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基辛格’:中美关系的艰难时刻,谁能成为下一个破冰者?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1971年7月,基辛格首次秘密访华,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他挥起了打破中美之间坚冰的第一把镐。50多年过去了,基辛格这个名字仿佛已经成为“中国通”、“中国问题专家”、“中美之间的桥梁”的代名词。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角度的争议。如今,这位风云人物已逝,中美关系已发生巨大变化。即便不能回到过去,中美之间也仍然需要像基辛格这样坚持维护和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有识之士。换言之,中美关系越是艰难,越需要“基辛格们”努力维持中美在各个领域的不断交流。

基于此,澎湃新闻()国际新闻中心推出《寻找‘基辛格’》系列报道,公开讨论谁可能成为“基辛格”。或许,中美之间是否还能出现一个“基辛格”,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又或许,“寻找‘基辛格’”的探索与努力,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观察和探讨中美关系的一个视角。我们也欢迎读者加入到这场讨论与思考中,期待大家在评论互动中分享你的观点。

史蒂芬·苏世民( ,A.)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来说很陌生,但提起史蒂芬·苏世民,你会觉得很熟悉。史蒂芬·苏世民是黑石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在过去一年中美关系止跌企稳的艰难进程中,常常可以看到史蒂芬·苏世民冲锋在前线的身影。

具有特殊地位的华尔街中国专家

寻找‘基辛格’:中美关系的艰难时刻,谁能成为下一个破冰者?插图

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新华社记者 沈宏 摄

他上一次登上中国各大媒体头条是在2024年3月27日,当时他作为美国工商界和战略界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接见。与苏世民同列的还有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主席格林伯格、高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阿蒙、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艾利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在这些代表中,苏世民排在第二位。几天前,苏世民等多位跨国公司高管还出席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并会见了多位中国领导人。

再往前追溯,2023年11月中旬,举世瞩目的中美元首会晤在旧金山举行。11月15日晚,习近平主席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施瓦茨曼也出席了。2023年底至2024年初,因中美竞争加剧而“自由落体”的中美关系终于出现了暂时止跌企稳的迹象。

寻找‘基辛格’:中美关系的艰难时刻,谁能成为下一个破冰者?插图1

苏诗懿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对于熟悉中美关系、致力于推动双边合作的人来说,苏士毅并不陌生。十年前的2013年,苏士毅与清华大学合作,筹划成立苏世民书院,实施“苏世民学者”计划。该计划模仿享誉盛名的牛津大学“罗德学者”计划,全额资助100名通过面试的全球申请者,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始为期一年的硕士学位学习。其中,1/5的申请者来自中国,2/5来自美国,其余来自世界各地;书院讲师1/3来自清华大学,其他大多来自美国大学。在课程设置和开放程度上,堪称中国高校中的“试验田”。为启动这一项目,截至2015年上半年,苏士毅联合清华大学共同募集3.3亿美元,其个人投资已达1亿美元。

苏世民书院微博@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资料图

实施这一项目的原因在于,苏世毅认为,如何建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健康关系是21世纪“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为此,需要加强中国、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苏世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项目筹备期间,黑石全力投入与通用电气相关的一系列复杂交易,包括收购总价值23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业务和总部大楼,但他只花了5%的时间在这笔大交易上,却花了10%的时间忙于筹备学院和学者项目。

如此大规模的项目,自然离不开中美两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当时,奥巴马政府对华态度已开始从第一任期的热切期盼转向第二任期的两手准备,但美国对华总体定位仍是积极的。2013年4月21日,“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美两国元首均发来贺信。时隔三年多,9月10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正式举行揭牌仪式,中美两国元首再次发来贺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仪式并致辞。

此前和之后,没有一个中外联合办学项目像苏世民学院和苏世民学者项目这样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更何况苏世民学院和苏世民学者项目都是以苏世民本人的名字命名的。尽管苏世民学院和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后不久,中美关系就因特朗普政府明目张胆地挥舞“关税大棒”而急剧恶化,但该项目却一直延续至今。至今,苏世民学者项目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资助了来自100多个国家、424所院校的1200名申请者,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校友网络。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让苏世民在纽约和华盛顿两地都赢得了“最成功”的“中国通”的美誉。在美国商界和政策界眼中,虽然很多人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有大笔投资,但没有人取得过苏世民这样的成功。就连基辛格在接受采访时也称赞施瓦茨曼在中国有着“独特的地位”。

热衷于中国生意的“美国地主”

施瓦茨曼 1947 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南角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曾在费城经营窗帘和亚麻制品店,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但他对扩大生意不太感兴趣,不希望孩子继承父业。不过,施瓦茨曼本人却对在商界大展宏图很感兴趣。

以优异成绩从费城巴宾顿高中毕业后,他报考哈佛大学但未获成功,随后考入耶鲁大学,担任学生会主席。1969年毕业后,他如愿进入哈佛商学院,在学习之前,他先去美国陆军预备役部队历练了一段时间。1972年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先是加入了一家名为DLJ证券的投资银行,随后又跳槽到更为著名的雷曼兄弟公司,并在31岁时成为并购部门的负责人。

