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供大于求的现象并不只存在于冰箱领域,通过简单粗暴的技术堆砌实现产品升级、“技术内卷化”营销,是整个家电消费行业非常普遍且严重的问题。
“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我们有什么技术创新、能做什么,而是消费者需要什么。”近日,科沃斯董事长钱东奇在直播中忍不住吐槽,扫地机器人厂商为了创新,陷入了“参数内卷化”和“技术内卷化”的漩涡,无情地揭开了行业技术创新的“遮羞布”。“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本身比产品好,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
避免“同质化创新”
有着行业“老大哥”光环的钱东奇呼吁同行们,要避免陷入同质化,技术创新要以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而不是什么技术就用什么,什么创新容易实现就做什么。
他认为,扫地机器人作为清洁用具,本质上应该回归产品思维,把握用户需求。“厂商需要从运动能力、清洁能力、AI能力三个方面去思考,提升产品整体表现和用户体验。”
例如在清洁能力方面,一味追求高吸力参数并不一定能提高清洁效果,他讲解了清洁能力其实是由吸力和风量决定的原理,并强调了风量在清洁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几乎是在指责同行的内卷化竞争,却鲜有收到竞争对手的任何“防守”或“反击”,相反,对于行业“为创新而创新”、“体量参数化”、“同质化”现状的反思越来越多,这在其他陷入激烈竞争的行业是难以想象的。
“能大胆揭露行业弊端的人一直受到尊敬,因为他们揭露的是自己公司的弊端。尤其是在行业处于激烈竞争的阶段时,他们还冒着被指责‘滚不动’、‘开始抱怨’、‘放弃一切’的风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观察者网,首先,钱东奇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非常客观、中肯。随着中国各大扫地机器人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来越高,它们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包括科沃斯在内的几乎所有品牌也不例外。
根据奥维云网监测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扫地机器人品牌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品牌占比超过90%;而在今年第一季度IDC发布的全球市场数据中,中国领先厂商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3%,无论是产品销量还是更新速度都已经碾压国外老牌厂商。这也说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厂商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市场份额。
正如钱东奇在直播间里所说,“相比于其他品类,扫地机的创新力是最强的。”
然而,在经历了前几年LDS(激光雷达)技术、基站、扫拖一体等颠覆性新品的冲击之后,扫地机器人赛道的发展速度逐渐降温,近几年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有一个品牌发布蕴含新技术的新一代产品,但却没见到革命性的技术或功能突破。
“音量参数”毫无意义
在消费者眼中,所谓的新产品、新技术,大多集中在“微创新”领域,听上去一个比一个精彩,但仔细想想,根本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处。
当然,厂商也可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干脆不告诉消费者它到底能提供多少具体的帮助,而是简单堆砌参数,营造出一种“模糊的豪华感”,以此来彰显产品实力和创新能力。
图片来自科沃斯官网
以前文中钱东奇提到的直接影响扫地机器人清洁度的吸力为例,各大厂商也逐渐演变成将风扇吸力参数作为比拼项目之一。两三年前,高吸力旗舰产品默认在6000-之间,但在国内厂商的“内卷化”竞争下,如今这一参数已经提升到左右,包括科沃斯。
但现实是,最终影响扫地机器人清洁度的吸力应该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产品的风道设计、电机的功率、动力电池的功率等。单纯地提高风扇吸力参数,从提高到,在行业初期可能效果非常明显,但从提高到近意义不大,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差别,反而只是增加了电机和电池的负荷,增加了噪音。
这种单纯堆砌参数的内卷化竞争,本质上是一种“偷懒行为”,只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省事的一种手段。这比堆砌材料更糟糕,对整个行业更危险,很容易让行业丧失创新的进取精神。另外,如果别人能做到这么高的水平,你做不到,消费者可能会质疑是不是不够好。
钱东奇认为,真正的良性竞争应该完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能够真正解决消费者痛点。比如,如何在不降低产品性能的情况下,让扫地机器人变得更薄、更好地照顾卫生死角,如何让机器人避障更灵敏,如何提高产品稳定性、减少售后退货,如何解决拖把“脏了就脏了”的问题等等。
比如“脏了擦脏了”的问题。扫地机器人的拖把擦完一部分地板后,很难擦干净,但仍然要求把剩余的地板擦得更干净。这不能通过简单地提高某些参数来解决,因为本身就存在逻辑悖论。厂商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既能保持拖把的干净卫生,又能利用技术手段自动快速清洗或更换拖把,同时降低频繁使用拖把的成本。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