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称大学生不要参加辩论赛引争议,你怎么看?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9月3日,有“红衣领袖”之称的360公司CEO周鸿祎在《开学疑问》视频中,为大学生分享了一些建议。

其中,周鸿祎认为:“大学里什么都值得尝试,但不要参加大学辩论”,因为“它培养了不少‘爱争论的人’”,“到了工作岗位上,就会发现,这种沟通方式根本行不通”。

周鸿祎不仅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成功人士,更是近两年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IP的代表性网络红人,他因此被称为“红衣主教”。

其中周鸿祎的口才让人看到了他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比如他当年发起的“3Q大战”。

一个人如果口才好,显然说明他一定具备一定的“辩论或辩论”的能力,而不可能只是一个“好辩论”的人。

那么,为何身为演说家、已成为“成功网红”代表的周鸿祎,如今却劝大学生不要“参加辩论赛”呢?——这样的语言表达模式,难道真的……如老周所说,是“制造吹毛求疵者的工厂”?

事实上,虽然有不少粉丝支持周鸿祎的观点,但反对者也不乏其人——比如知名经济学家马光远就评论道:

周鸿祎称大学生不要参加辩论赛引争议,你怎么看?插图

“……很明显,周鸿祎在大学期间没有机会参加辩论比赛,所以他把辩论和争论混为一谈了。”

“大学辩论赛虽然有指定题目,但需要充分准备,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思考能力、临场反应能力。”

“我觉得在大学里,辩论赛肯定是对一个人成长最有帮助的,比起那些需要死记硬背标准答案的课程,辩论赛训练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和各方面的信息准备能力。”

“很难想象,一场10分钟的辩论,你需要至少十天、半个月的准备时间,这个过程当中,你需要准备对方各种可能的辩论方向、各种可能的问题。一场辩论能拓展一个人的知识面、拓展一个人的思维,大到周鸿祎都无法想象。”

“在大学参加过辩论比赛的人,一般不会成为无脑的辩论高手,因为他们受过基本的逻辑和思维训练。恰恰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辩论高手。”

周鸿祎是互联网行业的成功人士,马光远也是知名经济学家,那么,这两位名人,到底谁对谁错呢?

显然,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区分“辩论”与“议论”。以及概念的明确性——比如区分其内涵与外延,否则就会出现马光远所指的,即混淆“辩论”与“议论”,混淆了二者。

周鸿祎称大学生不要参加辩论赛引争议,你怎么看?插图1

“高校辩论赛”模式由来已久,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亚洲高校辩论赛”就曾在新加坡举办过多次,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大学生队伍参加,并夺得冠军。

其中,还发掘了杨澜等知名辩手,为他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辩论赛的模式还是有非常有益的方面。

同时,正如马光远所言,高校辩论赛其实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正是这一模式最重要的功能和效果。

学生的辩论需要精心的准备,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这显然需要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而这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重点!

因为辩论是一种“说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无法让对手、让民众信服,反而可能变成“为了辩论而辩论”,滑向周鸿祎所说的“好辩之人”的地步。

周鸿祎把现实生活中“辩论人”的大量存在与大学生参加辩论比赛联系起来,认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这显然是对真正的“大学生辩论比赛”和真正的“逻辑思维”训练的误解和误读。

周鸿祎称大学生不要参加辩论赛引争议,你怎么看?插图2

其实正如马光远所说,只有真正参与到更具逻辑性的思维训练与表达中,才能让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更加客观、理性、有逻辑,这能帮助我们避免成为争论专家,也是我们摆脱泥潭的重要手段。

所谓“争论”,其实就是“反逻辑”、“不合逻辑”的代名词——而我们只有学习和掌握“逻辑”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加上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避免与人争论,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登上人类知识明珠——“逻辑”的顶峰!

根据网上的统计,我国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口还有近8亿,本来我国初中及以下学历就没有专门的逻辑课程,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人连最基本的逻辑知识都不懂呢。

很多学者和民众其实一直在呼吁我们的教育和学校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不同层次的“逻辑”课程和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逻辑的知识。只有沉浸在其中,接受它的洗礼,我们才能避免周鸿祎所说的“好辩之人”太多的现象,这往往让我们在现实中难以前行。【原评论:余说不如止步】

周鸿祎称大学生不要参加辩论赛引争议,你怎么看?插图3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