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苹果16系列发布;
10月14日,vivo X200系列发布;
10月24日,OPPO Find X8系列发布;
10月29日,小米15系列发布;
10月30日,荣耀系列发布。
除了华为之外,国内四大手机厂商均发布了自己的年度旗舰手机,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也将于11月发布。
至此,2024年国产手机年终大战正式打响。
今年的战争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一是集体涨价。 OV大米均价上涨200-300元。恰逢AI热潮,各大厂商必然将移动AI作为核心策略推向市场。与此同时,前几年作为内卷中心的手机影像也逐渐失去了光彩,每年更新已成为常态。
成本和市场推动价格集体上涨
这几年,国产手机集体冲击高端市场,涨价的消息屡见不鲜。但此前,涨价更像是“温水煮青蛙”。到了今年年底,OV容米的四家厂商都选择了涨价。
统计发现,与上一代产品相比,vivo X200全系列价格上涨了300元;整个OPPO Find It的价格足足花了500元。
四家厂商同时涨价,这显然表明涨价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任何一家厂商造成的。
此前,有业内人士爆料,采用台积电N3E工艺生产的新一代旗舰手机芯片,包括联发科天玑9400和高通骁龙8 Elite(骁龙8至尊版)的采购成本较之前增加了约20%。产品的产生。 。具体来说,天玑9400的购买成本约为155美元(约合人民币1084元),骁龙的购买成本约为190美元(约合人民币1328元)。
虽然同样是涨价,但可以看出,骁龙8 Elite的采购成本仍然比天玑9400高出22.5%。
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率先发布的vivo和OPPO选择采用联发科天玑9400,涨价200-300元,而采用骁龙8 Elite的小米15系列起步涨价500元。 。
对此,小米中国市场部副总经理、红米品牌总经理王腾此前在微博表示,今年旗舰机型涨价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方面,旗舰处理器升级至最新的3nm工艺。 ,工艺成本显着增加。另一方面,内存价格经过一年的连续涨价已经达到了高点,因此大内存版本涨幅更大。
另一方面,除了供应链成本上升之外,消费者能否接受涨价也是厂商必须考虑的问题。毕竟卖不出去,厂家就会降价。事实证明,虽然这几年国产手机的涨价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不满,但市场数据表明,用户实际上已经接受了涨价。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高端手机(批发价超过600美元/约人民币4300元)销量将同比增长6%,创下历史新高。这也是高端手机市场连续第六年保持增长。
该机构预计,2023年高端手机销量将占全球市场份额近25%,销量占比近60%。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整体下滑的背景下,高端市场是唯一保持持续增长的细分市场。
对此,分析师Varun 表示:智能手机市场的消费者购买模式已经改变。如今,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可以长时间使用的高质量设备。
因此,消费者真正的资金支持才是国产手机价格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而供应链成本的上涨则是今年国产高端手机集体涨价的直接原因。
人工智能接过接力棒并飘扬旗帜
自2016年华为与徕卡合作以来,手机影像一直是近年来的核心竞争点之一。 10倍变焦、100倍变焦、月亮模式、电影模式等专业影像功能已逐渐成为各类旗舰手机的标配。功能上,手机摄像头也从当时的单/双摄像头,变成了如今的三/四摄像头。
但同时,也有不少人“喊冤”,认为手机厂商为了取悦部分摄影爱好者,一味提升影像,却让所有用户买单。也有人表示,手机厂商为了让用户感受每年升级的成果而滚动图片,是无能的表现。
终于,到了2024年,手机厂商终于有机会放下影像,迎来另一个涉及性更强的功能——手机AI。
手机厂商进军AI领域势头强劲。 2024年除夕夜,就在央视春晚之前,召开了“史上最短的新闻发布会”。 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表示,“OPPO正式进入AI手机时代”。
随后,2月,魅族公开表示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转型“All in AI”。
虽然从2023年开始,AI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但直到今年年初两家手机厂商的高调表态,AI才迅速成为手机行业无可争议的烫手山芋。如今,其他厂商虽然很少做出类似的公开表态,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最新的旗舰手机上“涉足”。
今年1月发布的OPPO Find X7系列是首款推出大量AI功能的智能手机。接入70亿终端侧大模型,支持AIGC消除、AI调用汇总、AI画图等近百项AI功能。
