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股首家退市公司:*ST美讯因市值连续20日低于5亿元面临终止上市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曾经的首富已经忍无可忍了。

2025年初,A股退市的消息传来。

近日,*ST美讯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终止上市监管函。文章称,“贵公司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市值合计低于5亿元。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根据《修订后的股票上市规则》第9.2.1条的规定”) 2024年4月),贵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

由于该股市值已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5亿元,*ST美讯已经到了退市的边缘。尤为关键的是,*ST美讯也是首家触发2025年强制退市标准的公司。目前,该公司股票已按照规定停牌,等待上海证券交易所后续终止上市的决定。

从该公司2025年1月22日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初步亏损公告》中不难看出,其业绩极其不佳,“惨淡”二字再恰当不过了。

据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24年全年利润总额为-4200万元至-5100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00万元至-45万元。万元。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300万元至-5300万元。

预计2024年营业收入3600万元至4200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无商业实质的收入后,营业收入为2800万元至3300万元,不足3亿元。预计2024年底净资产为-1.1亿元至-1.35亿元。

这不仅是一家上市公司衰落的缩影,更是一代商业传奇从辉煌走向暮年的一幕——*ST美讯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不是别人,正是前首富黄光裕。中国。也就是说,黄光裕也成为了2025年第一个被迫退市的首富,尽管他已经是“前首富”了。

公司“实际控制人”此前一直存在争议。早在2023年2月,因黄光裕减持国美零售股份,*ST美讯一度确定不再间接控制山东龙脊岛,不再控制上市公司。控制人。随后,上交所向公司发出监管工作函。经进一步核实判断,公司根据国美零售股东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债务资本化计划,认定黄光裕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然而,时间、运气、命运也是如此。

还记得三年前的2022年,黄光裕在《致国美零售之友的一封信》中高举双臂高呼“2024年将达到历史最佳水平”、“2025年将明显超过历史最佳水平”。 ” 。

现在看来就像是一个笑话。

国美零售自2017年起连续多年亏损,黄光裕回归后的三年半时间里,净亏损逼近400亿元。公司线下门店规模也从2021年的4195家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565家。如今,国美零售股价已跌破0.1港元,市值不足10亿港元。还面临港股退市风险。只是国美通讯比国美零售先一步被退市。

资本市场“国美式”资本谜题的一角即将被揭开。与之相对应的是,前首富黄光裕的商业帝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十亿市值化为灰烬

即将被迫退市的国美通讯,其实已经是二级市场的“老人”了。

*ST美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9年,今年9月,郑州国营百货文具公司在郑州百货商店与郑州钟表文具公司合并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立郑州百货商店文具有限公司,并于1992年和2016年6月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郑百文作为“国企改革的红旗”,也早在1996年就开启了资本化之路。当年4月,经证监会批准,郑百文百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郑州首家上市公司。

上市初期,郑百文的表现非常亮眼。据郑百文公布的数据,1997年其主营业务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位居沪深上市商业公司之首,进入国内上市公司百强。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1998年,郑百文每股亏损2.54元,创下当时的纪录。 1999年,公司亏损进一步加剧,亏损额达到9.8亿元,创下沪深股市最大亏损纪录。更离谱的是,郑百文上市后筹集的资金被公司领导以投资合作的名义借用、挪用。 10余家企业总共借用的近2亿元资金始终没有追回,让郑柏文陷入了另一种境地。在一场追债诉讼中。

2000年3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申请。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例上市公司破产申请。

2001年2月,郑百文临时股东大会批准了资产负债重组方案,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通过“默示同意”转让50%股东股权。此后,郑百文走过了漫长的转型之路。

经过重组及重组后相关资产和业务的整合,郑柏文接管了三联集团公司从事家电零售业务的全部业务和相关资产。将于2023年7月在上交所恢复上市交易,成为家电连锁企业中首家上市公司。

2003年8月22日,郑百文名称变更为三联商贸有限公司,随后股票名称也由“郑百文”变更为“三联商贸公司”。然而,公司经营状况仍不稳定。

直到2008年,国美电器介入。

2008年,国美集团通过控股公司山东龙脊岛建设有限公司,通过股权竞价成功收购该公司,实现对三联商贸有限公司的控制权,黄光裕​​成为三联商贸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有限公司

