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经历残酷的裁员潮之后,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大型跨国公司今年继续宣布进一步裁员。
据媒体报道,高盛计划在年度审核期间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1300 至 1800 人,淘汰表现不佳的员工,预计影响员工总数的 3% 至 4%。高盛此举绝非孤例,截至 8 月底,已有数十家公司和机构宣布裁员计划,从特斯拉、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到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贝莱德等金融机构,再到耐克、索尼、戴尔等消费品公司。
根据去年年底对900名企业领导人的调查,近40%的企业领导人预计今年将继续裁员。其中,一半受访者表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是潜在裁员的原因。受访者提到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人工智能(AI)。约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裁员,同时用人工智能取代部分员工的工作。
观察人士称,尽管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数据好于一季度,但与去年下半年相比,美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依然明显,尤其是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至1%,意味着未来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将受到影响。对于美国高利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的讲话中“鸽派”地表示:“政策调整的时机已经到来。”
科技公司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今年年初,谷歌在 1 月 10 日解雇了中央工程部门和硬件团队成员的数百名员工,其中包括语音助手业务线的员工。在发给受影响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该公司鼓励他们如果想继续在谷歌工作,请在 4 月 9 日之前考虑申请谷歌的其他职位。此前,这家科技巨头已在 2023 年裁员数千人。去年 1 月的第一波裁员削减了全球员工总数的 6%(当时约 12,000 人)。
并称“美股七巨头”的苹果、特斯拉、亚马逊和微软也动作频频。苹果在2月份正式关闭了长达十年的电动汽车项目,当时有业内人士猜测,该业务的部分员工可能会被调至生成式AI业务,但大部分相关员工将被解雇。8月份,苹果宣布将在服务团队裁员100人,受影响的服务业务主要是Apple Books、Apple和Apple News。截至8月底,苹果已在自动驾驶汽车、显示屏和服务部门裁员700余人。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于太平洋时间4月14日午夜向员工发送备忘录,告知他们公司计划今年裁掉全球超过10%的员工。在备忘录中,马斯克提到“某些领域的角色和工作职能重复”是裁员的原因。不久后,4月29日,马斯克又发送一封电子邮件,称特斯拉需要进一步裁员。他还宣布了两名高管离职,自4月裁员以来,今年特斯拉离职的高管总数已经达到。
2023年,亚马逊在全球裁员1.8万人,这是该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进入今年,亚马逊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4月初,据媒体报道,亚马逊裁掉了公司云部门Web的数百名员工。裁员主要涉及该部门销售和营销团队的员工以及为线下零售店提供技术服务的员工。此前3月26日,亚马逊还宣布将裁掉Prime Video和米高梅影业(MGM)部门的数百名员工。
今年,微软还裁掉了游戏部门 Xbox 和 的 1900 名员工。1 月底,也就是微软收购视频游戏公司 近三个月后,该公司宣布裁员,主要裁员对象是 的员工。去年,微软也是裁员人数最多的七家公司之一,先是宣布裁员 10,000 人,随后又在销售和客户服务团队裁员 1,000 人。
另一家老牌科技巨头英特尔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据媒体上周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英特尔计划在今年年底前裁员 15%,以应对第二季度盈利下滑。据媒体统计,英特尔去年裁员 5%,全球员工总数降至 12.4 万人左右。不过,英特尔仍面临 PC 处理器需求下滑的局面。市场预计,到 2025 年,裁员将为英特尔节省 100 亿美元的成本。
IBM 也在年初宣布了裁员计划。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IBM 首席通讯官阿达谢克早在 3 月 12 日就告诉员工,公司将继续裁员。今年 1 月,该公司还在电话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将进行更大范围的裁员。阿达谢克称:“去年第四季度,IBM 披露了一项员工队伍再平衡计划。”但他表示,涉及的人数在 IBM 全球员工总数中仅为个位数。
这种重新平衡主要源于人工智能的影响。去年 5 月,IBM CEO 表示,公司预计将暂停招聘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位,尤其是人力资源和其他非面向消费者的部门。他认为,“五年内,30% 的员工将被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取代。”
