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开板 15 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优质科技企业不断涌现

——创业板英文名称意为“中国未来板”,有望服务经济转型、培育未来产业。从2009年到2024年,创业板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了15年。它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加速转型时期。一大批创新型、成长型科技企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帮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业板应运而生,顺应了时代的召唤。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适时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 2000年,国务院决定设立创业板市场。这是一条开拓之路,也是一条在探索中实践、在奋斗中前进的艰辛历程。 2004年1月,国务院明确要求“有步骤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 2008年,国务院将建立创业板市场列为当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2009年3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创业板IPO管理办法》。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自此,创业板开始了快速发展。

2014年10月30日,创业板公司数量达到400家,总市值2.27万亿元。推出十周年之际,创业板上市公司共有773家,占当时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五分之一(20.84%),总市值达5.68万亿元。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实施,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持续完善。 2021年8月4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000家,总市值突破10万亿元。

如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358家,总市值突破12万亿元。其中,高科技企业家约占90%,近70%的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关公司总市值约9万亿元,占板块75%,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未来的板块”。

创业板交易量和活跃度持续提升,投资者数量超过5000万,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近五年来,机构​​投资者平均持股比例在50%左右,高于创业板成立前十年38%的平均持股比例。水平明显提升,公募基金持股比例提升2.5个百分点至8.38%,外资持股比例提升3.03个百分点至3.67%。产品体系不断丰富。自2010年6月1日发布以来,创业板指数已逐步成为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目前,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规模已达1800亿元,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规模已达491亿元,“创”系列ETF总规模已达2430亿元。它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业板。市场之一。

创业板的快速发展也给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亮点。 2009年创业板推出之前,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成熟、规模较大的企业。 A股上市公司中,重工业、房地产、金融等传统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创业板推出后,差异化定位让资本市场真正有了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平台,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新经济的能力。截至2024年10月末,深交所市值排名前五的行业为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计算机和汽车,与15年前相比明显不同。

创业板的筹建、推出、发展和壮大,培育了一批专注主业、坚持创新、业绩优异的优质科技公司。它们展现了强劲的创新实力和增长动力,为推动产业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支撑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创业板开板 15 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插图

创新是创业板公司的鲜明属性。 15年来,创业板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近万亿元。按2023年年报数据计算,行业整体研发强度超过5%(5.04%),高于A股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创业板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1358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总数超过57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超过400人。研发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20%,其中近230家企业拥有研发人员。超过30%以上。

处于经济主战场最前沿的创业板企业自然在研发方向上有着更加灵敏的嗅觉和反应速度,科研成果转化的压力和动力也更加迫切。据不完全统计,已有50多家创业板企业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这些企业获得的科研成果70%已转化; 894家创业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其中800家企业科研成果得到转化; 201家创业板企业与国际组织或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其中192家企业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成长性是创业板公司的显着特征。一大批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后实现了业绩和市值的大幅增长。创业板推出当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没有一家年营收超过30亿元,净利润超过5亿元。如今,219家创业板公司2023年营收超过30亿元,94家创业板公司2023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超过5亿元。从增速来看,仍以2023年业绩预估为基础,上市后营业收入实现翻倍增长的企业有639家,营收增长10倍以上的企业有104家; 292家公司上市后净利润翻倍,31家公司上市后实现净利润。利润增长10倍以上。按2024年10月25日(复权后)收盘价计算,创业板公司相对发行价涨幅超过100%的有635家,创业板公司相对发行价涨幅超过10倍的有52家。

制度“试点先行”不会停歇,创新示范带动效应

创业板已成为资本市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特点的制度尝试和创新。启动并稳定运行,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

例如,创业板自成立以来就实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是国内资本市场首次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做出有效探索和制度安排。早在2012年,创业板就出台了比其他板块更为严格的退市制度,直接推动主板市场新一轮退市制度改革,退市指标市场化、快速退市、严格控制恢复上市标准。主板退市制度改革参照或采用了其他规定。

此外,创业板率先推行“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无保荐、无承销”,赋予市场主体更大自主权。随后,证监会推出“小额快速”并购机制。想法的延伸。

针对新经济企业特点,创业板率先推广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并形成制度,极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其他行业后续推行行业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参考经验。

作为资本市场“增量+存量”的改革,创业板改革和试点注册制协调推动了发行承销、交易、再融资、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监管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创新,为后续全面登记制度改革奠定基础。积累了有用的经验。

创业板开板 15 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插图1

总体来看,创业板基本形成了内容透明、层次清晰、形式统一的监管规则体系,为打造具有独特产业结构的创新成长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创业板以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构建了一套符合创新型企业要求的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着力打造创业板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上市公司的创新与成长。

实行注册制改革后,创业板建立更加市场化的重大资产重组制度,进一步拓展交易各方的博弈空间,增加定价灵活性,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底价由90%下调为市场参考价的80%。 %。截至2024年10月25日,创业板累计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方案496项,涉及交易金额5547.78亿元,配套融资总额1306.05亿元,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创业板实行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推出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放宽了激励对象的限制。还具有折扣优势和投资时机优势,激励效果更加明显,为公司起到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的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10月25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已向736名单向激励对象发起授予第二级限制性股票计划,涉及股份63.88亿股。

15年来,创业板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内生力量,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坚定了创新资本投资信心前期小额科技投入,有效提高创新资本形成效率,推动创新成长型企业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战略转型的中坚力量,助力培育发展新生产力。

一大批各自领域的领军技术人才在创业板成功创业,一批怀揣创新梦想的创业者有了大展拳脚的地方。创业板建立了资本与人才激励的紧密联系,激励科技人才投身创新浪潮。据不完全统计,创业板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中有161人曾在大学或科研院所工作过。这是对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团队离开大学、科研院所或回国投身创业浪潮最有力、最刺激的激励,从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也是培育创业精神的重要摇篮。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促进创新与资本的良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695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近2569家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达699.94亿元;根据目前股价模拟计算,投资增值率接近10倍。其中,注册制新上市公司205家,获得933家二级创投机构投资,投资总额达282亿元。同时,也有效促进了一大批创投机构成长,引导其积极投资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阳光电源、沃森生物、中维科技等众多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风险投资的支持。这些风险投资在成功退出后,得以继续进行新一轮的早期投资。

此外,创业板企业在内生发展的同时,还通过并购创新企业或设立产业并购基金等方式支持创业创新、孵化中小微企业。形成支持创新的生态系统,引导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高增长领域聚集,形成产学研资共同服务国家创新的良好生态系统。 ——驱动发展战略。

展望未来,创业板将秉承服务优质科技企业的使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完善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体制机制适应新生产力特点的收购和持续监管。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和精准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集聚,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监管,促进上市公司提升质量和投资价值,促进科技、资本和高水平产业流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张晓冲编辑陈莉编辑刘军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