被国美控股后,公司经营出现好转迹象,并于2016年左右进军智能移动终端领域,同年终止家电零售业务,剥离存货、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涉及家电零售业务。相关资产于2017年初完成交割,2017年公司简称进一步变更为“国美通讯”。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也是*ST美讯二级市场的高峰期——数据显示,2015年6月*ST美讯最高股价为27.74元,市值66亿元。

*ST美讯的业绩高峰出现在2018年,这一年公司营业收入超过26亿元,但一年后,营收大幅下滑至7.2亿元。虽然2020年营业收入有所回升,但崩盘已不可逆转,随后几年业绩下滑。如前所述。 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96亿元、1.08亿元、3900万元。

最新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预计营业收入3600万元至4200万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有商业实质的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为2800万元至3300万元。不到3亿元。

其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的66亿元跌至如今的2亿元。

此前,交易退市标准是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但2024年10月30日起实施的新规将标准提升至5亿元,国美通讯退市是不可避免的。

值得一提的是,国美通讯也是“退市新规”下的首例。

穷小子逆袭首富

此刻,我们不妨将目光从*ST美讯转向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黄光裕。

1969年,黄光裕原名黄俊烈,出生于广东潮汕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一家人的窘境迫使他和弟弟黄俊钦一大早就在街上走来走去,捡拾废品养家糊口。然而,时代的艰辛并没有浇灭他的斗志,反而磨砺了他敢为人先的性格。

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首先吹向广东沿海地区。身处汕头改革开放浪潮中的黄氏兄弟也看到了商机,开始尝试倒卖废旧电器赚取微薄利润。

哥哥黄俊钦自学成才,用废旧电器零件组装新电器,而黄光裕则凭借非凡的口才和销售能力将其转售。俗话说“兄弟齐心伐金”。两兄弟很快就在电器市场找到了第一桶金。

1986年,17岁的黄光裕和弟弟带着一批旧电器北上内蒙古。赚到钱后,兄弟俩来到北京,在前门珠市口东大街420号开了一家小店,开始尝试做生意。起初,他们卖服装,但市场反应冷淡。相比之下,那些没有投入更多精力的电器产品却卖得异常火爆。

此时,黄光裕敏锐地发现了家电市场的广阔前景,果断转向家电销售,正式开启了“国美时代”。

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招牌正式挂起。黄光裕凭借“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迅速在家电零售市场崭露头角。不仅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还通过大规模采购、定制合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国美电器扩张迅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了多家门店。

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通过资本运作,市值从8亿涨到80亿,一夜登顶。至此,2004年,个人资产突破100亿的黄光裕首次成为中国大陆首富。

这一年,他只有35岁。

此后,2005年和2008年两年,黄光裕坐上了首富的宝座。五年内三度登顶中国大陆富豪榜的黄光裕,也一手打造了中国最大的家电零售帝国。

在众人面前,他从不低调。

2006年,在汕头举行的时尚商务大会上,已经是中国首富的黄光裕被问到,如果美国电子巨头百思买进入中国,国美电器会怎么办?

黄光裕的回答是:“我应该是家电连锁始祖的始祖。我去美国考察百思买时,我告诉他们,你在世界上很大,但到了那时你就会变得很小。”如果我不理你,你要花五年时间才能赶上我,你很难确定你会在竞争中获胜。”

身上流淌着潮流商人血液的黄光裕,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就是“我做事的习惯,方向明确了,大概就想过了,应该有30%的把握,然后才敢去做”。也是“我想做的尽量大,有机会一定会出击,我就属于这种类型”。

于是,在黄光裕的带领下,国美电器于2006年斥资52.7亿港元巨资收购永乐,一举占据了上海市场的主导地位。一年后,国美以36亿元收购大众,巩固了北京市场。

收购大众电器时,交易桌上除了国美之外,还有苏宁。当时,苏宁掌门人张近东派人勤奋地进行市场调研,经过艰难谈判,最终同意以30亿收购大众电器。但私下里,黄光裕对张大中表示,“无论苏宁出多少钱,他都会加价20%”。于是黄光裕以36亿的出价收购了大众电器。

2008年,黄光裕继续收购三联商贸公司后,也成为国内家电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头羊。

深谙资本游戏运作的黄光裕,迅速在资本市场打造了一个“美美”帝国。但2008年这个帝国悄然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2008年,黄光裕重回首富榜榜首。有记者问他感觉如何。他说:“我厌倦了这个名单,我还给钱感谢他们?谁上了他们的名单,谁就倒霉了!”

