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副体验极佳的眼镜是首要任务”
作者 |张永义
编辑|郑轩
作为中国消费电子硬件史上堪称“活化石”的企业,如今“魅族”品牌的关注度虽然无法与“国产机皇”“机海”巅峰时代相提并论,新星时代魅族依然能拿出很多令数码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作品。
尽管外界的主要印象大多仍停留在手机上,但星机魅族近两年已悄然成为AR眼镜领域的“新巨头”; Meta团队甚至飞到中国交流经验。发布了主打轻量化体验的MYVU系列和定位高端探索的MYYU探索版。 2023年推出后,迅速成为当年京东、天猫最畅销XR设备TOP 1。
不久前,星机魅族CEO苏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R眼镜是星机魅族三大主打产品之一,与手机、汽车齐名。她认为,AR眼镜是未来AI时代到来时最有机会有所作为的产品形态。
在苹果以外的主要手机和智能汽车OEM厂商中,星机魅族是唯一一家将智能眼镜作为产品战略核心的开发商。事实上,据极客公园了解,目前国内外不少主机厂都在开发智能眼镜相关产品线,但大多尚未正式发布(OV、三星等)或只是低调发售方式(华为等)。只有星机魅族将其置于与手机、汽车同等的战略高度,并持续在研发和营销上投入资源。
其StarV Air2系列产品不仅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光波导技术路线,其产品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被认为兼顾了光学显示效果、便携性、时尚等产品佩戴体验,甚至连扎克伯格都认为远在国外的人也对它青睐有加。元硬件团队飞往中国交流经验。
对此我们不禁感到好奇:一方面,我们好奇星记魅族的人车XR硬件生态如何能够起到1+1+1大于3的作用,尤其是XR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它;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星机魅族作为目前国内光波导路线的领头羊,在AI时代到来后如何思考AR与AI的融合与优先。
近日,应星记魅族邀请,极客公园对星记魅族XR事业部总裁陆勇进行了专访。在加入星机魅族之前,陆勇曾在华为、阿里巴巴负责智能手机、YunOS等软硬件业务。如今来到星机魅族,他还负责消费电子领域最前沿的AR眼镜产品。
01
智能眼镜路线之争
经历了10年前开启的“VR春天”之后,智能眼镜赛道经历了坎坷。到2024年,随着大型AI模型的兴起,AI与智能眼镜的结合将再次掀起新一轮智能眼镜的热潮。海浪。不仅有Ray-Ban Meta这样出货量过百万的现象级爆款,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众多硬件厂商也在等待机会。一个冷了四五年的赛道突然回归科技领域。舞台中央。
如今智能眼镜的技术路线主要有3条:
以光波导解决方案为代表的“真AR”路线侧重于现实世界的显示增强;
以“”光学显示解决方案为代表的“大屏”路线,主打移动大屏观看和休闲;
近两年迅速兴起的AI眼镜路线并没有显示增强,而是通过AI语音实现人机交互。
过去几年,这三条路线都取得了进展。 “真AR”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一些关键光学技术和屏幕技术(Micro LED)的进步,价格从过去的几万元下降到几千元的水平,重量也从现在的500克下降到600克。过去的。在百克以内,即便是魅族的StarV Air2也只有44克——几乎与一副雷朋太阳镜的重量相同。重量和价格的降低意味着该品类有机会真正突破工业级市场的消费级门槛。
技术更加成熟的智能眼镜在过去三年里逐渐取代了HMD显示器,成为爱好者和部分商务旅行者青睐的移动大屏显示器。在Ray-Ban Meta异军突起之前,其销量目前占据智能眼镜市场。头大啊
完全放弃光学现实增强的AI眼镜近两年随着大型号的出现而开始流行。不仅Meta做出了数百万的爆款产品,许多主要硬件和互联网厂商也纷纷效仿。随着不断进步,也有一些连续创业者也在往这个方向转型,2025年很有可能迎来新的“AI眼镜元年”。
回到星记魅族,一开始就提到它最早押注的是“真AR”路线。 MYVU系列同样具备光波导显示增强、外观时尚、佩戴轻便,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最好的消费者AR体验。其中一副眼镜。
不过,在10月份的发布会上,星机魅族发布的StarV View AR并不是光波导方案,而是一款带有BB方案的“移动大屏”眼镜;此外,今年年初,星机魅族还宣布了“All in AI”战略,这不禁让我们好奇星机魅族是否会调整其XR硬件战略规划。
