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苹果智能手机正遭遇争议——英国广播公司BBC愤怒地向苹果抱怨“摘要”功能,相关组织甚至站出来呼吁苹果彻底放弃这一功能。原因是“摘要”不止一次错误地总结了新闻应用推送的新闻,然后大肆推送给用户。
莫名其妙的是,一名出色的谋杀嫌疑人在“摘要”中“自杀”,而刚刚下达逮捕令的以色列总理则直接被“摘要”“逮捕”。看来苹果的情报不是在总结,而是在做出预测,这很可怕。
互联网上甚至出现了教用户如何关闭苹果智能手机的文章。
被寄予厚望的苹果智能手机尚未在全球铺开,为何就翻车了?
与此同时,在等待苹果智能手机的中国市场,突然传出苹果正在与某公司洽谈合作的消息。除了百度之外,还有腾讯、字节跳动、月之暗面等公司。
2024年即将结束,苹果似乎突然开始“货比三家”。
Apple Smart到底做了什么“恶事”,让用户想关掉它?
问题出在苹果智能手机的“摘要”功能上。
“总结”的初衷还是很好的:如果你一段时间不看手机,一开机就会发现弹窗里已经被Jenga填满了。你会瞬间被信息淹没,根本看不到重点,从弹窗中学习起来会很困难。捕获最重要的信息。
“摘要”功能可以帮助用户总结收到的各种弹出消息。例如,新闻应用向你推送800条最新新闻,“摘要”会选择最值得关注的新闻进行总结,让你一眼就知道今天有什么新鲜事;又比如,像微信这样的通讯软件中,无论是朋友告诉你昨晚的噩梦,还是老板让你安排明天下午的会议,“摘要”都会识别并显示需要记录的关键信息。紧急处理。
听起来很漂亮,对吧?
但第一批拥有苹果智能手机的用户已经叫苦不迭。原因在于“摘要”长期存在“AI错觉”问题,有时会出现错误。
最近发生的一起重大“翻车”事件是,“摘要”错误概括了一条BBC新闻,推送给用户的弹窗结论是“Luigi 持枪自杀”——Luigi Luigi就是这起轰动一时的“嫌疑人”美国最大保险公司CEO“当街被枪杀”。他已被捕并面临一级谋杀罪指控。整个美国都在关注这起案件。很多人认为,出身富裕家庭、外表英俊的曼乔尼是一位“为人民除害”的“英雄”。他的事迹甚至还传到了海外,在小红书等国内社交平台上也能看到这件事的进展。
就是这么一位备受瞩目的新闻人物,在苹果的智能总结中“自杀”了,但实际上他还活得好好的。最要命的是,从苹果智能摘要的显示方式来看,这条信息看起来像是BBC新闻应用推送的。
BBC非常愤怒,向苹果投诉了这一情况,随后发表了相关报道。
BBC在报道中指出,它并不是唯一一家错误概括内容的新闻媒体。苹果智能摘要曾在11月21日将《纽约时报》上不同主题的三篇文章合并为一篇通知(一种糟糕的合并方法)。 ),最终向用户显示消息“内塔尼亚胡被捕”,其中指的是以色列总理。事实上,国际刑事法院仅对内塔尼亚胡发出了逮捕令。
这一事件仍在发酵,相关组织已经要求苹果放弃“摘要”功能:“人工智能是概率机器,事实不能通过掷骰子来确定。”对于这一说法,苹果尚未做出回应。
其实苹果智能总结中的一些错误之前就已经被用户发现过,但事情并没有那么大,而且更加可笑。
一位用户的总结总结了她妈妈的信息,她说:“曾尝试自杀,但康复后继续徒步旅行。”当我点击进去时,我妈妈实际上说:“那次徒步旅行几乎要了我的命!”
