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用证?
信用证,顾名思义,就是保证信用的凭证。信用证的物理形式类似于一封信,由银行写给卖方,告诉他们只要按照信用证的要求发送货物并提供单据,开证银行信肯定会付钱的。由于信用证的“信”是银行写的,代表了银行的信誉,因此提供的担保是有说服力的。
信用证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安排,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罗马法明确,在商品和货币交换过程中可以采用书面信用单据来表达双方的商业信誉。这为信用证的创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概念原型。中世纪时期,欧洲商人在从事长途跨境贸易时面临着诸多风险。当时的意大利商人开始利用个人或银行出具的书面承诺来保护与远东等地的贸易交易。这就是信用证的早期起源。信用证的出现为解决跨区域贸易中的信任问题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了解决工业革命造成的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不信任的问题,信用证作为支付工具才真正被引入国际贸易。 。在信用证的保护下,不在交货地点的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可以处于同一位置。
后来,随着信用证的日益普及,信用证成为国际惯例。目前,国际惯例的最新版本是和为(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根据《信用证法》的规定,信用证的官方定义如下:信用证是指一种协议,无论其名称或描述如何,都是不可撤销的,因此构成开证行交付相符交单的坚定承诺。
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历来与汇款、托收并称为三大国际结算方式。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使用一度达到贸易总量的70%以上;然而,近年来信用证的使用有所减少。在目前的国际贸易总量中,信用证的使用比例约为10%至20%。
什么是国内信用证?
在贸易中,银行出面加强买卖双方的信用,促进和促进贸易的顺利发展。这样的安排不仅是国际贸易所需要的,也是国内贸易所需要的。虽然信用证原本只存在于国际贸易中,但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信用证也逐渐被引入到国内贸易场景中。
国内信用证的使用真正开始是在1997年《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颁布之后。在这一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下,国内信用证逐渐成为国内贸易可选的结算方式。 2016年,根据国内贸易新特点、新现象,中国人民银行和时任银监会颁布了新版《境内信用证结算办法》。此后,国内信用证迅速发展。
国内开展信用证业务的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就是说,国内几乎所有银行都可以开具国内信用证。国内信用证的官方定义是:根据申请人的申请签发的符合交单的付款承诺。该定义与国际信用证的定义基本相同。
但目前国内信用证仍体现出一些与国际信用证不同的特点。首先,从期限上看,国内信用证的付款期限不超过一年,一般开证期限为一年。其次,国内信用证可用于服务贸易场景,而国际信用证仅限于货物贸易场景。众所周知,服务贸易可以包括运输、旅游、咨询、通信、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有权使用和许可、广告、电影和音像等服务。将服务贸易场景纳入国内信用证范围,无疑将大大拓展国内信用证的应用空间。
国内信用证的传统功能:结算、融资
国内信用证的开立必须有交易背景,是为实际发生的交易服务的。一方必须有买方,另一方必须有卖方。必要时,买方到自己熟悉的银行要求开具信用证。国内信用证开出后,需要由开证银行通知卖方银行。此时,一张国内信用证有四个相关主体,即买方、卖方、买方银行和卖方银行。在国内信用证业务术语中,这四方又称为信用证开证申请人、信用证受益人、开证行、通知行和提示行。
开证行应申请人(即买方)的要求,为申请人(即买方)开立国内信用证,并通过信用证受益人(即卖方)的银行通知受益人。卖方收到国内信用证后,按照信用证准备和装运货物,并按照信用证要求提供单据。这些单据被移交给单据库,然后发送给开证行。开证行审核单据后,认为所提供的单据符合信用证的要求。信用证需要就付款或承诺付款达成确切的协议。这就是国内信用证业务的完整流程。
在上述安排中,国内信用证主要扮演结算工具的角色。即通过国内信用证的引入,交易中的买方确认无误收到货物后,通过开证行向卖方付款,完成贸易项目。沉降。结算功能是国内信用证最基本的功能。