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雷曼兄弟因内部管理问题,内部斗争激烈。最终,苏世民于1985年跟随时任首席执行官皮特·彼得森离开雷曼兄弟,共同创立了现在的黑石集团,并白手起家将其打造成美国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和房地产投资者之一。2024年福布斯富豪榜上,苏世民以388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列美国富豪榜第23位、全球富豪榜第34位。由于拥有大量房产,他还获得了“美国地主”的绰号。

房地产业务是黑石集团和苏世民本人的招牌,也是他与中国建立关系、最终成为华盛顿“中国通”的契机。2007年,中投公司在黑石集团IPO前夕购入30亿美元无投票权股份,成为持股近9.9%的大股东。这笔发生在中美关系“蜜月期”的交易十分引人注目,因为这是中国首次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以外的项目,象征着中美经济联系和互信进一步加强的广阔前景。苏世民本人称,这是“全球资本流动的范式转变”。

此后,黑石集团与中国的商业联系愈发紧密。2017年中投公司出售所持黑石集团股份时,曾引发美国商界对中美经济关系“变味”的猜测,但黑石集团和苏世民本人对中国商业和中美关系的热情并未因此改变。

接近特朗普并“纠正”特朗普

2016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关系开始面临严峻考验。然而,这却给了苏士毅在中美交往中发挥独特作用的舞台。在赢得2016年总统大选之前,特朗普是美国政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几乎没有人真正认为他能赢得大选。苏士毅也是如此,虽然他一直是共和党人,也是一个非常慷慨的竞选捐款人,也和特朗普相识40多年,但他既没有在大选中为特朗普背书,也没有向他打开钱包。虽然苏士毅对待特朗普有些不厚道,但特朗普一直非常尊重他。他的逻辑也很简单,特朗普认为自己是房地产行业的“成功人士”,是美国精神的代表。那么比自己富有的苏士毅显然代表着智慧、能力和美国精神。更何况,特朗普和苏士毅是房地产行业的同事,这进一步放大了前者对后者的“敬佩”。竞选期间,特朗普多次询问团队,“苏世懿怎么样了?”

最终,总统大选的结果让苏世民改变了对特朗普的态度。特朗普胜选后,苏世民立刻打电话祝贺,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联系美国商界的领军人物。态度转变后的苏世民特朗普欣然接受了他。这位当选总统不顾竞选团队成员的不满,任命他为“总统战略与政策论坛”主席,这是一个由16家大公司领导人组成的顾问机构。苏世民也投桃报李,立刻向特朗普打开钱包,从此成为他的“超级金主”。

此后,两人的政治关系多次受到考验。2017年8月,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发生种族主义暴力事件,但特朗普态度暧昧,甚至对白人至上主义者表示同情。此举导致美国各大公司领导人与特朗普划清界限,“总统战略与政策论坛”也因此解散,但施瓦茨曼始终与特朗普保持密切联系,继续扮演亲密非官方顾问的角色。2020年特朗普败选后,施瓦茨曼虽然随即承认拜登胜选,但始终拒绝就国会山骚乱事件批评特朗普,也不同意停止向否认选举结果的共和党议员捐款。 150名曾获得苏世民学者项目的校友对苏世民的表态感到不满,甚至在2021年2月发表联名信,批评前者违背了“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要求立即停止向持有“选举否定论”的共和党议员捐款。尽管如此,苏世民仍不为所动。

不过,在2020年中期选举不及预期后,施瓦茨曼对特朗普的支持一度松动,并公开呼吁共和党需要“新一代领导人”。但在共和党初选中,施瓦茨曼并没有支持其他候选人。在特朗普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后,施瓦茨曼迅速“归队”,并在2024年5月公开宣布支持特朗普,明确表示对反犹主义兴起的担忧促使他“更加关注本次(总统)选举的结果”,并宣称“经济、移民和外交政策正在将国家推向错误的方向”。

总体来看,黑石集团董事长与美国总统、前总统在过去八年中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施瓦茨曼与特朗普的密切关系让他在美国国内遭受了不少批评,但一个明确的目的促使他保持这种联系。施瓦茨曼接近白宫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试图“纠正”特朗普的国际经济政策。

奔跑在中美关系的乱世中

作为华尔街的代表,苏士毅是自由贸易的拥护者。出任“总统战略与政策论坛”主席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消特朗普给中国贴上“货币操纵国”标签的想法。竞选期间,特朗普曾多次承诺一上台就发布命令给中国贴上“货币操纵国”标签,但在“总统战略与政策论坛”首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就明确表示反对。据称,苏士毅在会前与与会人员进行了沟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会后,苏士毅陪同特朗普乘坐“空军一号”,直奔海湖庄园。最终,特朗普在“货币操纵国”问题上罕见食言,没有兑现承诺。这被外界视为苏士毅发挥影响力、“纠正”特朗普政策的重大胜利。

