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级:尝试放开自己
从“我以为”到“你需要”
人的本性是先关注自己,然后关注他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让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世界,这是大多数人的基本配置。这是否意味着我可以改变主意并说我关注别人?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需求往往是隐藏的,你还是需要去思考一些深层的渴望。即使没有隐藏,需求也可能是分层的。正因为如此,发现和创造需求才成为一本书。不然两句话就结束了。
但无论需求多么难以捉摸,更好的出发点是做好人、做好事,多关心别人,避免“我我我”。
书中,作者引用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故事。主人公玛蒂尔德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去参加一个舞会。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后,项链丢失了。玛蒂尔德辛苦工作了十年,但她的朋友告诉她,那是一条假项链。
在这个故事中,梁宁分析说,玛蒂尔德就是一个不了解需求的典型例子。因为钻石项链是她认为的价值,但其实她自己的美貌和一点点悟性就已经是最有可能得到舞伴认可的价值了,只是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相当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了一件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当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时,其实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一切都指向“我”,所有的情绪都围绕着“我”。这是一种高风险心态,很可能将外部反馈、他人的行为、环境中的一切内化为自我判断。
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需求。这也能叫镜像思维?即使你觉得别人不够关心你,是否就意味着你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别人?同样的情况,当你感到受伤或不被理解时,试着问问自己:“我是否也忽视了对方的需求?”
当然,这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餐饮”。一切仍然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在生意场上,这种见人见人的态度就更重要了。只有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摆脱主观感受,才能开启双向关系。
这里之所以说是启动,而不是持续或者其他什么,是因为需求会发生变化。
以中国手机市场的变化为例。早期的山寨手机通过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双卡双待、超长待机、实惠的价格等特点。但随着用户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升级,这些还远远不够。因此,只有带来新体验的智能手机才能改变市场格局。
所以,看到需求不是一次性的交易,而是持续跟进变化。一个阶段成功的公式可能不再适用于下一阶段。真正的“看见”,是永远看见。所以,这是一生的教训。
但仅仅看到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学会理解他人并建立真正的联系。
第二层次:理解他人,优化关系
从“他们想要什么”到“如何达成共识”
看到只是开始,理解才是关键。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看到了别人,其实我们只看到了表面。想要真正了解彼此,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关系的本质是需求。
书中说:“你能帮助的人就是你的人脉。”这句话听起来很功利,但却道出了一个道理:持久的关系是建立在需求互补的基础上的。
那些看似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人脉很好,而有的人沟通困难?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性格问题,但更深层次上,这是一个理解需求的问题。
“沟通困难”的人往往有两个特点:要么只关心表达自己的需求,要么不知道自己能为别人提供什么。
而那些人脉广泛的人,有着敏锐的“需求意识”。比如,他们遇到问题时会关注对方的第一反应,关注情绪变化明显的话题,思考对方的决策过程,然后在聊天过程中特别会发现别人的想法。这些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他人。
书中提到了关系形成的四个阶段:需要、喜欢、认可和归属。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了解需求只是第一步。要建立真正的联系,需要更深层次的共鸣。
首先了解对方的情况,找出对方的需求,然后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达成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把关系变成纯粹的交易。真正的关系优化是在满足彼此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信任和认可。就像一个循环:理解产生信任,信任促进理解,最终形成良性互动。
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一点时,那些看似棘手的人际关系问题就会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无论是职场中的上下级关系,还是生活中与朋友的互动,都可以用这个思路来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分歧都可以轻易解决。有时,正如书中所说,分歧的根源在于利益的根本不一致。这时,了解对方的需求,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为什么这是从“他们想要什么”到“如何达成共识”的飞跃。它不仅需要洞察力,还需要智慧和耐心。
了解需求并达成共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你遇到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你需要深刻理解对方的诉求。
书中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8年,费城星巴克发生种族歧视危机。两名非洲裔男子在店里等待,没有点任何东西,被指控“非法侵入”。此事迅速升级,引起轩然大波。起初,星巴克使用了传统的危机公关手段:发道歉信、回复CEO,但没有效果。直到他们真正明白事件背后的深层诉求:这不仅仅是服务纠纷,而是涉及种族平等等核心价值观。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行动:对《早安美国》节目真诚道歉,承诺修改规章制度,并跟进整改措施。直到这时,事情才平静下来。
了解需求不能停留在表面。有时看似简单的冲突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差异。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第三关:适应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从“别人需要什么”到“如何更好地服务”
看需求是起点,了解需求是过程,但要真正创造价值,就必须找到适合的模式。
