业头把交椅暂时易主。

新基金发行量创近5年来最低水平

在行业规模稳步增长的背后,公募基金在2023年也经历了诸多结构性变化。尤其是在市场持续波动、赚钱效应疲软的情况下,新基金市场遭遇了“冰点”。

据Wind统计,截至12月26日,公募基金2023年新发基金数量为1229只,发行股份总数为11194.54亿股,较2022年下降约24%,创2023年以来新低。 2019年;平均发行份额9.11亿份,创历史新低。

从产品结构来看,新发行基金呈现出显着的“强债弱股”特征。 按发行股份比例计算,2023年以来新发行的基金中,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占比仅为26.08%,而债券型基金占比高达70.66%。

近两年,股票型基金的发行普遍低迷,这与股票型基金在波动的市场下盈利效果不佳密切相关。 由于市场震荡,板块热点切换加速,资金整体赚钱效果不佳,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 尤其是投资者对于含权基金产品更加谨慎,接受度较低。 风险相对较低的债务基金相对更受欢迎。 市场青睐。

从发行机构来看,公募行业分化趋势日益凸显。 龙头基金公司在新基金发行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中,易方达基金、广发、华夏基金等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共发行基金578只,占比49%,合计发行4818.58亿股,占比49%。 47%。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今年发行的基金产品很少甚至没有。

在新基金发行市场遇冷的背景下,202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开始关注存量基金的持续营销,“重IPO轻持有操作”的问题得到缓解在某种程度上。

主动股票基金业绩停滞

2023年也是被很多基金经理称为“赚钱难”的一年。 整体市场震荡,板块轮动加速,小盘股异军突起取代基金权重股,导致整个市场主动股票型基金整体表现不佳。

Wind显示,截至12月26日,偏股混合基金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下跌16.40%。 这已是该指数连续第三年收于负值。 尤其是今年,新能源这个曾经热门的赛道不复存在,导致重仓新能源的基金遭遇业绩“滑铁卢”,不少产品年内跌幅超过40%。

在主动股票型基金业绩普遍放缓的情况下,一向“小众”的北交基金或将成为今年最大赢家。

截至12月26日,华夏北交所连续两年评选的中小企业创新评选,以50.29%的年回报率排名第一。 这个由谷新峰管理的4亿元产品正接近“冲刺时刻”,并战胜了东方区域发展、东吴移动互联网A等“种子选手”,成为“预备冠军基地”。

紧随其后的是东部区域发展,同比回报率为44.78%,排名第二。 公开数据显示,该基金凭借重仓AI板块,上半年取得了可观增长,且基金经理在AI板块高位时及时调整仓位,保住了来之不易的业绩。 “结果。” 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业绩排行榜第一名。 二季度末,基金开始将配置转向长期下滑但有触底迹象的白酒板块。 因此,下半年净值表现较为稳定。

ETF份额突破2万亿大关

在基金发行低迷、赚钱效果不佳之际,ETF扛起了大旗,成为2023年热门的“爆款鸡”。

2023年以来,虽然股市低迷,股票型基金发行低迷,但投资者的“跌多买多”和基金公司的努力形成了合力,共同推动了ETF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市场ETF数量增至889只,总份额一举突破2万亿,创下新纪录。

在这个ETF的“大年”,市场上共有15只ETF年内涨幅超过100亿,其中包括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华宝中证医疗ETF、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ETF、易方达沪深300医疗健康ETF等众多主导产品。 行业主题ETF和宽基指数ETF近两年爆发式增长,已成为ETF市场的主流。

新的基金市场也被ETF抢走了。 其中,科创100、中证2000、深交所50等宽基指数ETF的竞争,吸引了众多头部基金公司同台竞技。 冻结发行期间销售依然火爆。 中证科创板首发规模达38.95亿元,博时旗下上证科创板、易方达深证50ETF、富国深证50ETF等首发融资规模突破20亿元。

