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之都,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不久前,围绕把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模型生态高地的目标,浦东新区揭牌“模型动力社区”,旨在打造以垂直模型应用为重点的大型模型产业生态集群。
目前,不仅有24家垂直模式上下游生态企业获得了进入“模式算力社区”的“钥匙”,这里的利好政策还吸引了底层技术、应用开发、场景设计、算力支撑等多个领域的模式企业近40家。
黄浦江畔不仅是典范企业和人才的聚集地,被称为亚洲金融科技大会的外滩大会也在此设立。每届大会,中外院士、金融科技行业领军人物都会齐聚这里,共商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大计,通过思想的碰撞,让业界“共商共建”,凝聚共识。
在9月5日至9月7日举办的外滩峰会上,蚂蚁集团、宝泰科技、复旦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100家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和产学研机构,带来了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实践;著名未来学家凯文·凯利、美国科学院院士迈克尔·乔丹、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等共同探讨AI时代的全球趋势;今年外滩大会还专门设立了创新者舞台和AI创新大赛,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选手参与其中,鼓励各类年轻人和创业者进行小而美的科技探索。
“AI技术加速创新步伐。”凯文·凯利的主旨演讲,开启了外滩峰会AI产业发展的中国叙事。无论是企业界的实践,还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各方都认为AI产业实践呈现六大趋势:1、小模型成为AI应用的关键引擎。2、异构算力助力大模型应用争夺战中抢占先机。3、优质数据成为企业AI的战略制高点。4、专业领域应用成为大模型加速技术发展的“探照灯”。5、智能体为新终端形态,催生新一代超级平台。6、具身智能变革智能护理与未来制造。
智能代理是通向 AGI 的途径
众所周知,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人机交互模式飞速演进,从图文到搜索,从推荐到对话。沈向洋认为,未来人机交互的新模式,正指向“AI+IA”的融合。IA(即 ),代表着以人为本的AI发展路径,用技术来增强人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类。而新的人机交互模式的核心,恰恰是以大模型为驱动的智能体。
AI虽然强大,但沈向洋认为,未来超级应用的方向是智能实体,毕竟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有一个模型取代所有的工作流程,在目前AI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情况下,他希望业界能够下定决心在产业应用方向上努力。
相比一般大模型,多模态小模型在行业应用上取得了更好的效果。此外,端侧AI应用逐渐成熟,这一引擎推动了一些超级应用的诞生:独臂少年周健借用智能仿生技术,双手能在主论坛上弹奏钢琴。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小鹏慧天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等均亮相外滩大会科技展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超过30台机器人登陆外滩,有的展示厨艺,有的提供情感陪伴……这些被观众围观、体验的火爆机器人背后,其实还有经过多轮探索的具象产品。个人智能再度成为AI产业应用的重要方面。
外滩大会专家指出,大模型时代给实体智能产业带来新的拐点,具备三维感知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将逐渐成为现实场景中的看护助手,也能走进千家万户,工厂流水线正通过智能化改变生产模式。
除了硬件应用之外,人还可以有更多方式与智能实体的新终端形态相连接,蚂蚁推出的AI生活管家独立APP智小宝、AI金融管家蚂蚁小菜等应用,将机器变成了数字化人、生活助手、智能“伙伴”,真正连接起多个智能实体来为人服务。
如今,智能代理几乎成为众多科技公司角逐的新战场。“作为生成式AI的产品形态,智能代理是当前大规模模型应用的核心方向。”在蚂蚁集团总裁韩信益看来,智能代理具备自主感知环境、智能决策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可以让大模型长出“手脚”。
为了让大规模模型产品“好用、好用、价廉”,当蚂蚁集团等巨头公司率先积极布局智能代理生态时,学术界也指出,智能代理是一条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有希望的道路。
关于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思考
从去年开始,各家厂商纷纷支持大模型的落地,但参加外滩发布会的嘉宾们达成共识,大模型的发展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如今正处在关键时刻,竞争的角力点需要从“比拼参数”转向“拼应用”。
除了肯定智能代理的未来意义之外,复旦大学黄宣敬教授在外滩会议上还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走向专业智能代理应用过程中,重点研发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基于产业视角,黄宣敬指出,基础模型能力不足,缺乏统一的交互框架,缺乏自学习、自进化的能力,对智能体存在安全和伦理问题与挑战。
事实上,在大模型爆发、模型性能提升需求的背后,算力、数据、成本等“基础设施”都需要优化,这是当前产业无法回避的话题。
“AI基础设施”一词让王建有了思考,在会上,他提出了“AI基础设施是技术渗透的终极形态”这一理念,并指出AI技术若要对人类产生长远影响,需要夯实好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AI基础设施进一步保证了相关数据、模型、算力规模的不断变化,从而支撑“AI+”,因此汪建希望改变外界的认知,“AI+”不是简单的AI与产业的结合,而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结合。
迈克尔·乔丹还认为,人工智能在产业落地需要形成一个相互协作的集体,特别是构建人工智能的协作体系,需要引入经济学的“激励”视角。
就像迈克尔·乔丹提到的“激励机制”,这个市场经济和集体智慧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每一个周期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回溯到去年,几乎一次产业的集体行动,在基础设施层面验证了“努力就能创造奇迹”。如今,借2024外滩大会之机,微产业发展的现状正在回归理性。
可以看到,除了数不胜数的通用大模型,渗透到金融、医疗、工业等领域的专用化GPT和多模态小模型正在百花齐放。支撑它们的从业者更关心的是应用落地和技术的经济实用性。学者专家们聚焦模型的能力,指出幻觉现象频发和减速规律,分享经验与思路,他们的目标是填补当前AI产业发展的空白,向AGI未来更进一步。
2024外滩大会将设置1场主论坛、36场开放洞察论坛,其中“讨论”的核心议题是AI产业发展,不争的事实是,大型模型公司在台柱角色下纷纷降价提供普惠,芯片产业也加速进入业绩提升阶段,上下游产业企业面临不确定的问题与变化,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协同、寻求解决方案。
一个明显的变化正在发生,在基础模型成本快速下降之后,企业技术应用落地的难度已经不再是大模型“贵”的问题,创业者更关心的是使用AI的成本与应用产出比的动态平衡。
以数字人市场为例,过去制作一个数字人要花费几十万,现在只需要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这让圣基智能CEO吴大胜相信,门槛的降低将催生出大量的应用。
技术正在普惠大众,背后的能力和服务也在不断升级。蚂蚁计算科技首次以蚂蚁集团旗下独立商业公司的身份亮相2024外滩大会,当其展示出推动数据价值流通的诸多实践时,数据维度的大趋势已经显现。
随着一批新型数据服务公司的涌现,不仅AI模型和应用所需的高质量数据增多,数据合成、隐私安全、多模态数据处理等能力和服务也更加灵活多样,这不仅可以帮助更多企业站上AI应用发展的制高点,也能推动“博士级”AI应用的加速产生和发展。
针对算力、数据等多维度的约束,专业厂商可以深度突破,大规模模型技术可以加速进入专业领域并进一步实现应用;垂直行业则通过自有模型和智能代理的深度赋能,实现生产力的提升。
展望AI将为商业界带来的想象空间与价值,凯文·凯利也对AI落地各行业的前景充满期待,他预测金融、医疗等信息密度高、专业严谨性强的领域将是率先看到好处、受益于AI应用的行业。
钱芳/文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