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和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从事产业链某一环节,掌握一定核心技术,在细分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良。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在各自的产品领域逐步形成优势和规模,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工信部自2019年启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以来,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近年来,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地也多措并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税、融资、人才政策,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专业化、精准化、创新化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制胜策略。这类企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21年12月,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型“小巨人”企业,构建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格局。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机制”。

国务院常务会议: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插图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与我国庞大的经营主体相比,企业数量还不够大,规模质量有待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还不够强;地方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尚不充分;受资金能力、人才环境等因素制约,高端人才成长空间还很大等。基于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症下药,实施审慎政策,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培育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0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实现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纵深发展,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创新生态。

尊重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完善区域创新生态建设。在培育方式方法上,各级政府要顺应形势,形成长效机制。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竞争氛围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打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结合本地区具体特点,因地制宜,加快制定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政策细则,在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企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力求务实细化,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和工具。

国务院常务会议: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插图1

积极打造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中小企业示范区建设,形成抱团发展的企业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支持集群内企业实现优势互补、降本增效、集成创新、精准发力,而且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利用特色资源,加强创新,发展特色品牌,形成独特优势。此外,要继续推进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探索建设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支持企业走出去。

继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实施合作项目。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运营服务,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计划。将前沿数字技术融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业务运营和管理体系,推动相关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三方携手,共同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以及易部署、低成本、灵活的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愿意转型、敢转型、能转型好、出成效。(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连俊华)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