据媒体上周报道,戴尔正在裁减销售团队中的员工,以专注于人工智能产品,但目前尚不清楚计划裁员多少人。
其他科技公司中,eBay今年也在实施裁员计划,预计将裁员1000人。该公司CEO杰米·伊诺内(Jamie Inone)在1月23日的一份备忘录中表示,裁员是必要的,因为公司整体员工人数和开支已经超过业务增长,预计将影响公司约9%的员工。
网络公司思科今年已宣布两轮裁员。今年2月,该公司宣布裁员5%,即4000人,称在全行业技术支出下降后正在进行重组,整个过程预计将持续整个上半年。最近,8月14日,思科在一份文件中表示,在销售和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将进一步削减全球员工7%。据市场估计,裁员规模将达到4000人,可能是因为思科将把重点转向网络安全和AI开发。
消费品公司也面临大规模裁员
从零售巨头到汽车公司、娱乐公司、消费电子公司、石油巨头、奢侈品公司,随着营收和销售额的停滞或下滑,各行业消费类公司也纷纷遭遇残酷的裁员。
在各类消费类公司中,娱乐似乎是裁员的高危行业,过往的辉煌并不能充当“免死金牌”。比如2月27日,索尼宣布裁员900人,游戏制作团队受到影响。2月初,索尼在财报中表示,5款游戏机未达到销售目标,导致股价暴跌,公司市值一度蒸发约100亿美元。根据裁员计划,位于伦敦的所有工作室都将关闭。
迪士尼电视部门今年也将裁员140人,占迪士尼娱乐电视(DET)员工总数的2%。据知情人士透露,裁员将影响《国家地理》、电视台以及相关的营销和宣传部门。去年,迪士尼已经实施了多轮裁员,共裁减了7000个工作岗位。
迪士尼旗下皮克斯动画工作室也在实施裁员计划,今年将裁员175人,约占工作室员工总数的14%。作为大规模重组的一部分,皮克斯工作室去年裁员75人,今年裁员规模继续扩大。接下来,它将重新专注于制作故事片。
其他零售巨头中,耐克计划今年削减高达20亿美元的成本。尽管没有具体说明裁员人数,但成本削减计划也包括裁员。该公司早在去年年底就宣布了该计划,称全球消费者行为更加谨慎,销售增长缓慢,需要削减成本。该计划公布后,公司股价暴跌。
据媒体8月19日报道,通用汽车今年已裁员逾1000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3%。此次裁员主要针对通用汽车的软件和服务业务。过去几年,通用汽车一直试图通过更多的连接选项和驾驶辅助技术使其汽车更加先进,从而扩大这一业务。
化妆品巨头雅诗兰黛2月份也宣布,将裁员最多3100人,占其全球6.2万名员工的3%至5%,作为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另一家时尚公司Rent the也正在实施一项计划,今年将裁员10%,作为公司重组的一部分。
Under在今年5月16日的季度财报中宣布将裁员,具体裁员人数未知,但相关遣散费高达2200万美元。
长期陷入困境的运动相机制造商 GoPro 在最近的一份文件中表示,将裁掉其现有 925 名员工中的 15%。该公司报告称,截至 6 月的季度净亏损近 4800 万美元,进一步加剧了其亏损势头。该公司在 3 月份已经裁掉了 4% 的员工。
即使是一些老牌消费品公司也面临裁员,尽管规模较小。例如,奢侈品零售商博柏利预计将裁员数百人。6月底的一次 Zoom 会议上,员工们被告知了裁员的消息。
据媒体8月29日报道,石油巨头壳牌将裁减20%的油气勘探开发员工。消息人士称,壳牌打算进一步削减高利润业务的成本,勘探、油井开发等部门将在全球范围内面临数百人的裁员。
一些企业裁员也将主要影响经理级员工。例如,物流巨头UPS在1月份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UPS今年的裁员将影响该公司8.5万名管理人员中的14%,即1.2万人,并将在2024年为公司节省10亿美元。该公司此前在2023年6月裁掉了约7%的员工,一个月前,该公司宣布其第二季度营收较去年同期下降24%。
金融机构也未能幸免
高盛计划在年度人才评估过程中,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300至1800人,预计影响员工总数为3%至4%。此轮裁员预计将覆盖所有部门,部分团队受创程度较大。此轮裁员已经开始,将持续到秋季。截至去年底,高盛共有员工约45300人。通常,高盛每年裁员2%至7%。高盛发言人Tony表示,我们每年的人才评估是正常的、标准的、惯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此前,高盛在疫情期间暂停了裁员计划,随后在2022年重启,当年仅裁员数百人,裁员人数处于历史低位。但2023年1月,高盛大幅削减约3200个职位,约占员工总数的6%,并在同年晚些时候实施了更多裁员。
摩根士丹利的裁员更像是“小规模打击”。今年 2 月,该行宣布将裁掉财富管理部门的数百名员工,约占团队的 1%。近几个月来,该行财富管理部门的盈利放缓,净新资产较一年前下降约 8%。此次裁员也是今年 1 月 1 日接替詹姆斯戈尔曼的新首席执行官泰德皮克 (Ted Pick) 的首次重大举措。
相比之下,花旗集团的裁员规模则令人震惊。作为重组改革计划的一部分,花旗集团今年 1 月宣布将裁员 2 万人,全球员工总数将降至 18 万人。在当月的电话财报会议上,该行表示,在去年最后一个季度业绩“非常令人失望”之后,裁员将为该行节省高达 25 亿美元的成本。
贝莱德还计划今年裁员3%。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拉里·芬克表示,裁员将影响其约2万名员工中的约600人。但与此同时,贝莱德计划在其他领域扩张,以支持其海外市场的增长。贝莱德领导层在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在我们为2024年做准备时,今年的情况非常令人兴奋,但又截然不同,每个部门都制定了重新分配资源的计划。”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