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5022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布报告称,为提高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建议发行2万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建立股市平准基金通过低买高卖蓝筹龙头股和ETF。促进市场稳定。
这是第二次有官方或官方背景的重要机构就平准基金做出较为明确的表态。
(来源: )
最近一次官方提及平准基金是著名的924新闻发布会。当时,央行行长潘功胜被记者问到是否会设立平准基金时,他表示正在研究。
我们既然做研究,自然需要金融智库提供建议。作为决策部门的重要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报告具有特殊意义。
稳定资金的用途是什么?从传统中文字面意思来看,这是对抗市场波动、低买高卖以维持市场稳定的基金。当市场非理性时,它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在市场过度悲观时买入,在市场过度兴奋时卖出。这让人想起一千多年前王安石的青苗法,只不过是用在农业上。
市场要么过于悲观,要么过于乐观。此时此刻,过度悲观情绪似乎暂时消失,但过度乐观情绪可能会出现。
(来源: )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了社保基金对于股市热闹的态度。在10月12日发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信托运营2023年年度报告》中,国家队认为“2023年上半年,市场估值较高,保持适度的内资比例,确保风险敞口。”市场受控,三四季度,随着A股暴跌,我们主动逢低加仓。”
上面这段话透露出,在养老基金眼中,2023年上半年的A股并不便宜,甚至昂贵。为了安全,养老基金不得不通过“高抛”来降低风险。
2023年上半年,A股最高水平仅为3400点。
ETF是否已成为股市成败的关键?
除了平准基金本身的价值外,还有一些重要的ETF被忽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建议中,特别提到通过操作ETF、低买高卖来促进市场稳定。
不知不觉中,ETF已经成为中国股市最有力的融资方式,甚至对很多行业和公司都具有定价权。
10月21日,国投策略在研报中写道,随着以权益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兴起,投资生态和底层投资逻辑正在重塑,ETF将成为主导定价力量。
(来源: )
ETF近年来表现迅速。据21世纪经济报道预计,2021年至2023年,整个市场ETF规模将增加近1.5万亿元,增长293%。
与一般基金追涨杀跌不同,ETF表现出明显的低买高卖、逆势特征。
以2023年为例,该指数从年初到年末都是下跌的。年底正式跌破3000点。股市此后再次进入3000点保卫战。在如此低迷的环境下,ETF规模当年首次突破2万亿。
上交所联合多家基金公司编制的ETF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境内交易所上市ETF总规模达2.0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1.1%。年增长28.13%。 2023年,国内ETF市场资金净流入将达到5009.36亿元,同比增长71.11%。
(来源: )
2024年,市场屡屡跌破3000点,但ETF却获得了动力。
2024年9月,上交所创新产品部发布《ETF投资与交易白皮书(2024年上半年)》。 2024年上半年,ETF市场净流入4617亿元,交易总额达14.7万亿元。其中,上交所ETF净流入3528亿元,总成交额11.8万亿元。日均成交额突破千亿,交易活跃度再上新台阶,位居亚洲第一。
上海证券交易所还公布了上海上市ETF的日交易量。 2024年上半年,日交易量突破1000亿。
粗略统计显示,2024年上半年,上交所日均交易量在4000亿左右,其中ETF日交易量为1000亿,占上交所交易量的20%以上。
据长江证券统计,2024年,ETF抄底特征将更加凸显。每当市场大幅下跌时,ETF就会大力逆势买入。
9月24日后,市场火热,成交量持续走高。现在已经稳定在2万亿左右,ETF也在快速增长。据长江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10月1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非货币ETF规模已达3.4万亿元,较2023年底大幅增长89.1%。
增速接近90%,创下近十年来新高。规模越大,增长速度越快。这表现令人震惊。
继续逢低买入并以如此快的速度增长的结果是什么?
很多指数的定价权基本被ETF所控制,而且由于增量资金的不断涌入,从边际定价的角度来看,其定价能力比数字体现的更重要。
以科创50为指标,截至10月18日,ETF规模占该指数流通市值的17.48%,位居所有指数之首。
从实际市场情况来看,在2024年9月开始的这一波行情中,上涨最为猛烈的指数之一是科创50。在科创50中,权重较高的股票往往拥有较大的涨幅。收益。资金的变化决定了这一切。
中国股市正在从美国转向日本吗?