“目前,(星机魅族)大部分的资源、技术开发,包括专利,都投入到了光波导眼镜上。我们相信,这就是未来。”至于“星机魅族目前AR眼镜技术路线的重点在哪里?”被问及时,路勇表示,虽然AR眼镜的BB计划已经出炉,但星机魅族AR眼镜团队70%左右的人力物力仍然投入在光波导眼镜上。
这其实和Meta的策略不谋而合。看似更轻的AI眼镜很受欢迎,但真正消耗Meta大部分研发资源的还是Orion这样的增强现实产品。
大型模型的出现意味着AI可以通过语音执行用户命令,取代人类与屏幕的部分交互。再加上镜头、红外等传感器,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再加上去掉屏幕和光学模块后,重量和续航都会大幅增加,大大提升佩戴体验。这也是AI眼镜迅速崛起并受到各大主机厂关注的原因。
但不可忽视的是,视觉占人类接收信息的感官的80%以上。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视觉增强的智能助手,即使拥有强大的会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能,也很难取代手机、PC操作系统成为人类连接互联网信息和各种工具和服务的入口。这也是为什么Meta、星记魅族等厂商仍然相信AR是智能眼镜长远的未来,并长期持续投入。
对于刚刚发布的BB方案智能眼镜,陆勇表示,虽然现阶段BB方案AR眼镜已经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很多长期难以解决的体验问题。长远来看,光波导AR眼镜没有天花板。这么高。虽然星机魅族最新推出的眼镜是BB方案,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从光波导形状的AR眼镜向BB方案的迁移。
至于为何要做这样一款“观影AR眼镜”,陆勇认为,虽然目前整体市场规模不大,但星机魅族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目前观影方面的各大厂商AR眼镜。需求依然集中在“便携大屏”等单一但精准的场景。车内、出行等移动场景的体验仍有优化空间。
02
《如何复制巨头的成功》
对于下一步的目标,陆勇坦言,对于像星机魅族这样的“中级厂商”来说,从长远来看,他们仍然会追求行业第一梯队的位置(AR眼镜领域)。具体到短期目标,他分为两步:一是在各大厂商进入市场之前,稳住国内AR眼镜领域第一的位置。
目前,作为AR眼镜行业成熟的标志,大家普遍预估的一个时间点是“手机厂商集体开始做AR眼镜的时候”。陆勇认为,这个时间点会在2026-2027年左右。
陆勇认为,即使未来(眼镜用)芯片变得更加紧凑、集成,电池寿命达到可以满足用户全天佩戴的需求,眼镜仍然只会保留必要的小尺寸。模型在眼镜上运行。 ,同时将更多的大模型能力放到智能手机等高性能计算平台上,承担更多的计算任务。
“我们在智能化方面是非常克制的,任何会破坏用户佩戴体验的功能,我宁愿现阶段不做。如果这个阶段出来后就破坏这个功能,我们认为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这个水平,我宁愿等技术成熟后再添加这个功能。”
AR眼镜虽然小众,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Glass算起,AR眼镜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近年来,相关产品数量激增,这也意味着相关产业链正在迅速成熟。
从当下回望2024年,Meta Orion的“到来”或许是AR眼镜行业这一年除了AI大模型之外迎来的最重要的硬件革命:Meta花了五年时间一手打造将它介绍给世界。它证明了AR眼镜的小型化形态与全功能的融合是可以实现的——虽然量产的日子还没有到来,但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陆勇还认为,作为一家商业公司,星记魅族与Meta的区别在于,Meta有资本利用Orion这样的概念产品大展拳脚,向业界展示他们在行业的技术投入和积累,同时时间为行业指明了AR眼镜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星机魅族对标Orion的产品肯定会是实用的量产AR智能眼镜。
“我认为Orion的发布极大增强了我们对未来判断的信心,因为它与我们最初的判断是一致的。我们必须继续走原来的技术发展道路。”
AR眼镜创业者中,早已有一个“如何判断一款产品对整个行业是否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准:单品销量达到百万级别
