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下沉,中小银行面临新挑战:债券配置、负债压力与市场份额争夺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目前大银行下放‘优中选优’的现象比较普遍,给中小银行带来很大压力。中小银行还面临刚性负债压力的问题,存款利率下降缓慢,加大了净息差压力。”此前,某万亿级上市城商行高管在主题演讲中这样表示。

继改革降风险、监管趋严、不良贷款难以降下来之后,中小银行又面临另一压力——大型银行的扩张。

在政策驱动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推动下,国有大型银行利用利率定价、金融科技等优势推进普惠金融,对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客户资源、盈利能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大行下沉”的新常态下,中小银行将何去何从?

大银行下探:以GBC模式嵌入产品,全方位冲击中小银行

近年来,在监管和市场转型引领下,牢牢占据城乡主战场、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地方、扎根‘三农’”零售转型方向已成为众多中小银行的共识。

与此同时,国有大型银行纷纷下沉到县乡,建设村级账户平台,开展整村信贷,推广乡村振兴卡、农户手机银行等。

“早些年,市场分工非常明确,大型国有银行服务于城镇人口,而且也只是相对优质客户,并未向农村延伸。”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二级分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由于高标准定位策略,除农业银行外,国有银行基本不涉足农村市场。

他表示,近年来国有银行业务下滑的原因,一方面是城镇有效资源争夺过于激烈,另一方面也与国家政策推动有关。

“农村市场对于国有银行来说确实是一张白纸,从实际服务能力来看,我们在农村地区开展服务的基础并不牢固,除了拓展线上金融服务,就只能打‘价格战’了,毕竟从金融资源上讲,国有银行更有底气。”该人士表示。

前述万亿级城商行负责人也提到,“当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贷款投放乏力,不断面临价格战,对城商行而言,以自身的资源禀赋,应对难度较大。”

如何理解“价格战”?

“普惠金融。”一位大行人士坦言,他们从普惠方面入手,从扶持一些小合作社、降低贷款利率、简化手续、允许网上取款等入手,正在慢慢蚕食农商行在农村的领地。

“我们对待农村的态度,不只是吸存款,我们的农村客户一直是以嵌套产品为主。”该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其实现在的模式是GBC,G端服务于村委会,用来管理村民,B端涉及到一些合作社,里面渗透着普惠金融。从前两端到C端,从卡开始,只有持有我们乡村振兴卡的人,才算是我们的客户。然后我们鼓励他们去绑卡,还有相应的权益活动。还有农村的软件,很多拿钱的活动。所以我们甚至不叫他们存钱,我们还是在给他们钱。”

“我们对农村的服务其实是比较全面、有计划的,不管从农村信用社的哪个方面入手实现突破,都能对另外两头起到带动作用。”他表示,相比中小银行,国有银行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更强,“国有银行业务下沉对中小银行的影响,不仅是资金成本带来的压力,而是全方位的,包括运营模式、服务能力、信誉、风控能力、抗风险能力等,非常全面。”

普惠金融市场悄然变局:大型银行普惠小微余额市场份额近5年大幅提升

由于大型银行聚焦普惠金融,在贷款“质量”和“数量”上对中小银行形成了“挤压效应”和“挤出效应”,中小银行的传统优势地盘正在“丧失”。

自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以来的十余年,特别是2019年至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六大国有商业银行连续三年普惠小微贷款增幅不低于30%、40%、30%,大型国有银行全面向下扩张已然开启,普惠金融市场格局风起云涌。

2024年5月9日,金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做好金融五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聚焦痛点难点,强化普惠金融服务,银行业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

大行下沉,中小银行面临新挑战:债券配置、负债压力与市场份额争夺插图

国有银行是普惠小微企业信贷的主力军,贷款余额较高且普遍保持增长,2023年增速均超过20%。其中,工行增速在六大国有银行中位居第一,达43.7%。

从新发放贷款利率来看,2023年,国有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低,普遍在3.8%以下,城乡商业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大多在4%以上。

从业务规模来看,大型银行普惠业务近年来不断下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国有大型银行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47万亿元,市场占比42.04%,农村金融机构普惠性小微贷款余额8.75万亿元,市场占比27.31%。

回望五年前,普惠小微领域仍以中小银行为主。数据显示,2019年二季度末,国有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1万亿元,占银行业比重约29.19%;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约3.92万亿元,占比约39.32%。

大行下沉,中小银行面临新挑战:债券配置、负债压力与市场份额争夺插图1

这意味着,短短5年时间,我国普惠金融和地方金融市场格局被改写。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大型银行普惠小微余额市场份额同比增加12.85个百分点,而农村中小银行普惠小微余额市场份额较2019年二季度末缩水12.01个百分点。

从农业贷款看,大银行农业贷款占比大幅提升且增速较快。截至2023年末,六大银行农业贷款余额合计20.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高出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在全部农业贷款中,六大银行农业贷款市场份额已达36.1%。

利率方面,建行2023年新增农业贷款平均利率为3.60%,较上年下降31个基点,农村优先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使得建行农业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其近四年平均贷款增速。

数字金融放大下沉效应:网点下沉至县域,渠道延伸至线上

此外,大型银行的物理网点也在向县域下沉。近年来,六大银行的物理网点总数呈现连续下降趋势,但其“质量”在提升,区域分布结构也在优化,县域网点数量不减反增。例如,2023年,工行营业网点总数为15495家,较上年末净减144家;但该行在县域新增营业网点57家,县域覆盖率提升至86.9%。邮储银行年内新增自有网点134家,其中82.8%位于县域。随着网点向县域下沉,业务自然也会向县域下沉。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农行个贷增量主要靠县域增长,2023年末,该行贷款余额22.56万亿元,年增2843.4亿元;其中,县域贷款余额8.78万亿元,净增约1450亿元,占贷款增量的50.1%;县域个人贷款余额3336.7亿元,净增3782亿元,占去年该行个人贷款增量的73.5%。