此外,国内信用证还可以起到融资功能。大多数国内信用证的开立都会安排福费廷等后期融资业务。国内信用证的融资特点体现在信用证业务办理的不同阶段。例如,卖方收到国内信用证后,可以向为其服务的银行申请“打包贷款”;当卖方准备好单据并交给银行时,卖方可以向国内信用证项下的提示行申请“卖方预付款”或“议付”融资;当单据交给开证行并被开证行承兑后,此时卖方可以申请国内信用证项下的“卖方预付款”或“议付”融资。作出“福费廷”融资安排。但上述融资方式不能在同一张国内信用证中同时使用。
国内信用证的高级功能:承载信用流动性
我国社会融资总额近400亿元中,除债券发行外,商业银行贷款占比较大,约250万亿元。因此,我国存在规模约为250万亿元的信贷资产市场。但由于信贷资产基本不可交易,这个约250万亿元的资产市场几乎没有流动性。
然而任何市场其实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流动性,信贷资产市场也不例外。例如,当临近年底银行因突发事件导致不良率超过可容忍目标时,就需要通过发放新贷款来增加贷款规模,以降低不良率。比自己发放贷款更快的方法是直接从市场购买信贷资产。但如果市场没有流动性,银行不可能通过购买信贷资产来快速调整信贷资产总量。除了例子中提到的银行可能需要调整不良率外,商业银行还需要通过贷款规模来调整LCR流动性监管指标、绿色或普惠贷款比例、行业比例等。在这些情况下,银行需要信贷市场有一定的流动性。商业银行需要找到一种可以买卖的信贷资产,它必须兼具信用属性和流动性。
国内信用证及其福费廷就是这样的资产之一。一方面,国内信用证项下福费廷业务源于国际信用证项下福费廷业务。福费廷一直是贸易融资的一种,贸易融资是信贷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内信用证项下的福费廷具有信用属性。另一方面,福费廷长期以来一直是一种可以买卖的信贷资产。银行根据开证行的承兑汇票向客户提供福费廷融资后,可以通过协议将该资产转让给另一家银行。这是各国贸易融资领域的通行做法。因此,国内信用证项下的福费廷也具有流动性。境内信用证项下福费廷兼具信用属性和流动性,满足了商业银行上述信贷资产转让需求。
国内信用证项下福费廷资产现已成为我国信贷市场承载流动性的主要信贷资产类型之一。 2024年,我国境内信用证签发量将接近4万亿元。通过其在市场上的多手交易,国内信用证项下福费廷资产的交易额已超过10万亿元,这为我国信用市场提供了约占总资产4%的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的存在是有很大好处的。
国内信用证的意外功能: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如上所述,国内信用证具有传统的结算和融资功能,可以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同时,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还承担着反映我国信贷资产流动性的功能。 “结算融资”和“信贷流动性”两大功能的结合,在当前我国银行信贷市场“资产荒”的背景下,给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价格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影响。
由于信贷“资产荒”现象的存在,近两三年来,福费廷作为信贷资产的一种,在银行业基本处于卖方市场。许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需要不断寻求购买国内证券福费廷资产,作为信贷资产的补充。在这个卖方市场中,买方愿意放弃部分持有境内证券福费廷资产的收入来“抢夺”福费廷资产,导致境内证券福费廷价格一路下跌。例如,一年期境内证券福费廷近期交易价格仅为1.3%左右。同期营运资金贷款利率约为3%。两者价格相差约1.7%。这部分价差成为银行对企业的利益来源。这也是需要信贷资产的买方银行购买信贷资产所支付的信贷溢价。
例如,银行可以向企业开出福费廷国内信用证,然后以仅1.3%的底价出售。因此,即使银行加上0.7%的利差,银行对客户贷款的报价也只有2%。这远低于LPR等普通流动资金贷款3.1%的一年期价格。因此,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境内证券福费廷融资服务,显着降低了实体经济客户的融资成本。
国内信用证源于国际信用证。在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的国产化过程中,它们已成为我国国内贸易中的国内贸易结算和融资产品。由于我国信贷资产市场流动性不足,境内证券福费廷资产作为具有信用属性和流动性的资产,被我国银行业作为监管银行间信贷资产的有效流动性工具。正是因为这一功能,国内信用证和福费廷业务能够为我国实体经济提供较低的融资成本,因此也能为企业客户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这是近年来国内信用证的不断发展。根本原因。相信未来几年,国内信用证这一新的国内贸易结算融资工具将继续为服务实体经济做出贡献。
【作者薛健是中国国际商会银行业委员会(ICC China)保理福费廷专家组组长。最新著作《世界证明——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和保理》,2024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