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材料再闯港交所:产能利用率下滑,开拓海外市场能否破局?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招股说明书到期两个月后,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材料”)再次闯入香港联交所。 9月19日,香港联交所官网显示,海螺材料提交了上市申请。这是该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二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注意到,作为生产销售水泥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等产品的细分市场龙头企业,海螺材料由于价格低廉,毛利率持续下滑,产能利用率不足。开拓第三方市场。等吸引市场关注。例如,就其主要产品水泥外加剂的产能利用率而言,海螺材料披露的2021年数据为68%,今年上半年已大幅下降至32.6%。

在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海螺材料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海螺材料表示,由于预计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水泥和混凝土外加剂的需求将增长,因此计划扩大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业务。

“继续努力提高母液和混凝土外加剂市场占有率,大力发展功能性聚醚单体和母液,确保销售额两位数增长,推动完成公司首个海外项目规划。”海螺物资总经理陈峰在海螺集团2024年工作会议上公开表示。

成立五年,冲赴港股IPO

成立仅五年,海螺材料就背靠“水泥大王”海螺集团,开启了港股上市之旅。

公开信息显示,海螺材料是海螺集团旗下安徽海螺科技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科技”)的控股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水泥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及相关上游原材料的精品制造商。化工原料供应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财年水泥外加剂销量及收入计算,海螺材料在中国排名第一,市场份额分别约为28.3%及32.3%。同期,海螺材料的混凝土外加剂销售额约占中国混凝土外加剂总销售额的0.8%。

事实上,海螺材料的诞生与海螺集团的业务拓展密不可分。

据“安徽国资”微信公众号文章显示,2017年11月,海螺科创前身安徽海螺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公司成立之初,就把水泥外加剂和混凝土减水剂产业作为投资公司的首要发展目标。本着聚集国内技术和市场资源的原则,通过多轮商务谈判,成功收购国内水泥外加剂行业企业。排名第一的是山东宏亿科技公司和新通凌集团。”

在此基础上,海螺科技成立了“海螺新材料”,即海螺材料的前身。

据企查查显示,海螺材料股东中,海螺科技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8.62%,湖北新通灵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持股24.1%,临沂海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持股16.87%。还有不少持股比例低于5%的股东。

记者注意到,成立四年左右,海螺材料就开始筹备上市。 2022年2月21日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官网发布的文章介绍:“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海螺新材启动上市计划,目前已完成上市辅导保荐机构、会计审计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公开招标遴选三个中介机构。

2022年8月12日,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官网介绍,区内重点上市储备企业海螺新材完成股份制改造,正式更名为海螺材料。 “本次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海螺材料上市准备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香港联交所官网显示,股改完成一年多后的2023年12月28日,海螺材料正式提交上市招股书。然而,招股说明书提交港交所六个月后,状态显示已过期。

仅仅两个多月后,海螺材料于9月19日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说明书,冲击港股上市。

记者注意到,海螺材料制定了明确的上市时间目标。时任海螺材料总经理徐更友在2022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在IPO规划方面,公司将进一步加快IPO申请步伐,力争‘十四五’年底实现公司首次上市。五年计划”。按照这一规划目标,海螺材料距离成功上市仅剩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业绩靠海螺公司

第二次登陆港股,海螺材料的表现也引起市场关注。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海螺材料营收分别为15.38亿元、18.4亿元、23.96亿元和11.03亿元,同期净利润约为127分别为100万元和9200万元。 、1.44亿元和6000万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螺材料相对稳定的业绩或许离不开海螺相关企业的“助力”。

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海螺水泥一直是海螺物资的第一大客户,海螺集团持有海螺水泥36.4%的股权。海螺材料也在招股书中坦言:“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海螺材料一直是海螺水泥的外加剂产品供应商。”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来自海螺水泥的营收分别占海螺物资总营收的约52.5%、41.6%、31.8%和30.7%。海螺材料董事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来自海螺水泥成员公司的销售收入“将继续占我们总收入的较大比例”。

海螺材料与海螺相关企业的密切关系不仅限于此。海螺材料向关联方客户销售的毛利率明显高于向第三方客户销售的毛利率。 2021年至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海螺材料向关联方客户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32.7%、36.5%、42.1%和45.4%。同期,向第三方客户销售的毛利率分别为23.1%、31.7%、34.0%及40.2%。

对此,海螺材料解释称,公司向关联方客户销售毛利较高,主要是由于关联方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以及提供长途送货服务、配套等增值服务所致。服务。

为了拓展第三方市场,海螺材料选择低价出售。海螺材料表示,考虑到不需要向第三方客户提供全国范围内的支持以及与其他小型水泥外加剂供应商竞争,“我们通常会向第三方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价格”。

记者注意到,对于业绩依赖海螺公司的风险,海螺物资表示,海螺水泥的业务经营、经营业绩和前景均不属于公司所能控制,无法保证海螺水泥能够维持其业绩。业务规模扩大并维持对海螺材料产品的需求。 。

海螺材料也直言,如果海螺水泥的业务或其所经营的行业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不能保证海螺水泥的需求能够满足预期。 “这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前景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核心产品产能利用率下降

除了业绩对海螺公司的依赖性较强之外,海螺材料还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我们的增长取决于混凝土和水泥行业各个下游应用对我们的水泥外加剂和混凝土外加剂的稳定需求,而这反过来又取决于中国经济。虽然对水泥外加剂和混凝土外加剂的需求有所增长,但增长海螺材料在招股说明书中还表示,未来利率可能不会保持不变或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海螺材料核心产品产能利用率也呈现下降趋势。

招股书显示,海螺材料目前拥有水泥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醇胺产品、聚醚单体、聚羧酸母液生产线21条、23条、16条、5条、46条。 2021年至2023年,海螺材料水泥外加剂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8%、43.6%、36.3%,混凝土外加剂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0.7%、15.8%、18.3%。

对于未来发展战略,海螺材料在招股书中表示,将优化产能布局。 “同时,我们将有效扩大在中国和部分海外国家的地域覆盖范围,巩固我们作为中国领先的精细化工材料供应商之一的地位。”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建材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海螺材料也在谋划海外业务。早在2022年,海螺材料就公开表示:“公司紧跟海螺集团‘一带一路’倡议,同步谋划‘海外基地’。”

印度尼西亚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海螺原料的主要运输目的地。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海螺材料在招股书中表示,到2028年,乌兹别克斯坦水泥外加剂消费量预计将达到7700吨,2023年至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2%。

对于重新申请港股上市的原因以及如何开发海外第三方客户,记者致电并写信给海螺材料,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目前,公司处于上市期间的沉默期。”由于合规要求,申请流程暂时关闭。”透露太多信息也不方便。”

海螺材料再闯港交所:产能利用率下滑,开拓海外市场能否破局?插图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