总体来看,全市场ETF的基金份额较2023年初增加了约40%。但需要指出的是,ETF的“风向标”特征并不在于份额持续增加本身,但更重要的是,尽管市场低迷,但份额仍能逆势增长。

数据反映,虽然ETF份额持续上升,但其净值增长或基金规模却停滞不前。 整个市场ETF规模尚未超过2万亿元。 上述15只增持股份超过100亿股的ETF年内不再增持。 收益普遍为负,呈现出“资金跌多买多”的特点。

基金公司掀起多轮“自购潮”

在市场大幅波动的同时,不少基金公司大举投资自购,用真金白银表达对中国资本市场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肯定。

8月21日前后,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中欧基金、瑞源基金等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20多家机构两天内宣布自购,自购总额超过10亿元。

10月29日起,基金公司启动新一轮“自申购”。 同日,易方达基金发布关于使用自有资金投资自有基金的公告,宣布将使用2亿元自有资金购买自有基金。 随后,华夏基金、广发基金、招商基金、嘉实基金等各大公募基金相继宣布自购,金额从千万至2亿元不等。 在这波自购浪潮中,基金公司自购总额约为20亿元。

除了这两轮相对集中的“自购”之外,还有一些基金公司在其他时间也进行自购。 例如,交银施罗德基金曾购买了2亿元的浮动利率产品交银瑞元,该产品三年定期开放混合型。 长城基金今年以来多次购买了长城国企优先原始混合型、长城悦利原始债等自有产品。 。

光大证券认为,一方面,基金公司自购有助于提高与投资者风险利益的一致性,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可以利用自购资金来补充和稳定基金资产规模。 当市场情绪低迷时,一波资金自购潮通常会出现,作为跌势可能止住企稳的积极信号。

Wind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市场上已有143家基金公司进行了产品自申,净申购总额达1119.63亿元。 剔除货币资金1054.97亿元后,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自购规模为64.66亿元。 其中,景顺长城基金、中欧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年度自申金额已超过10亿元。

小微盘量化基金出圈

与私募量化相比,公募量化由于投资限制较多,一直面临着“做大不起来”的问题。 然而2023年,小微盘风格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热点的快速轮换,让公募量化基金出圈了。

例如,截至12月25日,今年热门量化基金国金量化精选和国金量化多因子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0.16%和10.37%。 在业绩拉动下,基金经理马芳今年管理规模大幅增长,从年初的33.97亿元增至三季度末的299.58亿元,增长近8倍。

此外,雷军管理的长城量化小盘、孙猛管理的安泰对冲策略、何翔管理的渤海汇金量化成长今年分别实现了10.91%、10.87%和10.43%的回报。 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也有所扩大。 。 其中,孙萌今年三季度末的管理规模达到169.44亿元,较年初的62.99亿元增长169%。

与此同时,一批“人肉量化”基金也持续走红。 这些基金的特点是换手率高、持仓极其分散、偏爱小市场公司。 他们今年的回报表现名列前茅,受到各基金的追捧。

比如“网红神机”金元淑男元气近期身家再创新高,年内回报率超23%。 但该基金自2021年底开始频繁、密集的限额调整,最终于2022年8月22日暂停申购,至今未再次开放,被称为“窗口基金”。

类似的策略还有周伯阳管理的金源顺安精选、江峰管理的保诚多策略、苏秉义管理的大成景恒等。 这些基金今年也表现出色,年回报率分别达到16.98%、25.25%、15.42%。

在江峰看来,目前小盘股的市场主导地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他认为,对于大市值的公司,市场研究往往相对充分,而中小市值的公司受到的关注较少,因此更容易从上市公司的公告和调查中发现超额收益; 同时,随着A股中小市值公司的数量日趋增多,未来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资范围将越来越广,增长空间也将越来越大。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迷你基金加速清算

