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央行总资产缩表1.64万亿,广义再贷款与外汇占款双双下降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界面新闻编辑|王舒

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变化的统计报表,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央行近期更新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24年末,央行总资产44.1万亿,较上年末缩水1.64万亿,主要受“其他债权”下降影响。存款公司”。

该账户表明央行向银行放贷后,形成对银行的债权。目前,此类债权是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逆回购、各类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形成的。市场也称之为“广泛再融资”。

广义再贷款是央行提供基础货币的方式之一。此外还有外汇储备和国债净购买。 2024年,广义再贷款和外汇持有量都将下降,这意味着通过它们注入的基础货币将减少。不过,国债净购买量的增加意味着央行将通过买卖国债提供更多的基础货币。

2024年末央行总资产缩表1.64万亿,广义再贷款与外汇占款双双下降插图

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一大进步。考虑到财政政策的扩张以及降准空间的收窄,市场认为未来央行或将更多地通过买卖国债来控制流动性。国债买卖或将成为央行投资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方式,而人民币的发行将更加锚定国家信用。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可能会大幅增加,占人民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也将上升,央行资产负债表将进行重组。这些变化对于打造强势货币、建设强大央行、建设金融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央行数据显示,“对中央债权”项目时隔17年重回增长轨道。 2024年末余额2.88万亿,占央行总资产的6.5%,比上年末提高3.2个百分点。

17年后恢复增长

目前央行对政府的债权都是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即央行只持有国债。从历史趋势看,2007年政府债权出现较大变化,与当时国内发行特别国债有关。

2007年,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购汇2000亿美元,并用购汇资金作为资本设立中国投资公司。当时,央行通过农业银行向财政部认购了1.35万亿元特别国债。此后,央行对中央政府债权总体呈现稳定甚至小幅下降的趋势,直至2024年恢复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末央行对中央政府债权余额为2.88万亿,较2023年末增加1.35万亿。这是因为央行已经开始买卖国债: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金融强国建设。会议还提出,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丰富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逐步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国债买卖。

央行行长潘功胜2024年6月19日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债券市场规模和深度逐步提升,具备了发展债券市场的条件。央行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来投资基础货币已经逐渐成熟。

国债交易操作最终将于2024年8月实施。据央行披露,2024年8月至12月,央行净买入国债总计1万亿。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对中央政府债权余额增加1.35万亿,后者高于前者。

界面新闻记者采访债券市场人士了解到,一种可能是,央行的国债交易既包括买入(短期债券),也包括卖出(长期债券),而卖出的长期债券中,有一部分是从金融机构借款。参考金融机构债券借贷的会计处理,央行通过一级交易商借入的长期债券记入表外,导致“中央债权余额增量”高于净购买政府债券。

基础货币投资方式的变化

潘功胜还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将国债交易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并不意味着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为基础货币投资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外汇储备和广义再贷款提供。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竞争力持续提升,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顺差迅速增加。在强制结售汇的背景下,央行吸收了绝大多数外汇并注入了相应的人民币,形成了外汇储备。

央行数据显示,央行外汇持有量从2000年底的1.5万亿元增至2014年底的27万亿元,增长了17倍。为了避免引发通货膨胀,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发行央行票据来锁定过剩流动性。原央行行长周小川形象地称之为“池子”。需要注意的是,基础货币是通过外汇存款提供的,本质上是锚定美元信用,不利于主权信用货币的建立。

2014年以后,外汇流入放缓,央行转向通过MLF、PSL等大范围再贷款提供基础货币和流动性。这些工具被纳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对其他存款公司的债权”。该账户余额在2014年初为1.3万亿,但在2023年底达到峰值18.5万亿,增长了13倍。

这意味着基础货币供给方式由外汇存款转向广义再贷款。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指出,货币政策要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与外汇储备相比,央行通过广泛的再贷款提供基础货币更加主动,但也面临新的问题。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尹剑锋表示,短期来看,广义再贷款起到了弥补央行外汇资产下降、补充基础货币的作用,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信息不透明、基准利率较多,不利于传达明确的货币政策。政策意图。