各大银行在拓展网点的同时,渠道也向线上延伸。工行以“兴农通”APP和“兴农通”手机银行版为主体,将服务从线上延伸到县域、农村客户;到2023年末,APP累计下载用户数将达到1.6亿。建行“裕农通”APP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千万级,通过“裕农通”APP累计发放涉农贷款已超千亿元。

“过去我们没有发展农村业务,是因为业务拓展不上去,服务方式也受限。科技发展对国有银行来说至关重要,现在我们在农村有没有分支机构,限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一位大型银行人士对记者说,开玩笑地说,我们的业务可能存在各种问题,但我们总说,“你可以不相信我们的员工,但你必须相信我们的制度。人可以撒谎,但制度不能。”

“总体来说,我们面临很大的降本增效压力”,该城商行高管在发言中表示,“数字化手段对于我们提高客户效益、降低运营成本非常有帮助,特别是对运营成本、运营风险、信贷风险的控制和识别。”

在大型银行金融科技实力对中小银行进行无情碾压的背景下,数字化可以说进一步放大了向下的冲击波。数字化时代,中小银行的本土竞争优势减弱,经营理念相对落后、技术水平相对低下等劣势更加明显。

数字化极大地解决了大银行因网点布局有限而在覆盖和服务方面的短板,带来了更好的体验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更快、更便宜的贷款。小银行原本容易做、容易赚的业务不断受到侵蚀,尤其是房贷等低风险业务。优质客户的流失增加了它们的生存压力。

大行下沉,中小银行面临新挑战:债券配置、负债压力与市场份额争夺插图2

中小银行不具备大银行的数字普惠性和强风控模型,大银行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也远超中小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工行金融科技投入272.46亿元,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分别为250.24亿元、248.5亿元、223.97亿元;此外,数据显示,近5年来,大银行科技人员规模始终是中小银行的30倍以上。2023年末,大银行平均科技人员数量为1.5万人,中小银行则不足1000人。

业内:“鲶鱼效应”下,“农商行原有业务优势如今已转为劣势”

大型银行业务下移,一方面增加了金融供给,降低了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客观上挤压了中小银行的市场空间。

与中小银行相比,六大银行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在业务下沉过程中对中小银行产生了“鲶鱼效应”。

“在贷款方面,只有其他银行有机会抢走我们的份额。首先,国有大银行已经降低了贷款利率,而农商行要靠存贷款利差赚钱,但同业业务受到限制,基准利率又低,我们根本没有竞争优势。”一位省级农商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加上现在贷款市场供大于求,贷款发不出来,想投资创业的人很多,但赚钱的行业和项目很少,想贷款的没资金实力,有资金实力的又看不起农商行。”他感叹,农商行以前的业务优势现在变成了劣势,改革这么多年发展速度也没上去,软件硬件的发展跟不上大银行的步伐,只能跟在后面。

长期以来,农村商业银行因农而生、为农而存,是农村金融无可争议的主力军,但随着大型银行下沉农村,不仅冲击了中小银行在服务“三农”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对其传统的信贷和客户资源产生了冲击。

过去,与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具有熟悉下沉市场、组织决策相对扁平等优势,但也面临资金实力弱、物理网点覆盖不足、风控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短板。

由于大型银行对资信良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或商户,可直接进行授信、在线审批、发放贷款,且利率较低,直接分流了中小银行的客户资源,原先由农商行服务的客户群“搬走”,甚至有一部分是股东客户。加之区域内符合授信条件的小微企业和经济主体并不多,国有大型银行下调利率,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中小银行以如此高的利率吸引存款,意味着他们的资金成本必然很高,贷款利率不可能降低。”前述大银行人士直言,“中小银行的恐慌来自于他们的客户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因为其他银行还没有入市,只有他们一家。一旦大银行入市,带来的就是一场彻底的风暴,既专业又内向。”

可见,大银行与小银行之间的争斗,不仅是“贷款利率价格战”和“小微客户争夺战”,更是小银行自身的“生存战”。

中小银行应持续深耕本土市场,打造新的增长点

当大银行没落、小银行面临压力时该怎么办?

诚然,不少中小银行受到冲击,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但也有一些中小银行迎难而上,在当地市场的份额不降反升。

在民营经济发达、小额信贷相对成熟的东部沿海地区,不乏堪比“土豪”的小银行,多年来在与大银行、股份制银行的竞争中始终不落下风。

例如浙江温州瓯海农商银行评级报告指出,该行坚持“小额化、分散化、流动性、本地化”原则,具有经营历史长、网点覆盖率高、决策链短等优势,存贷款市场份额位居瓯海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预计到2023年末,该行本地存贷款业务市场份额将超过30%。

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小银行往往基础较弱,实力较弱,面对大型银行的扩张时相对更为被动。

中小银行需正视大型银行下行的现实和形势,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快建设政策研究和战略规划能力、成本控制和利率定价能力、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运营能力、线上线下场景融合服务能力,夯实竞争优势基础。

“中小银行应积极拥抱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金融科技人才。”一位资深银行分析师认为,中小银行可通过构建合作生态圈、参与绿色金融等方式打造新的增长点,继续深耕本土市场,发挥贴近基层、了解本土市场的优势,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改善客户体验,寻求突破僵局、共存之道。

“引导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进一步深化落实支持小微企业主体和乡村振兴的考核激励、资源配置等内部机制,完善分支机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坚持本土服务定位,重点支持农业和小企业,完善专业化普惠金融经营机制,提升治理能力,改进服务方式。”此前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监管层的核心思路似乎就是让大型银行继续“下沉”,小银行不得不“站起来”。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