顺便说一句,当我们突然想把这张截图发来分析时,AI与AI的碰撞产生了一种网络荒诞感。
一些用户在自家门前安装了摄像头。如果检测到有人,关联的应用程序将在其手机上推送通知。
但总结需要帮助。很多推送通知被归纳为一个,所以事情就变得奇怪了。半夜1点,用户迷迷糊糊地打开手机,手机上显示了相机应用的摘要:“前门、后门、车道上出现了很多人。”不管他再迷茫,都会被吓醒。
不过,也有心态很好的用户,喜欢这种“哑巴”总结:“我很喜欢苹果的智能总结功能,主要是因为它把每一个我以前不会看的无聊通知都变成了可爱的谜团。”正等着我去揭开呢。”
另一位用户发现,摘要粗略地总结了该主题发送的长文的要点:“抱歉沟通不畅;生活很忙;还没准备好谈恋爱。”
高效的生活就是这样。
我们可以笑,但苹果不能。
从苹果今年在AI领域的快速动作,我们可以看到该公司的焦虑。
今年二月,苹果解散了长达十年的汽车制造项目,并有传言称将加大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6月,苹果智能手机(Apple)在WWDC上首次亮相。 10月,苹果推出iOS 18.1,首套苹果智能功能在部分地区正式上线。随后,苹果推送了iOS 18.2、macOS 15.2、18.2,为Apple Smart增加了多项新功能,同时也正式引入了“外援”。
对于一向追求“完美主义”的苹果来说,还没有这么快实施过重大举措。
苹果需要有更多的魅力,而人工智能就是现在的出路。回顾Apple Smart在WWDC上首次亮相的前一个月,苹果发布了2024财年第二财季财报,营收同比下降10%。一直以来占营收过半的核心硬件,如今已经成为营收的一大拖累。
当苹果10月底发布最新财报时,人们发现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5%。库克特别强调,16 的初期销量强于 15,升级 iOS 18.1 的意愿是去年 iOS 17.1 的两倍,而主要功臣是 Apple Smart。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就在本月,摩根大通分析师发布报告称,结合美国运营商10月和11月手机销量调查,美国迄今有16款手机销量低于15款。
苹果的智能手机是否带动了销量已经成为一个谜。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苹果仍然有希望。苹果智能手机后续的表现至关重要。显然,当前《总结》中所展现的问题对于苹果来说是一件坏事。
如今,已经有报道教用户如何关闭苹果智能手机,包括CNET等知名媒体:“不关心人工智能? 73% 的苹果用户同意你的观点。以下是关闭 Apple Smart 的方法。”
标题中提到的数据来自一项新调查,称73%的苹果用户和87%的三星用户认为AI对手机体验几乎没有价值。同一份报告还显示,不到一半的潜在智能手机购买者将人工智能功能视为决定因素。
“摘要”功能提出的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它来自于这一波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那就是人工智能会产生错误的信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期间的一份报告将人工智能产生的错误信息列为世界最大的短期威胁。
8月份,有用户发布了一些有关苹果智能手机的底层代码,媒体The Verge也验证了该消息。有趣的是,代码中其实有很多直接“赞扬”和“鼓励”AI的内容,比如“你是一个有用的电子邮件助手”、“你善于总结信息”。
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一条指示:“不要产生幻觉,不要编造事实信息”。
人工智能很强大,前所未有的强大,但它足以成为智能终端的“管家”吗?跳过“人类智能”并直接向用户发布内容是否足够好?
看来言辞和严肃的警告并不总是有效。
没关系,还有外援。
根据苹果公布的文件,苹果智能背后的模型实际上有三层:第一层是自研的端侧模型(Apple On-),这是一个拥有 30 亿个参数的小模型。第二层是自研的云巨头(苹果),是基于服务器的更大的语言模型。第三个层次是“外援”,即外部模特。目前,苹果公司已确认其合作伙伴已正式登录。
目前备受争议的“摘要”是苹果自研模式驱动的功能之一。
目前可以使用苹果智能设备。如果需要实现更复杂的AI功能并征得用户同意,可以调用GPT接口。这是前不久直播中说的,现在可以一键喊出来了。
内部模型实现的功能出现了错误。此时此刻,外援就显得更加重要,至少不会给苹果智能带来更多的麻烦。
在中国市场,苹果似乎开始“货比三家”。
过去几个月,外界普遍认为苹果在中国推出Apple Smart时会选择百度作为合作伙伴。但就在过去一周,不断传出苹果正在与其他公司接触的消息。
结合此前的传闻,目前至少有六家公司被传正在与苹果进行谈判,其中包括百度、阿里巴巴、百川智能、字节跳动、月之暗面、腾讯等。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颓势已经很明显,开始进行降价促销。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已跌出前五名。自苹果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从财报中也能看出端倪。第三季度,苹果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降6.5%。
向中国市场注入苹果智慧,是挽救颓势的关键一步。那边正在经历争议,这边还有时间,谨慎和有选择性总没有坏处。
至于明年苹果智能手机是否真的会在国行的设备上推出,是否会提升性能或提供网络热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毕安迪,36氪授权发布。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