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藏高原,东部生态屏障区湟水河流域景观工程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最大限度释放湟水河流域生态潜力,为青藏高原生态修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引领。
在山西吕梁,黄河重点生态区吕梁山西麓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修复工程与黄河“J型弯”治理相结合,科学开展造林、修复草原,稳步推进沙化土地治理。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十三五”以来,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修复工程,在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向自然恢复
山水林田湖草荒漠综合保护修复工程,业内人士称之为“山水工程”,其使命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制,统筹部署,多措并举,整合相关资金和政策,对山川谷地、地上地下、陆地海洋、江河上下游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荒漠综合保护修复工程52个,完成治理面积1亿余亩。
“‘风景工程’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努力以高水平保护和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上述负责人说。
抚河是流入白洋淀的三条主要河流之一,常年有水。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和环境气候的变化,抚河水量逐渐减少,流入白洋淀的水大多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尾水。
雄安新区成立后,尽管河北省及相关市县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对白洋淀上游进行治理,但经府河流入白洋淀的水质依然难以达标。改善白洋淀水质的关键是把好白洋淀水质的“入口”。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在统筹城市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基础上,在河流入海口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形成白洋淀生态缓冲区,构筑生态屏障。总投资6.17亿元的雄安新区景观工程——抚河入海口湿地水质净化项目应运而生。
白洋淀风景。摄影:张可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质净化工程、引水工程、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湿地配套工程和物联网工程。水质净化工程占地面积3.8平方公里,是目前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功能性人工湿地。工程采用近自然生态治污模式,特别是1.31平方公里的水生植物池,种植了30余种适宜水生植物,形成近自然水生群落,进一步削减水中污染物,达到水质标准后再返回干流河道。
如今,在入湖河流入湖口处建设的人工湿地,形成了一道生态屏障,就像在河流入湖口装了一块“滤芯”,明显提高了入湖水的净化水平。
多年来,受自然水体补给不断减少、水生植物生长缓慢、上游农业面源污染等因素影响,内蒙古乌梁素海湖面面积萎缩,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生态功能退化。乌梁素海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被《第一财经日报》多次报道。
乌伦古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总投资50.86亿元,分为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项目、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项目、河湖连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农田面源和城镇点源污染防治项目、乌伦古湖湖泊水环境保护与修复项目、生态环境物联网建设与管理支撑项目等7个子项目,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项目利用芦苇等水生植物产生的内源性污染作为资源,引入社会资本,生产环保无甲醛的芦苇刨花板,是家居产品的重要基础材料。项目达标投产后,每年可消耗乌梁素海芦苇8万余吨,周边500公里内的芦苇均可全部消耗,年产刨花板15万立方米。目前,乌梁素海区域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部分区域水质达到IV类标准。
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以山水画工程等国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为抓手,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由工程措施向自然恢复、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由单纯依靠金融向多元化投入四个转变。
秦岭是我国“中部水塔”和“生物基因库”,也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秦岭北麓山前中部地区作为城市建成区与秦岭北麓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受农业生产、生活等人类因素影响,水源涵养功能较弱,水土保持能力局部退化。以森林、湿地为主的动植物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导致山前地区动植物多样性功能受损。
2022年7月,陕西省投资50.42亿元实施秦岭北麓主要山水林田湖草荒漠综合保护修复工程,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整治等6大类35个子项目。工程采用“明渠+暗管”相结合的方式,修建生态沟渠,连通湿地水域,通过生态修复降低森林火灾和洪涝灾害风险,初步测算,山洪灾害受害程度减轻30%以上,每年可挽回灾害直接损失270万元。
秦岭国家植物园景观。摄影:张可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到,“山水工程”的实施还带动了“生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在秦岭北麓主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保护修复工程王莽街道片区,已涌现出万亩桃园、古稻田等文化旅游。仅“桃花节”就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约20%。
项目实施前,因土质较差(以砂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低、保水能力差,项目区小麦亩产仅为300斤/年,玉米亩产约400斤/年。通过土地综合整治,2024年5-6月抽样调查显示,项目区耕地亩产已达到900斤左右,玉米亩产预计可达1100斤。项目范围内合计增产值约2880.36万元。
此外,项目实施以来,建设单位共雇用当地群众112人参与实施项目,每人月均工资6000元,群众直接受益537.6万元;项目实施后,建设单位仍雇用部分当地群众作为项目养护人员,进行苗木浇水护理、林木除草、耕地施肥等工作。
自然资源部介绍,秦岭北麓已完成生态修复2.88万公顷,恢复河道542公里,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近3年平均植被固碳量620万吨,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提升,秦岭陕西段99%以上的区域生态状况被评定为“优”或“良”。
转向多元化投资
生态修复项目通常资金投入大、工程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社会资本投入和参与度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各地面临的难题。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从中央层面看,中央财政奖励补助资金在“山水工程”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规定,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按项目法安排,总投资10亿元至20亿元(不含20亿元)的山水林田湖草荒漠综合保护修复项目,奖励5亿元;总投资20亿元至50亿元(不含50亿元)的项目,奖励10亿元;总投资5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奖励20亿元。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竞争性评审、公开遴选等方式确定支持项目,目前已完成“十四五”期间全部项目的遴选工作。
钱江源景观项目位于“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南部丘陵山区,该区域不仅是水污染、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区,也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风景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51%以上,生态环境十分敏感,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近年来,该地区农村缺乏有效的污水处理和垃圾管理措施,导致污水泛滥,河道因频繁的采砂活动而受损,山体植被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当地政府创新融资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钱江源景观工程子项目——浙江省开化县霞屿村级系统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9589万元,全部为地方财政资金及其他资金,其中社会资本3523万元。
福建省岷江流域风景。摄影:张可
闽江流域是我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1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之一,对台湾海峡近海生态环境也影响较大。近年来,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农业生态功能退化、部分河段河流支流水质较差、堰水富营养化等问题。
福建省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总投资约120.91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亿元)。在实施长上湖生态保护修复示范项目时,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对重点生态部位的森林资源进行赎回,并对赎回后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改造升级,成功化解了林权人与生态建设的利益冲突,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林农受益”的双赢。
北京、江西等地客商在长口村发展脐橙种植等现代农业,建成600余亩可视频追溯的现代化脐橙园。当地政府以长口村脐橙种植基地为改革试点,将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经营权量化为“地票(耕地)”,保障村民每亩耕地每年600元收入。
县政府与省旅游集团签订了森林康养休闲旅游项目投资合作协议,项目区总投资6亿元,打造“大武夷”全方位生态旅游目的地产品,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
村民将自家的闲置房屋换成“房票”,地面建筑、构筑物由村镇股份合作经济联社或引进的投资商经营文化旅游、康养、民宿等。农户用“房票”投资,获得租金、分红收入。以村民孙桂英为例,她家的旧房改造成擂茶体验馆,投资长口村文旅项目后,票面价值17.2万元,投资20年后,相当于每月收入700多元。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