巴菲特早年曾在给股东的信中写道:通过定期投资ETF,一个一无所知的业余投资者往往可以击败大多数专业投资者。
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ETF在美国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美国牛市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ETF为代表的被动型基金长期推动的结果。美国养老基金和其他基金将ETF作为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
据国金证券统计,美国市场ETF从2000年开始快速增长,从65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超过7万亿美元。
(来源: )
独立研究机构ETFGI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美国ETF行业资产规模达到8.12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仅2023年,净资本流入加上资产升值将使美国ETF规模增加1.61万亿美元。
晨星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美国被动型基金总资产超过13万亿美元,历史上首次超过主动型基金总规模。
13万亿美元相当于90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管理规模。毫不夸张地说,以美国ETF为代表的被动型基金是2023年美股进入AI时代以来投资层面的最大受益者和最有力的助推器。
看看交易量最大的美国ETF SPY,从2023年初开始,SPY已经从380只左右上涨到2024年10月的577只,涨幅超过50%。
2024年初,不少机构看空美股,认为以科技七姐妹为首的美国市场开始出现泡沫。但在金融层面,世界各地的资金通过ETF购买美股,却与机构做出相反的判断。
据BP新闻报道,截至2024年10月,欧洲和亚太地区投资者流入美股ETF的资金总额已达1470亿美元,超过2021年的1240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
1470亿美元的基金中,欧洲基金占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亚洲基金在400亿美元左右。
鸡生蛋,蛋生鸡。在ETF基金的支持下,2024年美股依然跑赢全球。SPY等ETF也表现喜人,2024年以来回报率超过20%。
在ETF的包围下,美股似乎正在经历着赚多买多、买多赚多的循环。看似永动机,当然充满风险。
此前,BP公布了全球各地区不同市场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占比的统计数据。以ETF为代表的被动投资比例最高的三个地区是日本、中国台湾省和美国。
从结果来看,近两年,日本、台湾省、美国股市几乎是全球表现最好的。这其中有产业层面的原因。比如,从AI行业受益最多的企业几乎集中在这三个地方。被动基金不遗余力支持也是有原因的。
近两年,很多人将中国和日本放在一起比较,认为两国经济有很多相似之处。单看股市,日本的变化似乎也发生在ETF上。
据国金证券报道,日本于2010年提出货币宽松计划,并开始引入ETF作为救助工具。截至2023年3月,日本央行持有的股指ETF账面价值约为37万亿日元,账面价值约占当时东证指数成分股总市值的5%。日本央行成为日本股市第一大股东。
非常有趣的是,当日本央行通过ETF大量购买股票时,外国投资者也在增持日本股市。两者合作,从结果上来说,是互惠互利的。
日本股市的长期资本变化让人想起现在的中国股市。 9月24日之后,随着中国股市的上涨,外资也通过ETF与境内资金形成了一定的共振。
BP News报道称,截至10月11日当周,共有54.4亿美元流入在美国交易的新兴市场ETF,其中51.5亿美元被追踪中国股票的ETF吸引。在中国大盘ETF吸引25亿美元的带动下,德意志银行嘉实沪深300中国A股ETF录得创纪录的单周流入15亿美元。
这在过去的中国股市中从未发生过。
如果A股的变化与日本乃至美国市场趋同,另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加快淘汰散户的进程。
在之前的日本股市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日本央行和外资不断买入股市,日本个人投资者的比例有所下降。 2024年,中国ETF领域将出现类似情况,金融机构占比上升,个人占比下降。
(来源: )
据长江证券统计,2024年上半年ETF将呈现明显的机构化趋势。 2024年基金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ETF份额增加2240.64亿股,其中来自机构投资者的1957.95亿股,占比87%,个人投资者贡献282.69亿股,占比13% 。
