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化股份二季度股东变动:谢治宇加仓,社保和中国人寿减持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谢志宇前进,中国人寿后退。

8月22日,巨化股份公布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20.8亿元,同比增长19.65%,归母净利润8.342亿元,同比增长70.31%。

业绩公布之际,巨化股份股东变动情况也一并曝光。具体来说,兴全明星基金经理谢志宇在一季度减持了该公司股票,随后在二季度增持了793万股。与此同时,兴全基金旗下基金经理陈宇、钱欣也对巨化股份“出手”。此外,多家公募基金也加入到“抱团”公司的行列。

不过,在公募基金纷纷增持的同时,社保、国寿却在减持巨化股份。

反观巨化股份,公司取得“良好”业绩,受益于自身扩张和制冷剂行业的红火,也引来不少机构“驻足”。但制冷剂行业向好的底层逻辑,重重“绑定”在配额政策上;而目前配额政策存在负面传闻,因此这也导致各家大型基金对巨化股份的看法不一。

谢志宇现增持

巨化股份获得兴全谢志宇的增持。

巨化股份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以谢志宇为首的兴全和润混合二季度增持公司793万股,截至上半年末,兴全和润共计持有公司2710.8万股,占股份比例1%,为公司第四大股东。

回溯,巨化股份早在2023年一季度就获得谢志宇的青睐,当时兴全和润新进2249.5万股,成为持股数量最多的公募基金产品,当季度,巨化股份在二级市场的波动区间为15.38-19.47元。

此后,巨化股份一度大幅下跌至13元附近,并持续在13元至17元区间盘整,低位震荡期间,谢志宇不断布局;2023年二、三季度,兴全和润累计增持1156.4万股。

2023年四季度,兴全和润小幅减持巨化股份205.1万股;至此,兴全和润持有该公司3200.8万股股份。以2023年末收盘价16.49元计算,兴全和润持股市值达5.28亿元。

进入2024年后,巨化股份迎来“高光时刻”;一季度,公司股价飙升逾40%,期间高点达24.24元。

随着股价强势,兴全和润也获得巨额利润,此时谢志宇选择高位减持,抛售40%仓位;截至3月底,兴全和润减持巨化股份1283万股,持股数量降至1917.9万股。

值得一提的是,自二季度谢志宇重新购入以来,巨化股份的上涨势头已经趋缓,7月份以来,巨化股份甚至进一步走弱。

以巨化股份8月23日17.68元的收盘价计算,该股价较二季度末已下跌约25%,较二季度最低点下跌10%,较二季度最高点下跌超过30%。

巨化股份二季度股东变动:谢治宇加仓,社保和中国人寿减持插图

假设兴全和润仍维持目前持有的巨化集团2710.8万股股份,其最新持股价值为4.79亿元,较二季度末6.54亿元的持股价值减少1.75亿元。

因此,若谢志宇三季度初没有“抛售”所持股份,兴全和润或将遭受一定的损失。

公募往左,社保、国寿往右

值得一提的是,除谢志宇之外,其他兴全基金经理似乎也对巨化股份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季度,谢志宇同事陈宇管理的兴全合兴混合型基金、兴全精选混合型基金,以及钱欣管理的兴全有机增长型基金三只基金也加入了增持巨化股份的行列。

其中,巨化股份获兴全合兴混合型基金增持45.62万股至662.61万股、兴全精选混合型基金增持33.64万股至448.71万股;兴全有机增长新入围十大重仓股,共计持股160万股,占净值比重为2.67%。

进一步看,巨化股份似乎有成为二季度公募资金“宠儿”的迹象。

明星公募基金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如管理规模近300亿的易方达基金经理陈浩及其旗下7只基金产品均增持该公司;而管理规模187.9亿的前海开元“元老”曲阳管理的前海开元中国稀缺资产和前海开元全国比较优势则将该公司加入十大持股名单,上述两只产品期内分别增持815.93万股和718.08万股。

