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石青,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仿生机器人和生物力学一体化研究,开发了多个国际先进的微型仿生机器人平台,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
亮点:
1、机器人赛道有点拥挤,制作机器人的门槛不断降低。这是一场比拼谁能在应用上有更好的创新想法的竞赛。
2、未来,机器人或许能够识别人类的表情和动作,揣摩情绪变化,从而产生自己的情绪反馈,引导人类以自然的方式产生共情。
3、我国机器人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拥有较为完整的制造供应链和较大的应用市场空间,有机会在该赛道实现突破。
搜狐科技出品
作者|郑松谊
编辑|杨进
打破生物界限,老鼠爱上AI机器鼠!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发出一款AI机器人鼠标。它的动作和外观与真实的老鼠高度相似,甚至可以散发出相同的气味。经过一系列的智能训练,真老鼠居然和它建立了“亲密关系”。
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提供
在交互过程中,机器鼠可以主动与真鼠对话,并通过不同的动作调节真鼠的情绪。比如两人可以非常亲密地碰鼻、拥抱等,打破社交界限。
嗯?这不是电影《汤姆和杰瑞》中杰瑞和漂亮的机器老鼠一起玩耍的场景变成了现实吗?
从实验结果来看,机器鼠克服了生物系统内自然社交互动的局限性,为理解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社交”互动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成果以《ith》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子刊《·》上。
机器鼠有感知情绪的能力吗?这项技术是否有可能转移到人形机器人身上,让人类和机器产生共鸣?机器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如何?
针对这些问题,搜狐科技与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论文通讯作者石青进行了深入对话。
探索硅基和碳基生命的“临界点”
第一次见到时清,是在一个有些拥挤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并排坐在房间的一角,用手指敲着代码,石清则站在一旁耐心指导。桌子上、地板上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机器动物,有机器老鼠、机器蝗虫、机器鸽子等。
石清与机器人结缘已近20年,从大学时第一次接触机器人开始,后来又远赴日本、德国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他堪称业内“元老”。
回顾钻研机器人领域的初衷,可以追溯到石青的博士研究项目。通过研究,他希望看到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交汇的临界点。
“探索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如何共存是具有挑战性的,但也非常有趣,”石青说。
也许这次实验让他拨开了迷雾,看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临界点”。在介绍搜狐科技的过程中,他感到非常兴奋和高兴。
实验中,团队建立了可定制交互规则的自动控制系统,突破了视觉感知、目标跟踪、行为决策等多项核心技术,让机器人能够在半时间内与老鼠进行高频亲密互动。小时。
除了碰鼻子、拥抱之外,机器鼠还可以通过大量图像数据的训练,跟随真鼠,完全模仿真鼠的动作和行为。
谈及本次实验的应用价值,石青表示,“在生物学、神经科学等研究中,对小鼠进行实验刺激是常见的操作。如今,通过机器人可以实现可控的刺激效果,并且可以准确采集数据。”这无疑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研究方法。”
“此外,机器鼠敏捷性高,能够在管道等狭窄区域进行巡检和消防工作,这也是其应用潜力之一。”石青说。
很多人好奇,机器鼠会不会有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而这项技术有没有可能转移到人形机器人身上,让人类和机器也能拥有情感呢?
石青认为是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传感器的部署,以及如何利用好生成式AI,提高机器的识别和推理能力。”
他预计,未来10年左右,机器人将能够通过识别人的面部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等信息来揣摩人的情绪变化,从而产生自己的情绪反馈,引导人类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共情。方式。
“拥挤的机器人赛道是一件好事”
近两年,随着大型模型的爆发式普及,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物理载体受到了广泛关注。
马斯克和黄仁勋大胆预测“机器人是尖端技术发展的下一个前沿”。
在石青看来,“人工智能对机器人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从深度学习到大型模型,AI让机器人在“软实力”方面快速进化,让机器人现在可以做很多事情。令人难以置信的行动。”
近日,玉树科技发布了最新款轮足机器狗“B2-W”,在运动、地形穿越、承重等能力上进行了升级。演示视频引起了马斯克的关注和转发。
石青还提到,“这是AI算法驱动的软硬件深度融合的结果,这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他介绍,“机器人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机械工程、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早期的研究人员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以机械工程为代表,专注于硬件;另一类则以计算机科学,开发算法来提高机器人的‘软实力’。”
在早期的学术会议上,两个团体的代表分别发言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很常见的。技术集成很少见。 “但现在我感觉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人工智能的出现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技术一起讨论。”
纵观目前的机器人赛道,美团、阿里巴巴等各大科技公司纷纷进入该领域,高校也在发挥所长,努力产出创新成果。整体看来,还是原来的“百模之战”。
石青认为,“赛道有点拥挤,我不否认‘泡沫’的存在,但目前来看是件好事。”
“过去关注度较低,研发推进缓慢,零部件标准难以统一,机器人研发成本居高不下。现在的情况是,制造机器人的门槛在不断降低。”谁在竞争中能够有更好的创新想法。”
高成本一度成为机器人发展的障碍。早期,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单个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成本就超过了100万元。 2022年,小米在大规模量产方面也遇到了困难,因为单个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超过60万元。
如今,中国机器人市场已打响“价格战”。
2024年5月,御树科技发布了起售价9.9万元的人形机器人G1,使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来到了10万元以内。
圣诞节临近,中清机器人推出人形机器人PM01,售价仅8.8万元起。
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现阶段很难通过大规模量产来降低成本,更多的是从零部件上寻找降价的可能。
拥有多年国内外工作经验的史庆认为,“我国机器人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零部件制造供应链较为完整,应用市场空间较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赛道上实现突破的机会,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
谈话最后,时庆谈到了他对机器人未来发展的看法,“与新能源汽车相比,机器人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还没有真正得到应用,所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运营和发展不会只是一波短暂的热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AI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将极大推动尖端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