上交所发布的《ETF投资与交易白皮书》也有类似的趋势。截至6月底,上海股市ETF持有人总数为658万户(不含穿透支线基金),较2020年底增长61%。其中,机构投资者持仓规模达1.3万亿元,占比超过70%。年末增长7个百分点,持仓规模增长31.8%。
要知道,2024年之前的三年里,个人一直是ETF增量资金的重要贡献者,占比在50%左右。 2020年,它们甚至会是ETF的绝对贡献,占比超过80%。
根据私募股权排行榜网的最新统计,私募股权也大量涉足ETF。
截至2024年10月22日,共有116只私募券商产品出现在新设ETF上市之初持有量前十名中。根据上市及交易公告统计,年内共有95家公司参与其中。上市ETF中,私募“新玩家”持有的ETF份额总数达到27.62亿股。
9月24日之后,国家队如何入市一直备受关注。借助ETF,未来或许会成为国家队入市的主渠道。
(来源: )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ETF基金披露的2024年二季度报告显示,中央汇金继续买入3只沪深、华夏上证50ETF。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中央汇金持有的这四只宽基ETF总市值接近3100亿元。
综合上述ETF一季报可以发现,今年上半年,中央汇金认购这四只宽基ETF的资金总额可能高达2330亿元。
10月21日,BP发现中央汇金似乎正在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获取资金,然后利用ETF工具进入股市。
同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增发150亿元中期票据24汇金,增发90亿元中期票据24汇金。发行完成后,中央汇金今年累计发行债券2070亿元,较去年同期翻倍,创年度历史新高。
增发债券2070亿元和ETF申购2330亿元的金额非常接近。
10月21日,央行发布了证券、基金和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结果公告。
公告显示,为更好发挥证券基金机构稳定市场作用,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推出针对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本次操作金额为500亿元,采用利率竞价方式,20家机构参与竞价,最高竞价利率50bp,最低竞价利率10bp,中标利率20bp。
根据央行10月18日发布的《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通工具(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各参与者若想获得SFISF工具,需要使用以下资产:股票 ETF 作为抵押品。利率竞标后获得的资金将用于股票ETF等投资。
这是一个滚雪球,ETF的杠杆作用将在SFISF工具中进一步放大,这意味着机构的力量将不断增强。
据长江证券统计,截至10月10日,主要ETF的资本结构如下。除了科技创新50强、创业板50强、科技创新100强之外,机构已经是主导力量。
ETF会成为做空工具吗?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ETF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扑克牌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问题是,如果市场出现任何变化,ETF会成为市场的弱点吗?
(来源: )
从港股的情况来看,是有可能的。国庆假期期间,国内市场休市,香港股市走势十分犀利。但10月8日一到来,香港股市立即发生变化,连续暴跌。
事后看来,港股ETF反向工具在10月8日当周收到大量买盘,买盘金额达到2.9亿美元,创下历史最大单周买盘记录。与此同时,港股ETF也遭遇巨额回笼,单周流出10亿美元,创下2015年1月以来最大单周流出记录。
当买力转为卖力时,再结合做空工具,市场可能会出现像香港市场那样的震荡。
在A股市场上,目前有科创50ETF等期权工具,理论上具备做空条件。从市场趋势来看,每个ETF期权交割日前后都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据公众号《一图看懂市场》文章显示,从2018年至今,全A指数在月度ETF期权交割日前后三天的涨跌情况被发现有明显的日历效应:交割日前3天和交割日当天通常会下跌,交割日后3天市场通常会触底反弹。这样的规则可以用于套利或卖空。
(来源: )
近期,有声音表示,中国应该向韩国学习,禁止一切做空工具。也许他们担心强势会变成弱势。然而,即使卖空被完全禁止,ETF仍然可能存在违规行为。如果你看看香港的情况就知道,盈利资金一旦落入自己的口袋,本身就会起到负面作用。这个世界真的可以没有空吗?
你还记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报告中推荐了什么吗?利用ETF低买高卖促进市场稳定。
现在国家队和个人都在朝一个方向买。如果未来出现资金流出,你猜会发生什么?希望到时候可以排队,有序流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