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绿鞋的了解都一知半解,有的人认为绿鞋就是一种低价护盘的义务,有的人认为绿鞋就是一种低价买入股票的权利……这些都是不正确和不全面的理解。
要理解什么是“绿鞋”机制,首先要明白IPO的几个参与者。
以邮储IPO为例:
发行方,就是邮储银行自己发行股票融资;
承销人,就是邮储找的中介帮它把发行的这些股票兜售给投资人(本例中主要为中金公司);
机构投资者:申购承销人手中股票的机构;
个人投资者:申购承销人手中股票的个人。
绿鞋机制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能够让以上所有参与者的利益都获得提升。
现在我们用时间线把这些参与者串起来,看看究竟什么是“绿鞋”(当然还是以本次邮储发行为例):
第一步,当然是作为发行人的邮储银行,找到了作为承销人的中金公司:“嘿兄弟,我想募集280亿资金用于公司发展,这事儿你得帮我”
第二步,两人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发行51亿股,发行价格定为5.5元。这51亿股是承销人打包票一定会帮发行人卖出去的股票,卖不出去我就自己吃下来,因此我们称为“包销”(注意这51亿股的来源是邮储银行增发的)。
第三步,除了包销部分的股票之外,发行人还赋予了承销人一项权利,就是在发行当日,承销人可以决定是否额外多向投资者发行15%的股票,也就是“超额配售选择权”了。
意味着承销人有权利选择是否多发行这15%的额外股份,发行的多自己收到的承销费用就多,但也承担了没有人认购的风险,且发行越多对股价的压力也就越大,总之是一把双刃剑。
好在这项权利握在承销人手里,可以视情况选择是否执行。
其实“超额配售选择权”就是所谓的“绿鞋”了,但完整的“绿鞋”机制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第四步,到了发行申购当日,承销人觉得市场还不错,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应该是有利可图的,于是向投资者多配售了15%的股份,即一共配售了59亿股,比原先的51亿股多了15%。
但是这多出的15%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他不是邮储银行新增发的股票,而是承销人向公司的大股东(或者说战略投资者)借来的!!
没错,我先把大股东手里的股票借过来配售出去,等我赚了钱再想办法还上,这种做法被称为“延期交付股票”。
第五步,投资人叽里呱啦一顿申购,有的中签、有的没中、有的中签又弃购,不一而足。
第六步,终于到了股票上市流通的当天,这时候看一下参与者现在手里的情况:发行人一共新发行了51亿股,承销人配售出去了59亿股欠大股东8亿股,投资者认购了57.8亿股(有部分弃购)。
第七步,假设上市流通后的30天内市场行情不好,股票跌破了发行价。
这时,承销人会用超额配售拿到的钱(8亿股乘以5.5元)以低于5.5元的市场价格集中买入股票,买多少都可以,但是不能超过那15%也就是8亿股。
然后市场会因为买入托市(以买入价支撑市场价格),股价上升企稳,承销人也可以拿着买入的这些股票去偿还给大股东。
第八步,假设市场行情突然好了起来,邮储银行的价格突然超过5.5很多,这时候,承销人从市场买入股票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它会要求发行人直接增发股票给自己,然后股价会因为增发的股份而下跌,承销人则拿着增发的股份还给大股东。
第九步,发行上市的30天后,承销人失去以上这些权利和义务。
这就是“绿鞋”机制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在“绿鞋”机制下各方都获得了好处。
第一, 发行人发行股票募得了资金;
第二, 承销人因超额发行而获得额外的收益;
第三, 投资人也因为“绿鞋”维护了股价的稳定,从而规避了新股破发带来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投资人愿意申购额外配售的股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