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社交平台分享对抗攻略,改变算法画像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社交平台分享对抗攻略,改变算法画像插图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期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分享应对大数据熟悉度的策略。 “我第一次查机票,最便宜的直飞航班是4309元。我反复评论说,机票太贵了,买吧。我买不起,我不会去。”后来变成了1903元。”

网友总结称,这一操作背后的逻辑是,利用具体的评论,让算法认为你对价格敏感,从而将系统对你的画像从“想要跨境旅行的有钱人”改变为“旅行依赖于价格”。票价“,钱少的人。”

不得不说,网友中确实有能人,他们似乎洞察到了当今很多互联网厂商的推荐算法和大数据的短板。由于算法根据用户行为和反馈来调整用户可以看到的内容,因此用户自然可以通过纠正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算法的推荐结果。不过,如果说此举是“逆向驯化”,那就太过分了。充其量可能只能算是用户和互联网厂商围绕算法进行的一场博弈。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社交平台分享对抗攻略,改变算法画像插图1

算法的“国产化”其实只是一种幻想,甚至上热搜或许也是互联网厂商乐见的事情。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需要从“熟悉大数据”开始。所谓大数据营销,是指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收集消费者信息,分析其消费偏好、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信息,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消费者销售相同的商品或服务,从而获得行为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大数据只是一种熟悉的手段。一级价格歧视才是互联网厂商的真正目的。一级价格歧视,依赖他人,从每个消费者的口袋里掏钱,是所有企业最觊觎的目标。场景。遗憾的是,在大数据概念出现之前,商家无法知道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为某种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当时,一级价格歧视还只是一个理论概念。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社交平台分享对抗攻略,改变算法画像插图2

信息革命催生的互联网,让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一切痕迹都可追溯,用户的行为也以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 “武器在手,杀意生起。”收集了大量用户数据后,互联网厂商如何抑制住赚钱的冲动?例如,早在2000年,电商巨头亚马逊就进行了差别定价实验。

当时,亚马逊挑选了68种DVD光盘,并根据用户人口统计数据、亚马逊购物历史、在线行为以及在线使用的软件系统确定了这68种光盘的报价水平。不幸的是,亚马逊的差别定价实验只持续了一个月,用户就发现了端倪。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社交平台分享对抗攻略,改变算法画像插图3

由于此事迅速形成舆论,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被迫进行紧急危机公关,并向用户承诺“亚马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利用消费者信息进行差别定价”。与如今普及的推荐算法不同,亚马逊当时的用户行为分析技术比较碎片化,用户画像的维度过于单一。这也是其当时翻盘的核心因素。

收集海量用户数据却未能有效利用,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前全球互联网厂商无能为力的现实。这就是为什么在PC互联网时代,隐私安全还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然而,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高和计算能力的增强,云计算得以实现,使得以前无法使用的数据被互联网厂商剥离出来,形成所谓的大数据。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社交平台分享对抗攻略,改变算法画像插图4

借助大数据技术,用户的精准画像早已成为现实,而通过收集用户在平台留下的个人兴趣、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等可量化的数据,互联网厂商的算法甚至实现了“我比你更了解你”。在相关监管部门的三令五申下,为什么大数据杀戮不断被禁止,而一些消费者却总会发现自己被杀了?

事实上,算法实施的大数据消灭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监管部门和互联网厂商之间的技术不平衡,以及消费者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冲突。实现大数据掌握背后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但具体规则和数据权重各厂家保密。因此,除非监管部门能够获得互联网厂商的后端权限,否则从用户看到的前端界面上完成证据固定几乎是不可能的。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社交平台分享对抗攻略,改变算法画像插图5

显然,互联网厂商不可能向监管部门敞开大门,而需要尊重知识产权的监管部门也没有理由在互联网厂商的服务器上安装监控程序。因此,尽管他们明知互联网厂商在大数据上耍花招,却抓不住。这也是目前大数据出现成熟的关键。

即便如此,网民“逆向驯化”大数据的尝试也并非没有效果。由于互联网厂商的推荐算法是基于用户画像的,因此有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破坏用户画像的准确性。毕竟比如江谦盗书、假道败郭等等,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敌人。这在历史上也很常见。

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社交平台分享对抗攻略,改变算法画像插图6

如果我们能够持续向互联网厂商的推荐算法发布错误信息,确实可以避免大数据杀人,但真的有人能长期扭曲自己的本性吗?用户画像之所以具有无限的力量,是因为它是用户在互联网世界的投影。因此,网友所谓的大数据“逆向驯化”几乎注定是徒劳,但徒劳的努力并非毫无意义。

毕竟,如果没有这些网民的“抵抗”,互联网厂商利用大数据和算法搞价格歧视的行为可能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