此外,贝莱德基金旗下产品贝莱德中国新愿景、贝莱德先进制造、贝莱德港股通愿景,信达澳洲亚洲基金旗下产品信达澳洲中小盘、信达澳洲行业精选一年、信达澳洲行业升级,工银基金旗下产品工银新能源汽车、工银国企改革等均“批量”将巨化股份加入前十大持股名单。

据统计,截至二季度末,持有巨化股份股票的基金共有90只,合计持股1.4亿股,总市值33.71亿元,占流通股数的5.17%。

不过,与公募基金的操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保基金、中国人寿二季度均减持了巨化股份。

查阅公司股东名录发现,社保基金601组合减持150万股,期末持股数量减至1648.6万股;而国寿普通险产品减持455万股,至1285万股,而且这已是其连续第二个季度减持。

巨化股份为何“热议”?

一边是公募基金的“助力”,一边是社保、国寿的“退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背后,或许折射出市场对巨化股份的分歧。

巨化股份二季度股东变动:谢治宇加仓,社保和中国人寿减持插图1

数据显示,巨化股份是国内氟化工龙头企业,同时也是制冷剂市场的头部企业,目前公司第二代制冷剂产能占比和内部产能占比分别为26.3%和31.55%,第三代制冷剂产能占比接近40%。

回顾过去半年,A股市场缺乏场景型股票;而零星出现的业绩弹性较高的股票中,有一只就是巨化股份。

2024年上半年,巨化股份实现营收120.8亿元,同比增长19.65%,实现利润总额、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10.54亿元、8.342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88.26%、70.31%。

分业务来看,上半年公司石化材料业务受益于销量大幅增长,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09%至19.9亿元;氟聚合物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基础化工产品等业务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有所下降。

重要的是,巨化集团制冷剂产品均价同比上涨22.05%,出口量同比增长11.91%,带动制冷剂业务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6.59%,是业绩亮眼的核心驱动力。

制冷剂业务的优异表现,离不开巨化自身扩张和行业繁荣的双重支撑。

据了解,巨化股份的制冷剂产销主要由控股子公司工厂公司、环球氟公司、全资子公司兰溪氟化、衢化氟化、控股子公司巨盛氟化等进行。2023年12月5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以13.94亿元收购飞源化工部分老股东持有的约5469.6万股股份,相当于51%的股权,进一步延伸其制冷剂资产覆盖范围。

上半年,巨化股份收购的飞源化工正式纳入合并范围,据巨化股份半年报显示,1-6月,飞源化工实现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增长589.8%,而公司在长期股权投资的背景下,期内损益1.73亿元。

行业层面,目前第二代制冷剂、第三代制冷剂因实施配额生产而受到供给约束。据了解,国内第二代制冷剂总量配额在2024年实际上已降至2009-2010年水平的49.9%,而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到2025年还将进一步降至67.5%;而第三代制冷剂配额也将在2024年正式冻结。

另一方面,制冷剂下游需求良好,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空调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5.5%,乘用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5.4%和6.3%。

因此在实际供需变化之下,制冷剂行业进入景气周期,带动相关次级制冷剂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据国信证券统计,截至6月30日,次级制冷剂产品中,R22价格达2.95万元/吨,较年初上涨55.26%,R32价格为3.55万元/吨,较年初上涨119.40%。

就在制冷剂行业“红火”之际,一些“利空传言”也随之而来。

近期制冷剂配额政策变化的报道屡屡出现,假设此传言属实,将给本轮制冷剂热潮带来新的扰动,即产能向龙头企业集中的趋势值得怀疑。

巨化股份对此情况未做正面解释,仅称“若涉及政策变化,以主管部门公布的政策为准。”作为巨化的“同行”,三美表示,“制冷剂价格受市场配额、上游原材料价格、下游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产品价格存在不确定性。”

看似巨化股份的业绩表现与当前制冷剂市场向好的态势均力敌,但行业向好的底层逻辑却十分“依赖”配额变化,放眼未来,配额政策的“谜底”仍待“揭晓”,市场对巨化股份的“热议”由此展开。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