同年11月,黄光裕因涉嫌多项经济犯罪被带走调查; 2010年,他被判处14年监禁。

黄光裕入狱后,国美似乎失去了灵魂。此后,其发展步履蹒跚,难以重拾昔日辉煌。尽管在妻子杜鹃的执掌下,国美零售依然保持增长态势,甚至在2016年达到了上市以来营业收入782.54亿元的峰值。然而,电商时代到来后,国美零售未能及时跟上潮流、转型。

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始终无法进入主战场的国美就像一位老人,默默见证着市场的变化,却无力参与激烈的竞争。

昔日首富无路东山再起

外界对出狱回归市场的黄光裕抱有很大的期待。

2021年2月,低调回归的黄光裕向管理团队吹响了号角,“力争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让国美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

回归国美后,国美零售股价创十年新高。虽然只有2.55港元,但与此后四年一直徘徊在1港元以下,甚至跌至今天0.019港元的股价相比,当天二级市场的积极反馈已经是过去的“高光时刻”十年。

图/1月23日国美零售股价走势图

然而,先从市场“借”了18个月的黄光裕却没能演好爽文剧本。

从2021年2月到2022年8月,18个月的时间里,与国美相关的负面消息接踵而至——大规模裁员、降薪拖欠工资、高层辞职、供应商追债、强制执行、股权冻结……

为了稳定军心,2022年8月,黄光裕发表了《致国美零售之友的一封信》。文章提到,“重回巅峰”的目标已经失败,“现实与这一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

同时提到国美“1+1+1”三年战略发展目标——2023年实现更高盈利能力并达到前期高水平,2024年达到历史最佳水平,大幅超越去年同期业绩。 2025年达到历史最佳水平。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的残酷。

说到谁对这个“三年战略发展目标”最没有信心,首当其冲的就是减持股份的黄光裕。

数据显示,2021年12月以来,黄光裕持续减持国美零售股份。截至2024年2月,黄光裕减持次数多达44次,累计套现超过23亿港元,持股比例也从60.98增至60.98。 %已下降至10.96%。

国美零售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

2017年以来一直下滑的国美零售,2023年几乎触底。2023年全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仅实现营业收入9.22亿元和2.67亿元,与去年同期的营业收入相差甚远。相比之前数百亿的营收规模。同时,亏损分别为100.57亿元和44.32亿元。

2017年以来,国美零售累计亏损超过500亿元,其中2021年以来亏损近400亿元,而2021年是黄光裕回归之年。也就是说,其每年的损失高达100亿元。

近年来,由于外资增加以及债务的陆续偿还,国美零售账面资产也不断减少。 2021-2024年上半年净减少分别为52.19亿元、42.09亿元、1.03亿元、1200万元。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账上现金仅有5500万元,公司资金明显捉襟见肘。同期,应付账款及票据、短期借款、其他流动负债分别高达57.59亿元、228.53亿元、109.30亿元。

国美通讯比国美零售先行一步,率先站在退市悬崖边缘,将成为新规后第一家强势退市的公司。

面对零售业务的全面崩溃,前首富黄光裕决定进军汽车领域,打造“新的汽车销售力量”。

2024年12月28日,国美汽车市场战略发布会暨生态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召开。宣布,国美车市将进军经销商行业,联手导航平台、电商垂直平台、MCN机构等企业,组建“新车销售力量”。

具体来说,国美汽车城将依托国美集团的渠道网络,针对不同的用户场景设置有针对性的门店类型;打造集约化流通销售模式,线上销售为主,线下发货为主;并布局三个方面:门店、产品、配送。每个环节都提供品牌体验和情感价值服务。

这并不是国美第一次“跨界”。过去几年,国美在黄光裕的带领下,处处追潮流,从“全零售生态共享平台”到“元宇宙超级店”,再到“直播全面升级”,再到如今的“新零售”。汽车销售力量”,仅此而已。

黄光裕的赌博能否挽救这座大厦免于倒塌,或许只有时间才能证明。

之前的每一步尝试看似宏伟,却在行业的深水区步履蹒跚,几近停滞。现在,这种挽救建筑物免于倒塌的尝试并不被外界看好。

如今,*ST美讯退市已成定局,国美零售负债累累,黄光裕打造的商业帝国也已开启了崩溃的信号。

市场还能留给国美多少时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