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盛宴:消费者淘到心仪商品,但促销猫腻、物流延迟等问题仍存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一些人保持“理性”,货比三家,谨慎下单。

“双十一”对于消费者来说就像一场购物盛宴,每年都会发生。今年的“双十一”比往年来得更早。

人民网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场“购物盛宴”中,不少消费者成功找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高性价比商品,但一些促销折扣暗藏“猫腻”,物流延误、错货等。老问题”依然存在。

“在直播间购物一直是个错误,我老婆经常在直播间买东西,退十二十块钱不划算,所以基本就扔掉了。”有消费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也有消费者告诉记者:“今年没有出现‘雷步’,大部分购物都是来自顶级主播,品控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双十一购物盛宴:消费者淘到心仪商品,但促销猫腻、物流延迟等问题仍存插图

“建议控制货源”、“平台加强监管”、“出具更详细的产品报告”……更多消费者向记者提出建议。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中心主任卢来明介绍,今年“双十一”呈现“1”不变、“3”变化。

“1”不变,那就是“双十一”作为整个电商行业共同参与的商业促销活动,一直具有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双十一购物盛宴:消费者淘到心仪商品,但促销猫腻、物流延迟等问题仍存插图1

“三”变:一是人气下降,时间延长。消费者可以从容下单,享受理性的消费和比较过程。商家也有更多的时间备货,提高售后服务质量;其次,活动从追求业绩数量转向多元化。服务导向化、精细化,重点提升消费者服务服务体验,如偏远地区免运费、生鲜产品退货处理等;第三,价格竞争依然存在,但低价竞争程度相对减弱,说明经营者已经认识到单纯的低价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从改进产品入手。从服务品质入手,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针对直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卢来明建议,首先要明确带货主体和带货来源,加强对直播间经营者和主播的约束;其次,直播平台应加强经营者和主播的身份验证。动态监控,通过黑名单制度净化市场秩序;还要明确虚假宣传、不正确产品的责任主体,严格要求顶级主播承担社会责任。

16年的“双十一”,不仅是一场消费的狂欢,更是品质和服务升级的见证。我们要加强监管,提高质量,让每一次网购都成为满意的购物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激发消费者热情,共享电商节日盛宴。 (实习生高一桐对本文也有贡献)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