2024年,基础货币投资方式将再次发生变化,即购买和出售政府债券。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央行对中央政府债权余额将增加1.35万亿,这意味着央行通过买卖国债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基础货币。但由于广义再贷款和外汇持有量大幅下降,2024年基础货币总量将减少2万亿至36.8万亿。

市场认为,未来国债买卖或将成为央行提供基础货币和流动性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将大幅增加,占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比重也将提高。

一方面,当前居民和企业需求不足。政府部门特别是中央将成为加杠杆的主力军,国债发行规模将大幅增加。央行参与二级市场国债买卖,可以增加国债的流动性,减轻国债发行压力。

另一方面,目前金融机构加权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6%,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受到压缩。央行相应地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注入流动性。从效果来看,降准和净申购国债都提供了长期、零成本的资金,净申购国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降准。

华源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廖志明表示,买卖国债是主要发达国家央行投资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主要发达国家央行持有国债的规模和比例远高于中国央行。中长期来看,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面临重大转型,央行可能主要通过购买国债来投资基础货币。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美联储持有美国国债4.3万亿美元,占美联储总资产的62%;日本央行持有3.7万亿美元的日本国债,占日本央行总资产的78%。同期,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持有中国国债的比例上升至6.5%,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尹剑锋表示,依赖货币肯定不可能成为强势货币,而主权信用货币是成为强势货币的必要条件。中国建设金融强国客观上要求建立主权信用货币发行模式,国债必须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基础货币的主渠道。

普遍再融资下降

央行资产负债表项目中,“对其他存款公司债权”大幅下降。 “对其他存款公司债权”是指央行通过各类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形成的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机构的债权,包括PSL、MLF、各类再贷款、逆回购等工具。也称为广义再融资。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末该账户余额为15.6万亿元,比上年末减少约3万亿元。

从分析来看,该科目的下降主要是由PSL和MLF的下降造成的。其中,MLF余额减少2万亿元至5.1万亿元。

2024年末央行总资产缩表1.64万亿,广义再贷款与外汇占款双双下降插图1

MLF创建于2014年,2019年LPR改革后,LPR与MLF利率挂钩。通过LPR报价等一系列改革,MLF不仅可以影响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还可以影响存贷款利率,成为最重要的政策利率。

但2024年6月,央行明确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性利率,MLF政策性利率色彩被淡化。央行相应通过净买入国债、买断式逆回购等方式替代MLF,MLF余额大幅下降。

例如,2024年12月,MLF到期1.45万亿,但央行仅续签0.3万亿。因此,它通过净购买政府债券(0.3万亿)和买断逆回购(1.4万亿)提供流动性。 2025年此类操作仍将进行,MLF余额将进一步下降。

其次,PSL余额下降约0.9万亿至2.36万亿。 PSL成立于2014年,发行对象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投向棚户区改造、地下管廊建设、重大水利工程、“走出去”等重点领域,后来扩展到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和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休闲应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PSL在2019年11月达到3.6万亿元的峰值,此后一直在下降,但2024年下降幅度会更大。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前期发放的棚户区改造贷款和政策开发金融工具已经到期。 ,政策性银行收回贷款后返还PSL;二是2024年市场利率较低,政策性银行将增加政策性金融债券的发行,然后用于偿还PSL。公开信息显示,PSL利率为2.25%,但10年期国开行债券利率在2024年下半年已降至2%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对其他金融公司债权”科目将在2024年出现明显变化。“其他金融公司”指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央行对其他金融公司债权”公司”主要是与金融稳定相关的再贷款。

历史上这个主题有过两次显着的增长;一是2005年至2007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需要剥离不良资产。四大银行将可疑贷款打包出售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同时,央行向AMC提供专项再贷款,用于认购相关可疑贷款。在此期间,“对其他金融公司的债权”余额增加约0.7万亿。

第一次是2015年股市暴跌,央行向中证金控提供流动性稳定股市。该账户增加了0.2万亿。 2024年该账户余额将增加5400亿元,达到6709亿元。廖志明表示,这可能是央行向中证金公司或汇金公司提供再贷款。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