以此标准来看,Ray-Ban Meta是AR眼镜品类诞生以来唯一“爆款”产品:对于Ray-Ban Meta在销量上的成功,陆勇认为,具有真实显示功能的AR眼镜,如果你想要实现单品出货量突破100万颗,2026年、2027年具备充分条件。
对于时间点的判断,陆勇认为,目前AR眼镜的光波导方案的硬件技术还很难达到满足全天日常佩戴需求的综合体验:“因为眼镜是可穿戴产品, “某个长板特别长,但整体体验不好,无法支撑这样的产品百万销量。”陆勇说。 “(AR眼镜)最终会回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价格和体验。”
“一副没有任何智能功能的太阳镜在雷朋店里可以卖到249美元,而且卖得很好。”陆勇以Ray-Ban与Ray-Ban的联名方式介绍了低购置成本在推广智能眼镜方面的价值; ” 从这个角度来看,Meta对这副眼镜做了很多品牌补贴,用户只需要额外添加50美元就可以获得很多智能功能。事实上,用户为智能付出的成本只有50美元。在同时,Meta还借用了很多雷朋的线下渠道能力。”
时尚属性也是智能眼镜大规模发展的一个经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陆勇以Ray-Ban Meta的数百个SKU为例:“外面有很多SKU,虽然最后你可能会只选择20%的SKU,但剩下的不能漏掉,因为用户必须进行比较,最终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款。”这些具体因素都是影响智能眼镜产品最终销量的重要原因。
随着Meta Orion的走红,基于光波导解决方案的智能眼镜背后的技术再次受到业界关注。不过,陆勇认为,目前还没有一家光波导厂商拥有绝对的技术领先地位,因此优秀的光波导解决方案对于波导AR眼镜来说,更注重的是产品的平衡。
“你可以在某些指标上做得很好,但你肯定会牺牲其他指标。哪些指标可以牺牲?这就是厂商在用户体验和产品研究方面的实力。”
03
“人、车、机结合”的未来
当今业界,关于星记魅族AR眼镜讨论最多的话题往往还是在“人车机生态”下,AR眼镜如何拓展更多的增长可能性:与其拓展车机生态,只能靠而新能源车企加入的Xreal、Rokid等AR初创公司,以及吉利集团支持的星记魅族,显然拥有更强的资本和内部合作空间。
但相比汽车与手机的结合,如今提出AR眼镜与汽车结合的厂商并不多。即使到目前为止,真正有影响力的也只有星记魅族。因此,见到陆勇后,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星记魅族的AR眼镜如何与汽车融合?难道只是一个噱头?
陆勇认为,AR眼镜并不是汽车的噱头。它们对于扩展车内环境具有很高的工具价值和娱乐价值。 “汽车里的大屏非常昂贵,安装一个就需要几万元。另外,汽车级认证也很麻烦。最重要的是,即使汽车里安装了大屏, ,很难兼顾后排每个人的娱乐需求。”AR眼镜在这种场景下将是大屏的一个很好的补充:“AR眼镜具有专属空间的属性。无论是玩游戏还是看电影,都可以成为后座娱乐的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系统问题。”
如今,很少有公司会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汽车厂商和车载系统的配合,很难在车内拥有良好的AR体验。
“过去在移动中使用AR眼镜可能会出现头晕的情况,但如果这个问题与汽车和AR眼镜协调起来,使用过程中的头晕可能会大大减少。这些功能需要与汽车深度绑定,集成,这些都是星记魅族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陆勇还提到了通过车机系统的改造,在集团层面进一步适配AR眼镜的可能性。 “例如,我可以在(汽车)驾驶舱中嵌入一个支持数据输出的接口。AR眼镜不仅可以通过专用接口实现内容显示,还可以通过获取更多车辆数据来解决更多算力需求。”
“对于星机魅族来说,我们与竞争对手相比的差异化优势之一就是我们是多终端系统。”陆勇介绍了魅族在AR领域的产品优势。
“我们有自己的手机,我们自然可以把手机作为眼镜的计算中心、手机的数据中心,所以我们会做深度融合,我们现在的很多AI能力其实都是跑在手机上的。”采访中,陆勇还多次强调生态优势。事实上,它们不仅仅体现在应用层面,而往往是决定产品形态的直接因素。
“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更彻底地开发Flyme的手机系统。如果你使用魅族手机,你可能会享受到更广泛的AI能力,因为我们会在系统端更彻底地整合它。”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