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光伏首富李先德的反差感很强。
他看上去斯文,却常常以“斗志”说话;他为人低调,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却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公众号平台上频繁“发表演讲”。
01
跟随老大哥进军光伏行业
“市场太大了,你应该自己摆摊。”
2006年,在他创办的裕辉阳光办公室里,长兄李先寿与其弟李先华、李先德“分家业”。
此后,李家发生了两件大事:
8月,李先寿带领昱辉太阳能在英国伦敦上市;6月、12月,二弟李先华、三弟李先德分别在江西上饶合资成立德盛太阳能和晶科能源,李先德任董事长,李先寿任董事长。先华担任主任。
表面上看,晶科能源和昱辉阳光是分道扬镳,但实际上晶科能源和昱辉阳光存在关联,早期晶科能源主要为昱辉阳光提供上游硅料产品。
李先德的想法很简单,他想帮助哥哥把昱辉阳光做大,自己也能“分一杯羹”。
但真正进入市场后,他发现光伏市场广阔,前景广阔。于是李先德带领晶科能源向光伏产业上下游拓展,包括硅片、电池、组件等。
这一突破,打开了元器件龙头企业的大门,也让他成为了传说中的江西首富。
去年11月,晶科能源以1110.65亿元的营收成为“江西第一大民营企业”,李先德则以353亿元的身家成为江西新首富。
▲图片来源/
李贤寿作为大哥,无疑是李贤德在首富之路上的引路人。
在进入光伏行业之前,李先德只是一个建筑安装工程分公司的负责人。可以说,如果没有哥哥的提携,李先德或许根本就无法进入光伏行业。
不仅在赛道的选择上,而且在公司的运营、处事风格上,在李贤德的身上都能看到其兄长李贤寿的影子。
晶科能源成立一年后,公司硅片产能就达到80兆瓦,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如此快速发展是靠“借鸡下蛋”和获得下游客户近2亿元预付款实现的扩大生产能力。
巧的是,李仙寿和他的宇辉阳光也用出了这一招。
2005年,李贤寿从南京CEC、无锡尚德、台湾茂迪等公司获得了数亿元预付款,大大加速了公司的扩张,短短一年时间,昱辉阳光的硅片产能就达到200万片。
此外,在行为举止上,李显德也延续了哥哥的一贯作风——低调。
李先寿曾感叹,“低调的人才能生存”。李先德恰恰就是低调的践行者,他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也很少参加行业会议。“晶科能源只有职业经理人,没有老板, “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对于李显德来说,他的哥哥除了是他的引路人之外,也是他坚定的后盾。
2011年,晶科能源位于浙江海宁的组件厂被当地村民举报“排污导致31人患癌,6人患白血病”。后经核实,虽然癌症与晶科能源无关,但晶科能源污染事件曝光——废料储存仓库的液体流入工厂附近的水道,这一令人震惊的消息对晶科能源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李先德带领团队迅速克服了“污染门”对晶科能源品牌的负面影响。污染门事件发生后,李先德在微博上发文:“虽然远在天涯,但心里牵挂着家人。” ……我真心祝福我的兄弟们一切顺利,也希望这能让他们心智更加敏锐。”
李贤德和李贤寿一样,有很多支持者和同伴,比如他的二哥李贤华和妹夫陈康平。陈康平毕业于浙江财经大学,在上市公司苏泊尔工作十余年从成本会计到CFO,2006年与李先华、李先德共同创立晶科能源。
李先德熟悉行业,善于制定战略,负责主导市场拓展和全球营销;李先华擅长技术,是技术专家,负责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陈康平负责公司的整体运作,同时还处理许多外部事务。
这种分工模式,使得晶科能源内部形成了稳定的铁三角管理架构,引领晶科能源成为组件制造老大,并打破行业“魔咒”,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连续四年领跑的企业。
02
李先德,狠人
李先德一直是个喜欢打破常规的人。
少年时,当别人都在刻苦学习时,他却痴迷于台球、赛车;进入光伏行业后,当所有光伏厂商都在遵循摩尔定律时,李先德却制定了“超英赶美”的计划每半年推出效率更高、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新一代产品;在P型电池为主流时,他带领晶科能源确定N型电池技术为未来技术路线,并建成量产产线。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李显德赌性浓重,为人狠辣,将自己比喻为“过河卒”,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宁死不屈,唯我独尊” “”。
