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唯绿”交响音乐会将用全新的艺术形式,为观众讲述宝藏“千里河山”的艺术、美学、历史、文化等故事。这也是耗资数千万美元的舞诗剧《唯绿》继电影版之后的延伸。
自2021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推出舞诗剧《唯有绿色》、2022年在央视春晚一炮而红以来,在全国掀起了观看“绿色”演出的热潮。今年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唯绿》获得好评,创造了5000万元的票房。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无论是省级剧团还是国家级剧团,几千万的投资都算得上是一笔大数目,而总共演出五六百场后,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投资。此外,《唯此绿》IP与不同艺术形式的碰撞也擦出了火花。
以一部电影为例,如果票房达到7000万元,制片人的收入至少有1000万元。
尽管电影《唯绿》的票房或许只是票房和数亿成功IP商业片的零头,但却是撬动中国舞剧演出市场的重要“支点”。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5%。其中,文化新业态明显的16个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7024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个百分点。
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德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新业态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长文化企业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市场需求的变化。
无对白艺术电影《赌博》
“我们也希望在原创内容的基础上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和创新。虽然对于所有主创人员来说都是充满挑战的,但与其他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磨合、合作的过程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舞诗剧和电影《唯青》的两位导演周丽娅和韩真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当第一次得知电影《唯绿》拍摄的消息时,周丽娅和韩真也很惊讶。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他们知道每个艺术领域都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体系,创作者都有自己的个性和艺术追求。跨领域创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回归重塑——2023年戏剧演出市场消费观察》显示,2023年专业戏剧演出场次9.74万场,同比增长31.9%。到2019年,票房收入将达到86.23亿。元。民间艺术、戏剧和音乐会占据前三名,但舞剧和音乐剧的人均消费最高。舞诗剧《唯有绿》、民族舞剧《红楼梦》等项目火爆一票难求。头部舞剧的火爆带动了该类型片的整体票房和上座率大幅提升。高价位消费大幅增长,人均消费超过500元,占比30.9%,500至999元价格区间消费较2019年增长11.9%。
如果不同艺术类型的顶尖内容项目都有版权孵化的实验性创新,那么以最市场化的电影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市场将变得多元化和丰富。
但从市场角度看,四五线城市观众和小镇年轻人很难通过消费量较高的舞诗剧《唯绿》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临界点。不过,最市场化的文化产业终端——电影产业却可以弥补这一遗憾,而且仅需几十元。
这也是同名电影诞生的原因之一。
歌舞、戏剧IP与电影的融合并不新鲜。著名的电影《钢琴师》、《窈窕淑女》、《推销员之死》、《芝加哥》、《歌剧魅影》等均改编自舞台剧。 《夏洛特》等国产同名电影也都是根据戏剧改编的。已取得市场成功。
不过,也有同名电影并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例如,经典音乐剧《猫》的电影版制作成本达9500万美元,全球票房7555.89万美元。该电影在电影数据库 IMDb 上仅获得低分。
跨界以及如何跨界成为两位导演的多重选择。经过几位大制作人集结的各电影界领袖的多次碰撞,主创团队秉持着对舞蹈艺术的绝对尊重。同名电影在忠于舞剧原著的基础上,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视觉意象。语言更加细腻深刻地探索和展示了舞剧中的情感线索、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讲述了王希孟创作《千里河山》的故事。
与舞剧相比,电影在色彩、画面构图、音效处理等方面运用更多,通过画卷中对山水乡村田野等宋代美学细节的详尽描绘,将观者置于名画世界。中间。
“真正的中国音乐剧很少。我希望打破音乐剧的形式……你会发现在世界各地都找不到可比的电影。”两位导演说道。
缺乏标杆也意味着市场是一种“赌博”。虽然整部电影以舞蹈、音乐、诗意表演为戏剧冲突的主体,没有对话,但并不影响观看体验。电影观众最终给予了最大的鼓励,豆瓣评分8.0分。至于最终的票房,制片方应该是非常满意的。毕竟同名电影是对舞剧IP运作的一次探索。
细分赛道大市场
这并不是舞诗剧《唯绿》制片方第一次在版权领域扩张。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四川某公司作为舞诗剧《唯绿》的投资方之一,获得了舞诗剧《唯绿》文化旅游演艺项目的经营权。该集团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文旅项目落地信息,但可以肯定的是,热门传统文化IP运营的市场空间正在增长。
该公司不仅是舞诗剧《唯绿》的出品方之一,也是一些沉浸式剧、冒险剧IP作品的出品方。
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新上线原创剧目数量大幅增加,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的原创新作陆续推出。
不仅是原创剧,电影IP也会被“开发”,比如被改编成舞剧。张艺谋舞剧《满江红》组建会于6月初召开。
至于舞台剧的投资金额,目前很难获得具体统计,但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除了热播的《唯绿》、《红楼梦》、《咏春》等》、《朱鹮》、《歌剧魅影》等舞剧都订满了,备受粉丝追捧,往往一票难求。
创作者与消费者的双向涌动,造就了音乐会、音乐剧、音乐剧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提振了戏剧演出市场。仅今年国庆假期期间,剧场演出整体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0%,带动上座人数同比增长35%。
有专家认为,未来两年国内“演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刘德良表示,其互动性强、注重体验,也有望促进文旅消费等市场的共同发展。
这也促使一些省市新建或改造剧院的上马。这些剧院大多位于“城市新地标”聚集区。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9年,全国影院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2018年,中国剧院数量为1130家,2019年有所减少。不过,剧院改造项目正在取得巨大成功。
陕西当地文旅集团负责人表示,无论是新建还是改建项目,通常都会与“城市地标”挂钩,打造文化集群效应,比如积累文化设施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宫殿、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紧密相连,各类公共文化中心共同发展。
“今年,我们管理的剧院、场馆的演出、比赛基本爆满,各种演出、音乐会、体育比赛不间断,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也增加了票房收入,保持了稳定”剧院和场馆的运营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该负责人表示。
“唯绿”文旅演艺项目最终走向何方还在筹划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竞争对手已经开始增多。这是演出市场这一细分市场真正崛起的信号。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