2018年1月,在苏士毅的敦促下,特朗普出席了他一直严厉批评的“全球主义”象征——达沃斯峰会。苏和特朗普还在峰会上进行了私人会谈。在随后的中美互动中,随处可见苏士毅的身影。2017年,苏士毅与特朗普进行过多次细致的谈话,劝告他在中美高层沟通中避免提及有争议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贸易战爆发后,苏士毅多次穿梭于中美之间,传递双方信息,仅2018年,他就8次奉命访华。2020年,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特朗普在白宫东翼为商界人士举办庆祝晚会,苏士毅自然也没有缺席。

就最终结果而言,苏世民未能阻止特朗普对华发动关税战,未能阻止中美关系急剧恶化。但如果没有他持续的影响力,美国的攻击可能来得更早、更猛烈,回旋余地也更小。如果说2018年之前中美关系相对稳定时,苏世民对维护和改善中美关系的作用还不是十分突出,那么在2018年之后的“多事之秋”,他的积极影响力就显得更加可贵。美国媒体甚至将苏世民与前财长亨利·保尔森、前高盛总裁约翰·桑顿并称为贸易战期间中美沟通的三匹马。

下一个基辛格:苏士仪的优势与劣势

在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的当下,苏士毅始终保持亲华立场,积极以各种方式维护中美之间的沟通,这既是可贵的,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与许多美国“中国通”不同,苏士毅并没有把研究中国作为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因为父母的职业和生活而与中国产生任何联系。相反,他的一生是典型的“美国梦”,以在商界不断奋斗、最终成为人人羡慕的亿万富翁为主旋律。

寻找‘基辛格’:中美关系的艰难时刻,谁能成为下一个破冰者?插图2

史蒂芬·施瓦茨曼在中国的照片来自他的微博

他之所以能有如今的成就,并非因为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特殊的兴趣,而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开放的中国和过去对中国保持开放态度的美国,都为他提供了拓展商业帝国的机会,促使他形成了“黑石集团乃至美国都可以通过中国的增长而增长”的认识。从这一点上看,苏世民是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产物,也是跨国经济社会联系能够增进两国相互理解和信任这一理论假设的证明。与20世纪70年代的基辛格和尼克松不同,苏世民对中国的关注不是出于与其他国家打交道的需要,而是为了与中国打交道本身。这也是苏世民在过去8年美国政坛反华逆风中,能够保持对华了解和友好立场的重要原因。

与从学术界进入政界、再从政界转入商界的基辛格不同,苏士义的影响力立足于商界,尤其是华尔街,这让他在巩固和加强中美经济联系方面能发挥更直接的作用。在美国反华势力眼中,今天的中国与冷战时期的苏联的区别在于,前者已经“深深扎根在自由世界的高墙后面”,因此要想套用冷战的经验遏制中国,首先必须消灭中国与外界既有的联系。美国政府和国会中有不少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美国在战略竞争中拥有许多长期的结构性优势,只要能切断中国获取西方创新资源的渠道,就能锁定胜局。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必须切断直接合作和人员往来,另一方面必须严控双向贸易和投资,防止技术外溢。在社会交往和经济联系上,苏世懿与上述对华冷战思维持相反立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在思想上主张保持中美接触交流,而且是内行;最难能可贵的是,既能对对华政策持总体建设性立场,又能与特朗普保持密切的政治和私人关系,实属凤毛麟角。

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苏士毅仍然有一定机会发挥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他具备一些关键条件,可以推动中美关系出现“尼克松冲击”式的重大调整。当然,如果与“下一个基辛格”相比,苏士毅也有弱点。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苏士毅能对美国政治产生影响,关键原因在于他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亿万富翁。然而,在一个奉行选举民主的国家,成为亿万富翁在影响社会和政治方面并不总是加分项。

冷战时期,美国有一批像邦迪、罗斯托、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这样的学者型政治家,部分原因是他们立足于专业知识,相对超脱于利益,更容易获得公信力,在公开场合为政府政策辩护。但像苏世民这样的亿万富翁并不容易获得公众信任,无论他们提出什么政策观点,都会被认为是为了自己特殊的经济利益,而不是美国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定后,美国国内有不少声音批评该协议满足的是华尔街巨头的利益,而不是工人阶级的利益。

未来,如果苏士毅继续为中美关系努力,主张缓和、改善对华政策,其动机难免会受到反对者的质疑。当然,这也是保尔森、约翰·桑顿等人的共同弱点。正如一些评论人士所说,过去几年,苏士毅等人虽然频繁穿梭于太平洋两岸,但并未能如愿稳定中美关系。这是因为战术上的沟通与交流无法取代战略上的认知与决策。目前的情况表明,单纯调整双方的经济利益不足以稳定中美关系,更别说改善了。今年3月苏士毅等人在北京时,美国共和党政客在社交媒体上对他们进行攻击,指责他们想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但中国却想用不断增长的经济来支撑和发展硬实力,危害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利益。在国家安全叙事中,经济相互依存带来的共同繁荣的论调似乎有些薄弱。

施瓦茨曼本人想必很清楚这一点,这或许也是他坚持“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原因——即便自己不能成为“第二个基辛格”,也可以把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肖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