他在2023年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一个“狠”字,要求管理层对自己要狠,真狠、久狠,对事要狠、狠到极点、坚决狠。
▲图片来源/
媒体报道称,李先德喜欢“傻傻开心”、“狠心”的员工,喜欢用光速思维逼迫员工创造奇迹。比如在阿布扎比项目中,虽然听起来不可能每千瓦时不到2.5美分,他就带领团队去尝试,结果真的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价格。
据传,晶科能源在李贤德的领导下,在销售方面也十分积极。
据称,在美国、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后,为争取国内订单,晶科能源销售人员纷纷找上三峡、国电等电力央企的门。几乎每天都和电投公司打交道,饭桌上,他们喝得肚子出血,却不断拿下订单。
“躲在幕后的时候,李先德就像一头饿狼,凶狠地盯着竞争对手。”有媒体评论道。
2023年,面对隆基绿能的反超和失去全球组件霸主地位,李先德仅用三年时间就夺回了宝座。这一年,晶科以78.52GW的出货量超越所有竞争对手,位居全球光伏组件第一出货量。
李显德曾经毫不犹豫地承认,自己很擅长打仗。
晶科能源成立之初,光伏市场高速增长,多家多晶硅企业忙于扩大规模、新增产线。此时,李先德选择逆势而行,踩下刹车,不再跟风,而是把他筹集到的大量资金存入银行。
结果2008年多晶硅价格暴跌,行业内95%的企业破产,而晶科能源却早早“退圈”而生,最终不仅避免了巨额亏损,还保住了融资金额较大。
正是在这个时候,李先德带领晶科能源进军太阳能电池板及组件行业,从而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2010年5月,晶科能源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光伏企业第一家上市的公司。金融危机后,该公司在美国筹集了7000万美元。
然而,中国光伏行业繁荣仅一年,就因“双反”调查遭遇至暗时刻,当时一大批光伏企业在战场上惨败,唯有晶科凭借保守的经营策略存活下来。扩张。
2018年“531新政”实施,光伏补贴政策发生重大变化,补贴大幅减少,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不少企业因成本压力过大、资金紧张而濒临淘汰链。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统计,仅2018年下半年就有638家光伏企业被注销。在此过程中,李先德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让晶科能源比同行有了更大的缓冲空间在这个行业寒冬,从而逃脱。
但悲伤依然存在。那一年,李先德在一封信中写道:“这是没有逻辑的一年,太多密集的事件和时间跳跃,无法企及的差距让感情生了老茧;这是郁闷和失落的一年。”焦点,世界只是杀或不杀,英雄只是潇洒的几章,很多决定是现象而非选择;这也是行业叛逆的一年,幼稚的531反而催生了一个市场,而便宜的互联网就像做饭时飘出的炊烟,袅袅升到天边。”有种忧伤的感觉,却又充满着欢乐、自由和英雄气概。
多次在逆境中“重生”后,有人曾问李先德:“你的战略依据是市场调研,还是政策解读?”
李先德十分自信地回答:“我更相信自己的直觉。”
这种直觉的背后,或许是李先德对光伏产业坚定不移的信念。李先德曾断言,“没有周期的产业,只能说规模不够大,重要性不够强。”
如今,光伏行业进入新周期时刻,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凸显,竞争也比以往更加激烈。在行业巨大冲击之下,李先德和晶科能源的日子并不好过。
今年上半年,晶科能源实现营业收入472.51亿元,同比下降11.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亿元,同比下降68.77%。二季度公司业绩表现则更加惨淡,当季晶科能源营收同比下降20.69%,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2400万元,同比和环比均下降0.4%。环比分别暴跌98.89%和97.93%。这是该公司上市以来罕见的“寒冬”。据媒体报道,今年一季度末,晶科能源的总负债增至约95.5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70%。 2024年新财富500强财富创造榜上,李显德家族的财富也比上一年缩水100多亿元,降至约215亿元。
面对目前行业内的悲观情绪,李先德依然充满信心。他坦言,“不要高估一两年的动荡,也不要低估未来十年的趋势。”对于大家现在的焦虑,他表示,这是“非常奇怪的氛围”,但“非常奇怪的信心”。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信心”。
“斗士”李先德仍在战斗。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