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破人工耳蜗市场垄断,诺尔康助力听障人士重获新声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本报记者石文军北京报道

2005年,我国听障人数已达2700万以上,而且这一数字还将继续以每年2万至3万的速度增长。然而,当时我国的人工耳蜗市场已被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垄断,进口人工耳蜗的价格更高。每台价格高达25万元,对于我国大多数听障人士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再次听到世界的希望渺茫。

同年,浙江诺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康”)总经理李储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在了解到我国听障人士的困境后,他和父亲李方平共同决定进入人工耳蜗领域。 。经过五年的努力,李楚河公司的研发团队成功打破了我国对人工耳蜗市场的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人工耳蜗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浙江诺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还推动进口耳蜗价格从每只25万元降至15万元,帮助中国听障患者买得起、听得见。

“让中国制造的人工耳蜗造福全世界,一直是我的目标。”李楚说。

1.9亿投资人工耳蜗领域打破听力障碍

2005年,留学归来的李储发现,我国的人工耳蜗一直依赖进口。其中,澳大利亚企业控制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听力植入市场,占据了中国70%以上的市场。但掌握人工耳蜗技术的专业人士,由于投资风险,一直未能在我国实现自主研发人工耳蜗的想法。李储的父亲李方平认为,美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当然也能做到,更何况能够引进中国还没有的技术应该是一件好事。于是李储经过多方考察,于2006年进入人工耳蜗领域,并先后成立了诺康杭州总部和美国研发中心。

中国打破人工耳蜗市场垄断,诺尔康助力听障人士重获新声插图

自主研发之路注定充满挑战。李楚和他的研发团队最初预计,三年内人工耳蜗的商业化成本可达300万美元。但实际投入却远远超出预期。三年又三年过去了,李俶继续投入资金,但依然没有任何结果。据霍普称,2010年,该公司已经“烧掉”了1.5亿。

李楚表示,将桌子大小的电路板集成到硬币大小的植入物中并保证产品的长期生物相容性并不容易。 “当时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项目的研发管理上,项目的进度每天每小时都是准确的。我父亲负责从后面筹集资金,实际上他背负着主要压力。”李俶说道。

经过200次临床试验、投资1.9亿元,李储的公司终于在2011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人工耳蜗,并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人工耳蜗合格证。人工耳蜗的垄断使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

为了让更多消费者买得起、听得见,李储利用价格优势刺激市场,将国产人工耳蜗定价为8万元,是进口人工耳蜗价格的三分之一。从价格优势和市场刺激来看,受多重因素影响,进口人工耳蜗的价格泡沫破灭,从每只25万元跌至15万元。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诺康已研发出5代人工耳蜗,已帮助2万多名听障人士重新听到世界的声音。其人工耳蜗产品已占据中国市场20%的份额。 %,每年为我国听障人群节省15亿元。

中国打破人工耳蜗市场垄断,诺尔康助力听障人士重获新声插图1

技术帮助残疾人,而不仅仅是听力

记者了解到,诺尔康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外专利技术290项,已获得专利证书22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1项、实用新型专利104项、外观设计专利51项。将诺康打造成百年家族企业是李氏父子的共同心愿,而人工耳蜗只是第一步。

让科技赋能助残领域,让科技行善。李储和父亲为公司制定了长期发展战略:“让听不见的人听见,让看不见的人看见,让看不到的人站起来”。人站起来了。”他们利用研发人工耳蜗的技术经验,陆续投入开发视觉、泌尿神经系统、脑神经系统的辅助设备。

据了解,诺康目前专注于神经电刺激领域,已形成听觉重建产品、视觉重建产品、泌尿系统调节、脑系统调节四大产品线的发展布局。其主要产品是人工耳蜗。

李楚表示,公司研发的相关产品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还将继续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他也非常看好人工耳蜗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中国很多老年人的观念和医疗保险政策与欧美国家有很大不同。欧美老年人对驾驶的要求较高,很多人选择使用人工耳蜗来解决问题然而,我国老年人的听力障碍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未来,国内市场的听力领域也将迎来国家和地方医保政策的深入实施。以及促进异地医疗系统。”李俶说道。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