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今天(12月7日)召开的2024年海洋保护大会上,多方呼吁加快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调,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大范围保护治理格局。
2024年海洋保护大会由中华环境保护联合会等主办。会上,来自海洋大省的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张金枝反映,虽然近年来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海洋污染防治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陆源污染任重而道远,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压力重重 美丽湾长效机制建设相对薄弱,海洋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他介绍,山东省入海排污口数量多、类型复杂、监管难度大。全省现有在用污水排放口12802个,海水养殖污水排放口占90%以上。他们大多数是个体户。另外,存在多次种植或养殖品种变化的情况,增加了监管难度。沿海地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配套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污水外溢问题仍时有发生。
“浒苔绿潮、赤潮等当地生态紊乱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自2007年起,黄海已连续18年出现浒苔,不仅造成近岸海域生态失衡、渔业减产和环境破坏,还影响了人们亲近大海的体验。 ”张金枝说,山东省沿海存在石油、危化品化工企业、码头等风险源。沿海港区储油罐总量达1900万立方米,海上石油平台170余座。近海航线众多,每年约有13000艘油轮进出港口,受恶劣天气、操作不当或其他原因的影响,存在发生油品和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的风险。可能发生的船舶碰撞事件正在增加。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福建省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副所长曹凌研究团队发现,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影响了海洋资源的供给。水产品并威胁人类粮食安全。
“到2050年,我国还需要新增2000万吨水产品来应对人口高峰。”曹凌表示,远洋蓝色食品生产潜力巨大,远洋渔业是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当前,海洋面临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威胁,过度捕捞和捕捞导致大陆架传统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集约化养殖虽然减轻了近海生物资源的捕捞压力,但也造成了诸多环境问题,生态灾害频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料图)。摄影/张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美丽中国建设全局。要求到2027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左右,美丽湾竣工率达到40%左右;到2035年,“人水和谐”的美丽海湾基本建成。
在2024年海洋保护大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二级巡视员冯波介绍,到2023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区域比例将达到创历史新高85%,较2018年增长13.7个百分点,将实现“连续六年增长”。 2021年以来,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消除了“不健康”状态。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巨大。
“水循环过程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的基本前提。”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姚瑞华认为,水循环的系统性决定了水管理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
他反映,目前,“陆海统筹的污染防治体系还不健全”。以黄河-黄河口海域为例。黄河干流首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黄河口近岸海域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流域与海域重点指标不衔接,污染治理重点领域和任务不协调。 。
“当前,要坚持以美丽江河湖泊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推进江河湖泊海湾生态环境保护。” 2024年海洋保护大会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原副部长翟庆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当前,要从污染治理转向以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协同治理为主转变,从单一要素质量提升转向湾区质量整体提升。生态环境,从主要着眼于指标变化,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高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翟庆认为,美丽河湖建设,要聚焦人民群众身边突出的水生态环境问题,着力补齐河湖生态环境系统管理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逐步把全国283个划定的海湾建设成为我国沿海城市的靓丽风景。要坚持系统理念,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大范围保护管理格局。开展水源保护区、河湖、缓冲区等重要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逐步恢复流域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中华环保联合会会长王秀峰也表示,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中华环保联合会长期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早在2013年,就提起了红树林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海洋保护大会已举办四届。中华环境保护联合会将继续搭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交流平台,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