随后,4月份发布的华为系列将智能助手升级为“小翼智能”。
华为的加入,让“智能”成为手机行业新的流行词。 vivo X200系列被称为“手机智能手机”,荣耀系列被称为“YOYO智能手机”。小米15系列虽然不叫智能手机,但也有类似的功能( AI)。
对此,OPPO AI中心产品总监张军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AIOS(AI系统)分为三个阶段:应用AI、系统AI、AI作为系统,这体现了系统在AI中的核心作用手机。 ,AI不再是单点功能,而是深度融合的系统级体验。他举了个例子,“比如OPPO推出的‘一键刷屏提问’功能,需要融合多模态交互——不仅要‘看’,还要‘听’,然后根据用户的声音做出反应这需要AI平台资源的调度和整合,体现系统级的AI。”
总的来说,就是将AI与智能助手/语音助手、系统深度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功能。 “智能机身”的流行也说明手机厂商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而苹果这边,虽然动作缓慢且不紧不慢,但路径依然清晰。 6月,苹果还在WWDC上发布了自己的AI服务Apple (苹果)。其功能与其他厂商类似,包括图像生成、文本生成/摘要、AI视觉、以及将大型AI模型集成到语音助手Siri中。
在9月发布的16系列上,苹果直接表示“16完全基于苹果设计”,并将AI置于核心。 10月29日,苹果正式发布了iOS 18.1,其中最重大的升级就是苹果。
不过苹果的中文版要到明年才会推出,所以对于OV容米来说,AI方面稍微领先一些。
总体来说,各家公司的AI功能都差不多,基本上没有一家明显优于同行。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也表示,阵营和苹果在AI方面的思路类似,都聚焦于端侧模型和代理的概念。 “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并不落后。”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完全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苹果和华为掌握了芯片和系统的自主权,因此AI和系统的融合可以更深入、更容易; OPPO率先这样做,其AI功能比其他公司更丰富;小米和华为是仅有的两家拥有“车家全生态”的厂商,拥有更广泛的AI应用场景和更强的互联互通能力。
但另一方面,手机AI虽然刚刚起步,但行业同质化的趋势已经开始显现。比如,各家公司的AI能力都比较相似,包括AI图片生成、文本生成/摘要、AI语音助手等。再比如,苹果和OPPO都设置了一键呼出AI的功能。点击。
可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如今如日中天的手机AI也会像前几年的手机影像一样迅速走向同质化。届时,各家企业的AI实力将得到真正的考验。
成为“替代者”并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发布会上各家公司依然把16作为直接目标,但对方的“本体”也很诚实地想成为“替代者”。
OPPO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刘作虎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表示,“其实苹果用户的市场非常大,现有用户也很多,这对于任何一个安卓品牌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我们只是想要转化苹果用户,说白了就是给苹果用户多一个选择。”
虽然“换机”听起来比别人逊色,但考虑到上述机型的售价都在4000元以上,如果换机市场真能拿到的话,或许也并非不可接受。
更重要的是,虽然其他公司还没有明确表态,但OV容米目前推出的新旗舰手机其实就是16的价格。
16系列起售价为5999元,vivo X200系列共有8款配置,其中6款售价低于16系列起售价。同样,小米15系列7款中有6款、荣耀系列7款中有5款售价低于5999元。
可以看到,OV朗米旗舰机型的主要销售机型基本都集中在16起售价以下。正因如此,四大厂商表面上的竞争对手虽然都瞄准了苹果,但实际上他们真正的对手却是其他几家。国内厂家。
当然,“替换”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OV荣米的主销机型距离5999元还很遥远,但如果苹果不能维持自己的价格体系,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换人”。表现。
10月21日,发布仅一个月后,16系列全系正式降价。在苹果官方商店电商平台上,加上平台以旧换新补贴后,16系列最高可优惠1600元。显然,16的降价势必会带走一些原本属于OV容米的用户。
当然,苹果并不是“示好”,而是因为销量不佳,只能选择降价。数据显示,由于老款手机销量下降以及与华为Mate和Pura系列手机的竞争加剧,10月前三周中国总销量同比下降2%。
对于苹果来说,想要稳定销量和价格,最根本的还是依靠创新和产品力。对于OV容米来说,无论是集体提价,还是长远的高端之路,都只能依靠技术创新。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