什么是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评估三个要素:他人的需求、自身的能力、环境的限制。
互联网时代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它颠覆了传统的影视行业模式。它不依赖一两个热门内容,而是通过“长尾效应”服务小众需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用户真正需要的不是“最流行”的内容,而是“最适合他们”的内容。这种洞察让找到了自己的模式:利用算法推荐来满足个性化需求。
但仅仅靠模仿是不可能成功的。就像中国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一样:传音为何能在非洲市场取得成功?因为它真正了解本地用户的痛点,所以从美颜算法到续航都做了针对性的优化。这不是简单的本土化策略,而是深度的环境适应。
更有趣的是SHEIN的案例。在快时尚领域,ZARA的快供应链一直被视为标杆。但SHEIN却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它采用小批量试产+快速迭代的模式,让市场直接决定产品生命周期。这种“小订单、快反应”的模式完美适应了Z世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瑞幸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性:当你进入一个已经有强大玩家的市场时,你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打造数字化运营、智能供应链、产品研发、门店管理四大能力体系,在星巴克主导的市场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模型不是一个固定的公式,而是适合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动态平衡。找到正确模式的关键是:
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
深刻理解环境的约束
持续优化迭代调整
这就是为什么模式被称为“适应”的艺术。它不是简单地跟随市场,而是在约束下寻找最佳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这些商业案例看似遥远,其实与个人发展有着异曲同工的逻辑。
我们在职场中遇到的很多困惑,某种程度上都是“模式”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能成功取得销售业绩,而有的人却总是功亏一篑?为什么有些人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另一些人却总是不能适应?
答案往往在于您是否找到了适合您的型号。比如,在销售工作中,有的人善于培养老客户,有的人善于开发新客户,有的人靠专业打动人心,有的人靠真诚赢得信任。没有谁对谁错,关键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例如,我认识一个程序员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了几年后,生意失败了,回去找工作时他很迷茫。后来他想通了:与其和年轻人比算法速度,不如利用自己的经验,做一些系统架构的工作。这样的定位让他很快就找到了合适的机会。
找到正确模式的人正在用最少的精力做最有效的事情。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个人发展:不是每个人都要走同样的路,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但找到模式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让这个模式变得完美?
第四层次:整合资源形成优势
从“现有服务”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每个人在做某件事的时候,都会拥有或多或少的资源。如果你学会整合资源,你可能会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优秀的企业是怎么做的。
丰田的“准时生产”就是一个经典案例。该系统最初设计是为了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如何用最少的库存生产最多的汽车?但他们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库存管理。
你可以先尝试想象一条生产线:零件不是提前储存,而是在需要时到达;工人发现问题可以立即停线;供应商不仅仅是卖家,而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看似简单的安排,需要诸多环节的完美配合:供应商必须保证按时交货,工人必须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生产计划必须精确到分钟。
正是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资源整合,丰田实现了“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核心竞争力往往不是来自于单一的优势,而是来自于将不同要素组合成一个高效体系的能力。
我再分享一个很棒的案例:一位销售人员发现银行需要拓展线下网点,而地铁公司有大量闲置空间,于是她将两者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地铁站ATM机的普及。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整合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整合自己的资源。有时是发现并连接别人的闲置资源,使其产生新的价值。
即使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也可以运用这种思维。以销售经理为例,他不能简单地一一讲,而是创建一个完整的客户服务体系:
这种系统化的工作方式让他从“单纯销售产品”升级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他的客户也从“卖家与卖家的关系”转变为“长期合作伙伴”。
大家做自媒体是很常见的,这个系统也可以优化。你的话题策划、创作、发布、互动、审核中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改变的。表面上看,这些只是一些工作方法,但本质上,这是在打造个人版的“供应链系统”:将想法转化为内容,进而转化为价值的全流程优化。就像京东用数字化手段打通供应链一样,个人也需要用系统化思维来连接各个工作环节。
这种系统思维的关键是要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找到改进的重点。
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的积累都是有价值的。就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每块积木都很小,但是当以正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时,它们可以构建出令人惊叹的东西。
当我们能够调动、整合各种资源,为他人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时,我们才真正具备了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对于个人来说,整合资源可以从三个步骤开始:
这就引出了我们要讨论的第五个层面:如何从优化现有流程转向创造新价值。因为真正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做好现有的事情,还在于创造新的可能性。
第五层次:创造价值、成就自我
从“满足已知需求”到“创造新的可能性”
掌握了资源整合能力后,如何创造新的价值?
