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之眼”:智慧城市基底绿色建筑典范
走进雄安新区,记者看到,这座“未来之城”的城市面貌愈发清晰,在新建的榕树公园旁,一座名为“雄安之眼”的方形建筑,巧妙地将自然与城市连接起来。
中央电视台记者宋达介绍,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被市民形象地称为“雄安之眼”,它就像一只眼睛,注视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发展变迁。它的造型灵感来源于河北的千年古桥——赵州桥。从空中俯瞰,它的屋顶覆盖着一层植被,左右两侧分别与公园和城市巧妙地融为一体。
去年7月,“雄安之眼”投入运营,成为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建筑新标杆。夜晚,雄安之眼灯光璀璨,动感的眼睛与湖面光影交相辉映,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打卡。
记者跟随技术总监袁晓东走进这座占地4万平方米的大楼,它为雄安“云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算力支持。
走进大楼下方的机房,我们看到,海量数据被存放在700个机架里,而这些机架只使用了不到四分之一的空间。未来,这里将容纳3600个机架。数据中心是“能耗大户”,而雄安新区计算中心却是一座超低能耗建筑。这是如何做到的?
雄安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袁晓东介绍,常规机房都是两边出风的空调,现在将空调直接安装在机柜上,可减少冷源传输能耗约90%,整栋楼的空调能耗可降低40%。
“无废城市”理念贯穿雄安新区建设
与雄安城市计算中心一样,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在雄安新区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无废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始终。
中央电视台记者宋达介绍,走在雄安新区的一个公园里,这里的湖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在里面游动,空气清新宜人,后面的山坡郁郁葱葱,市民们经常来这里散步、玩耍。我们很难想象如此美丽宜人的环境。山坡下是雄安新区唯一的垃圾综合处理设施。山坡是垃圾场的屋顶,景观塔是垃圾场的烟囱,湖水是净化后的水。
该填埋场将焚烧产生的能源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将处理后的废水循环利用,将燃烧产生的炉渣转化为建筑材料,将餐厨垃圾中的油脂提取为生物柴油,充分变废为宝。填埋场还执行比国家和欧盟标准更为严格的烟气排放标准,实现了“近零排放”的目标。绿色、低碳、“无废”的城市也带动了广大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
在雄安白塔幼儿园,美国外教佩雷斯正在教小朋友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佩雷斯和他的中国妻子爱上了雄安这座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决定在这里定居。
让佩雷斯爱上雄安新区的,还有这里智能便捷的生活体验。记者与佩雷斯一起登上了一辆融入雄安公共交通系统的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公交车。
“云城市”让生活更便捷、更智能、更舒适
让“智能车”对话“智慧路”,这是雄安“城市大脑”服务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依托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建设的“云上城市”,让现实生活更加便捷、更加智能、更加舒适。
在雄安城市计算中心,超过200亿条城市运行数据汇聚在一起,现实城市中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道路、每一处管线,都会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与之一模一样的数字模型。
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梁志浩表示,雄安率先把“数字孪生”从一个未来名词变成现实,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共设计、共建设、共运行,直接优化迭代物理空间运行。到2035年,我们期待看到数字技术无处不在,赋能成熟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城市。
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世界领先数字智慧城市
纵观2018年至2035年的雄安新区总体规划,我们可以一窥这座“千年工程、未来之城”未来的面貌:它将是一座蓝绿空间比例稳定在70%以上,湖水林田草构成生命共同体的城市;它将是一座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设计、建造和运营,建设先进垃圾处理系统的城市;它将是一座拥有完善的智能化民生服务体系和深度学习能力,世界领先的数字化智慧城市。
中央电视台记者宋达介绍,从一张白纸到耸立的起重机,从规划先行到雏形初现,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事重任”的现代化新城7年来快速成长,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的作用也充分彰显。绿色、智慧、创新等新概念,正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名片。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