“万基时代”,公募基金行业也面临全面的供给侧改革,迷你基金清算加速,基金清算趋于常态化。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2023年清算的基金数量达到256只,创近五年新高,仅次于2018年。基金清算从个别案例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除了保持较高的总量外,清算资金还呈现出三大结构特征:

一是股票资金清算创历史新高。 截至12月27日,2023年以来共有61只股票基金被清算,高于2022年的58只和2020年的40只。

其次,FOF基金清算数量超过两位数,达到12只。具体来说,FOF产品的清算最早出现在2022年,但当年清算的产品仅有4只。 2023年清算数量激增至2022年的3倍,清算的12只母基金中,有7只为养老金母基金产品。

三是ETF清算数量快速增加。 Wind数据显示,即使在2018年,也只有13只ETF被清算,但从2021年到2023年,清算数量迅速增加,分别达到25只、34只和32只。

晨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基金的生存期存在“五年魔咒”。 对历史上所有清算基金的生存期的统计表明,大多数基金在其生命早期就被关闭了。 该样本中约85%的基金甚至连第五个年头(截至2023年11月)都没有撑过。以清算基金为例,有181只基金在成立一年内“死亡”。 晨星认为,部分原因是整体市场较为低迷,导致基金产品面临赎回和净值下降的双重压力,不少产品最终因此被爆仓。

公募REITs规模突破1000亿

2023年以来,公募REITs加速推出,扩容和募资有序进行,产品总规模突破千亿大关。

Wind数据显示,今年已有8只公募REITs上市,并受到各界投资者的热烈认购。 近日,国泰君安城投关亭保障性住房REIT“一日售空”,延续公募REITs的爆发热度。 基金管理人公告称,基金管理人将提前结束本次募集,并将按照“全额比例配售”的原则进行确认。

截至12月27日,上海、深圳两地目前已发行公募REITs 29只,募集资金954.52亿元。 项目涵盖收费公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仓储物流、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新能源等。 以及各类资产类型,加上首批扩容公募REITs净认购金额50.64亿元,整个市场公募REITs总规模已突破千亿。

但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公募REITs整体市场并未延续此前的热情。 中证REITs指数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已超过30%。 谈及成熟的REITs市场,华夏基金指出,海外REITs在发展初期也经历过市值小、波动大的阶段。 总体来看,四季度,受产品基本面和市场流动性问题影响,公募REITs二级市场价值持续调整。 一是部分产品基本面较差,修复进度未达到市场预期。 其次,当前市场环境流动性偏弱,加上临近年底部分机构赎回压力较大,整体换手率呈下降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机构调整仓位的行为很容易在二级市场产生连锁效应,因此很容易出现单边下跌。

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起草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拟正式纳入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REITs纳入社保基金投资范围。 此举相信有助于提振市场对公募REITs的信心,稳定投资者预期,为市场引入长期资金。

10

外商独资​​公开发行加速业务发展

2023年以来,一批外资独资公开发行获批,获批机构加速在华业务拓展。 外资金融机构正在深入布局中国市场。

8月24日,安联基金获得中国公募基金牌照,成为中国第九家获准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外资基金管理公司。 今年年初,施罗德基金和联博基金也获批。

自2020年4月1日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政策实施以来,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市场。

2020年,贝莱德率先获得境内外首张公开发行牌照; 2021年,富达基金、路博曼基金相继获批,2022年获得证监会颁发的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宏利基金、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等都进行了股权变更,成为外资基金公司。 至此,中国境内外商独资公募基金数量已扩大至9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贝莱德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富达基金、路博曼基金等多家境外公募基金也扩大了中国公募公司的注册资本,彰显了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从长远来看有好处。

此外,多款新推出的外资公募基金产品也陆续推出,涵盖主动型股票基金、普通债券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多种产品。 在经济增长稳步复苏、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中长期投资潜力巨大。 这是外资加快业务布局和资产配置的重要原因。 不少外资机构纷纷表示将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分享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时代红利。

过去推荐的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