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等12月30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17号》(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城市比例实现相对健康发展的国家将达到16%。 Ⅰ类亚健康城市比例持续上升,Ⅱ类亚健康城市比例基本持平,Ⅲ类亚健康城市比例持续下降。城市健康发展状况逐年改善。
报告认为,所谓城市相对健康,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管理等方面达到平衡协调的发展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城市各系统运行良好,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和矛盾,能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评价标准包括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就业机会充足、居民收入水平高);社会体系(本市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充足);文化体系(文化氛围浓厚,设施齐全);环境系统(城市自然环境优美,生态保护良好);管理体系(城市行政管理高效、公共服务便捷、城市规划合理、居民生活便捷)等。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生活属性受到更多关注。各地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城市更新。 “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报告》指出,城市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提高人民健康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城市健康发展仍面临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特别是地区间、城乡间、人群间卫生服务质量和可及性还存在差距。
“要以健康公平为导向,继续均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完善预防和解决因病返贫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解决城市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报告》建议继续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
城市是实现共同繁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枢纽。摄影/张轲
在近日举行的2024中国城市论坛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季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杨开中表示,当前,如何运用新生产力作为赋能城市、地区、国家发展动力是关键。对城市经济提出的巨大理论要求,充满新的创新机遇。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石敏君认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应体现“乐活”的特征。石敏君表示,乐活城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潮流,强调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增长机器服务的。不能只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更应该追求人类福祉的改善和全球环境的可持续性。
石敏君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产城人融合”的发展理念,构建了“乐活城市”评价分析框架,计算了全国252个城市的“乐活城市”指数。研究发现,全国“乐活城市”水平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指数得分普遍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 “产城人融合,是迈向乐活城市的必由之路。要用城市承载产业、用产业聚人、用人兴城市、促链条,使城市成为具有生产生活能力和经济创收能力、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城市具有自组织适应能力。”石敏君说。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也表示,新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的新变化,引发了城市发展逻辑的变化。未来的城市发展将向数字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等待五个新趋势。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