听起来很难,但商业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看看苹果公司的例子。在推出之前,谁会想到我们需要一款触摸屏手机?当时,诺基亚和黑莓都在生产物理键盘,因为“用户需要能够轻松打字”。但乔布斯进一步思考:如果触摸能够变得足够有用,那么键盘就会变得多余。他没有受到“已知需求”的限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在移动支付出现之前,每个人都认为现金和银行卡就足够了。但微信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如果支付也能像发送消息一样方便呢?它并不局限于“支付工具必须非常正规”的理念,而是创造了一种社交化的支付方式。
更有趣的是褪黑激素的情况。在此之前,补脑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概念。但通过“这个节日没有礼物,只有脑白金”的口号,它不仅创造了一个品牌,还创造了一种送礼文化。让补品从老年人的生活必需品转变为高端礼品。这不是满足现有的需求,而是创造新的需求。
这些商业案例告诉我们的是,创新不一定是技术突破,有时也是认知创造。
这种思维对于个人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如果设计师只是等待客户提出需求,那么他永远都是在“满足需求”。但如果他能主动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引导客户看到更多的可能性,那就是“创造价值”。
我给大家举一个装修服务的例子。
客户说“我要装修一套两居室”,你只需报出价格并介绍一下材料和施工工艺即可。这是比较初级的思维。
有经验的人可能会多问几个问题:“你和父母住在一起吗?” “你的孩子多大了?” “你平时喜欢做饭吗?”这样,你可能会发现顾客心照不宣的需求,比如:膝盖不好的老人需要考虑防滑性能、喜欢画画的孩子需要设计展示区域、喜欢烘焙的女主人需要考虑等等。规划更大的厨房空间。这还更厉害吗?
如果还可以考虑到空间需求的变化。主动与客户讨论未来的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例如,如果您的孩子现在三岁了,但是当他上小学时,他可能需要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那么您可以建议预留一个空间进行改装。如果家庭打算在三年内生二胎,最好把书房设计成易于改造的儿童房。你看,这个时候,这个人不仅仅是在卖装修,而是在帮助顾客规划未来的生活。这不是创造更多价值吗?
从简单的报价,到发现潜在需求,再到帮助规划未来,每一步改进都创造新的价值维度。这种思维方式才是真正的“创新”。
创造价值的关键是:
但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是求新、求异,而是创造价值和意义。真正的创新是在了解现有需求的基础上预见并创造未来的可能性。
第六级:突破认知,发现更大的可能性
从“已知边界”到“未来机遇”
当我们学会创造价值时,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更加广阔。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不可能”其实只是认知的边界。
马斯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他想造火箭时,传统的想法是:“火箭零件很贵,所以发射成本肯定很高”。但他从“第一性原理”思考:火箭的原材料(金属、燃料)并不昂贵,那为什么还要组装它们呢?有那么贵吗?能否通过垂直整合、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正是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 2022年之前,很多人认为AI只是用来下棋、打游戏。但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可以理解人类语言,还可以创造、编程、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认知的突破:AI真正可以成为人类的“助手”。
更有趣的是Web3.0带来的变化。在传统互联网中,我们习惯于平台集中管理数据和流量。但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如果用户能够真正拥有并控制自己的数据,如果价值的创造和分配能够去中心化,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突破认知界限往往会发现更大的机会。
具体到个人发展,这种思维同样重要。比如,如果一个程序员只把自己定位为“写代码”,那么他的机会就会受到限制。但如果他能从更大的角度思考:代码其实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那么他的机会就会变得更多。比如现在很多程序员转型为产品经理、技术企业家。这不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吗?
另一个例子是内容创建。如果你始终停留在“写文章、拍视频”的层面,你就永远在现有的赛道上竞争。但如果你能想一想:在AI时代,人类创造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什么样的内容形式更有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实现认知突破,我们需要: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3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