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瑞和三年因前期封闭期未取得正收益,向基金资产返还管理费3200余万元,引发市场热议。事实上,这并不是行业内第一只因业绩不达标而“白费力气”的产品。放眼整个行业,降费已经成为主旋律,公募基金管理人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不少创新探索。
亏损的基金是否该收管理费?热议背后,是投资经验较差的投资者对公募基金靠收取管理费保证稳定收益的质疑和不满。在业内人士看来,保护投资者利益,不仅要靠管理人的道德和意识,还要靠不断优化利润分配机制,只有创造价值,才能共享价值,基金公司需要提升投研能力和服务质量。
“不盈利,不收管理费”
近日,南方基金发布公告称,南方瑞和三年自9月6日起进入新一轮开仓期,但因业绩未达标,将于9月5日将最近三年的管理费返还至基金财产。
作为一只分级固定利率基金,南方瑞和三年是行业内费率改革的创新探索,即“盈利才收管理费,多收不得”。基金合同约定,每期封闭期最后一日,若期末基金份额净值小于或等于期初净值,则上一期开放期的管理费将全部退还至基金财产。换言之,基金公司只有在封闭期内产品有正收益时,才能获得劳动报酬。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5日,南方瑞和三年累计单位净值为1.5799元,低于2021年9月15日的初始净值1.7456元。业绩方面,南方瑞和三年区间收益率为-9.75%,跑赢基准5.27个百分点。
那么,这款产品能带来多少管理费返还呢?根据定期报告,这款产品2021年下半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管理费合计为3447.1万元。去年7月,该产品将管理费由1.5%下调至1.2%。以当时半年月均管理费计算,南方瑞和近三年的管理费约为3277万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款封闭式产品的运作时间并非完整的半年期,因此该估算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前几年市场连续下跌,导致净值不断下滑,投资者体验非常不好,对管理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南方瑞和三年作为行业前期试点浮动管理费的代表产品之一,已经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返还管理费,因此受到关注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位基金行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这并不是行业内第一只因业绩不达标而“白费力气”的产品。9月6日,东方红产业升级公告称,因去年9月6日至今年9月6日收益率为-21.19%,本季度日期间适用的管理费率为0。
据第一财经了解,除前述产品外,公募基金管理人在管理费领域还进行了很多探索,如当基金份额净值跌破收益率增长线时暂停计提管理费、触发目标自动平仓且累计收益率不足3%时不收取管理费、现有大量浮动利率基金等。
浮动利率基金是一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的管理费,包括投资者持有基金的时间长短、基金的产品规模或业绩。
以业绩挂钩产品为例,基金管理费由基本管理费和业绩表现费两部分组成,其中50%为固定管理费,50%为或有管理费。每封闭期最后一日,若期末基金份额净值小于或等于期初净值,则封闭期内的或有管理费将全额退还至基金财产。
业内人士表示,浮动利率的设计思路是在利益机制上约束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持有人,增强投资者与基金管理人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正向效应。但从中期业绩来看,该产品的表现并不如预期那么亮眼。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9日,市面上收取浮动管理费的产品共有142只(仅统计首期基金,下同),其中主动权益类产品72只。有近三年数据的主动权益类产品中,景顺长城价值领航两年期收益和华安证券汇盈增利一年期A收益均为正值,分别为38.31%和10.2%。亏损最为惨重的光大阳光智能制造A,近三年累计跌幅达60.57%。
亏损产品是否应该收费?
近年来A股市场低迷,公募基金产品表现并不亮眼,Wind数据显示,股票混合基金指数()已连续收获6个“半年负线”,截至9月6日,该指数累计下跌41.81%。
因此,即便费率优惠,在基金亏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投资者的不满也在不断积累。尤其是2021年发行的三年期产品大多表现“滑铁卢”,让那些“眼睁睁看着产品亏损越来越大,却止不住亏损”的投资者痛心不已,并提出疑问:亏损的基金是否应该收取管理费?
第一财经记者与多位投资者交流后发现,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赚钱才有资格收钱”和“如果你觉得只能赚钱不能亏钱,就不要买基金”。 “你把钱交给专业人士管理,是希望赚钱。问题是,如果亏了,吃亏的是我们,那他们凭什么还能赚钱?”投资者之一小凯(化名)认为,收取管理费的隐性前提应该是让投资者赚钱。
小凯进一步表示,基金公司按照资产规模收取管理费,无论基金持有人赚钱与否,基金公司都能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这也意味着管理人和投资者的利益并没有捆绑在一起,投资者利益至上的理念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如果投资产品亏损,机构收取管理费在情感上确实会感觉不公平,但投资是有风险的。”有着多年投资经验的投资者肖文(化名)认为,机构投资也需要相应的运营和人力成本,因此(收取管理费)可以理解。
“如果基金业绩无法逆转,单纯降低费用并不能改变整体瓶颈。”华南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降费让步并不能打消投资者对投资收益预期的担忧,但从正确价值观或情感引导的角度来说,迎合投资者情绪确实是件好事。
“关键在于产品的设计,如果(基金合同)一开始就规定了什么,那就按照合同的规定去做。”他认为,如果投资者比较青睐浮动管理费模式的产品,很多公司也有这样的产品布局,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选择。
上海一位基金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浮动利率模式确实让人感觉“更加合理”,尤其是迎合了投资者“基金亏损我凭什么买单”的诉求。但从本质上讲,固定与浮动利率的区别,无非就是从现在的牛熊市“保本收益”模式,转变为牛市多收、熊市少收的模式。
利率改革持续进行
公募基金依靠管理费来保证稳定收益,一直是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基金产品成立后,由于涉及各种成本,无论基金是否赚钱,都会收取管理费等费用。管理费也是基金经理的主要收入来源。
去年7月,公募基金费用改革启动,主动股票型基金管理费降至1.2%,托管费降至0.2%,并逐步扩展至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指数基金等收费较低的产品,这些产品也积极降低管理费或托管费,费用下降趋势成为主旋律。
据第一财经日报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9日,相较于费率改革前数据,实施降费的基金公司数量增至153家,涉及基金产品3908余只(仅算首期基金),占行业总数的36.63%。从调整名单来看,近九成主动权益类产品实施了降费。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费合计614.4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6.18亿元,降幅达13.53%。此外,超过半数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有29家公司管理费收入减少超过1亿元。
在近期的降费方案中,包括华夏基金、华宝基金、博时基金等多只公募基金均下调了旗下相关产品的申购、赎回费用,部分符合条件的基金甚至直接免除赎回费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费用方面的探索,本质是为了优化基金投资环境,最终是为了满足投资者需求,优化投资体验。“产品是否被投资者接受,取决于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和基金的业绩表现。”上述南华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为什么大部分公募基金采用的是固定管理费模式,而非浮动管理费模式?“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考虑。”前述基金业分析师解释,如果大部分产品采用浮动管理费模式,在亏损时返还管理费,可能诱导基金经理在投资管理和公司运营上更加激进,确保公司在市场出现系统性机会时赚到足够的钱,从而保证公司在熊市年也能正常运转,这势必会加大市场波动性。
另一方面,这样的运营模式也会让行业内的中小机构彻底失去生存空间,导致头部机构马太效应加剧,甚至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这些问题既有海外案例,也有商业逻辑。公募基金的固定收费模式或许并不完美,但相对于浮动收费模式,它的优点大于缺点。”他说。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