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巴菲特与大学生会面详情,令西德斯气急败坏的背后原因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第一章 巴菲特的赌博

2007 年一个漫长而慵懒的夏日,泰德·赛德斯坐在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 15 楼一间豪华的角落办公室里一张光滑的长方形办公桌后面,背景音乐响彻着美国风情。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 (CNBC)。没事可做,赛德斯决定查看他的电子邮箱,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这封来自朋友的电子邮件包含沃伦·巴菲特与一群大学生会面的详细信息。西德斯长期以来一直是这位传奇“奥马哈先知”的粉丝,也是巴菲特大型投资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董事会成员。克肖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的忠实参与者。然而,那天早上电子邮件的内容让他怒不可遏。

一名学生向巴菲特询问他一年前的一个赌注:一只仅仅跟踪美国股市的基金就能打败任何自信的对冲基金经理。他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手敢在这个赌注上挑战他,于是他告诉学生:“所以我认为我是对的。”

西德斯长得像美国导演贾德·阿帕图,脸部刮得很干净,平时很冷静沉着。但巴菲特的轻蔑态度让这位36岁的华尔街人非常生气。毕竟,对冲基金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收入来源。

他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戴维·斯文森那里学到了挑选最佳股票的艺术。几年前,塞德斯创立了投资公司,专门为养老基金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并成立了对冲基金基金。到2007年,帮助客户管理了35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回报率高达95%,轻松击败了美国股市的整体回报。

对冲基金行业最早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近十年才开始爆发式增长,到2007年,全球对冲基金资产总额已接近2万亿美元。大型对冲基金的管理者们积累了巨额财富,就连其他高薪金融从业者也投以羡慕的目光。到2005年左右,几乎所有华尔街的年轻人都梦想着管理一家对冲基金。在投资银行苦干,或者处理企业贷款等繁琐事务,都只是想想而已。

对冲基金的增长让巴菲特很恼火,他一直认为对冲基金行业只是一群平庸的经理人,他们除了向客户收取高额费用以中饱私囊外,几乎什么都不做。巴菲特在 2006 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大会上首次加注,同时严厉批评了该行业。

“如果你的妻子要生孩子了,你最好打电话给产科医生,而不是自己接生。如果你的管道堵塞了,你最好打电话给水管工。大多数职业都有附加值,也就是“你雇佣了一群人——我估计总成本大约是每年 1,400 美元,”巴菲特告诉观众。“你雇佣了一群人——我估计总成本大约是每年 1,400 美元。” 10 亿美元,而他们所做的事情,总的来说,是一个人 10 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

塞德斯某种程度上同意巴菲特的观点,确实有些职业基金经理业绩不佳。但在塞德斯看来,这次赌注很愚蠢。那个夏日的早晨,CNBC 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在办公室里回荡,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开始,塞德斯认为事情往往先坏后好。在对冲基金行业,这些随心所欲的海盗们似乎更善于利用​​即将到来的风暴。毕竟对冲基金既能从上涨的市场中获益,也能从下跌的市场中获益,可以投资的类别比巴菲特在赌注中给出的标普 500 指数要多得多。对冲基金可能确实更高,但塞德斯自信能克服这个障碍,轻松打败标普 500 指数。当时,标普 500 指数被极度高估,人们还没有关注正在酝酿的金融危机。

尽管赛德斯错过了巴菲特在 2006 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首次提出赌注的时间,但一年后,没有对手给巴菲特做出回应。这是漫长的一天,赛德斯开始以传统方式给巴菲特写信,表示愿意接受他的赌注。“亲爱的沃伦”,信的开头是:

上周,我听说您在最近的年度股东大会上提出了挑战,我期待着与您一起下注。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即投资者从对冲基金获得的总回报远高于经理获得的回报。事实上,如果弗雷德·施韦德 (Fred Jr.) 今天在写故事,他可能会将自己的书命名为“客户的 G5 在哪里?”

不过,我敢打赌,你在大局上是对的,但在细节上是错的。事实上,我完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由优秀的对冲基金组成的投资组合将比市场指数表现得好得多。我让你更进一步,只挑选 5 只对冲基金,而不是 10 只。你一定会对此感到非常兴奋!

让塞德斯欣喜的是,巴菲特很快就做出了回应。他在塞德斯的信上草草地写了一条简短的信息,寄回了塞德斯在纽约的办公室。然后他们开始具体讨论如何安排这个赌注。最后,他们达成协议,赌注为 100 万美元。就这样,两种完全相反的投资理念的对抗开始了。一边是傲慢、昂贵的投资经理,对整个市场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一边是利润最高的投资机会;另一边是廉价的、盲目买入整个市场的“被动”基金。这也是一场力量不平等的战斗,一边是聪明而强大的人,另一边是弱势的一方。

尽管巴菲特是一位著名的投资者,但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始终十分谨慎。这一点在他 1975 年写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一封信中有所体现。格雷厄姆是《华盛顿邮报》前董事长,也是华盛顿特区的社交名媛。“如果你以他们是否取得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回报来评判他们,那么大多数基金经理都会失败。”巴菲特郁闷地写道。

这封信的主题是养老金,巴菲特用他独特的智慧向好友凯瑟琳·格雷厄姆讲解了退休计划的精算计算,通过退休计划,人们可以定期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但他最直言不讳的讨论点是,养老基金聘请来管理资金的专业基金经理是否真的能发挥作用。

巴菲特明确表示,任何期望养老基金表现优于市场的预期“注定会失败”。毕竟,它们实际上就是市场本身。巴菲特将这比作坐在扑克牌桌旁的一个人,这个人说:“好吧,伙计们,如果我们今晚都努力玩,我们都应该赢一点。”如果加上交易成本和支付给基金经理的薪水,我们获胜的几率就很小。毫无疑问,基金的平均回报率将低于整个市场。

当然,许多投资集团以及将资金委托给他们的养老金经理会认为,诀窍在于只投资那些表现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基金经理。通过仔细筛选,仍然有可能找到能够持续击败市场的选股明星。

在如今监管越来越宽松的时代,精英们会招待上市公司管理层,以便比广大普通投资者更早地获得真实、重要的市场动态信息,还享有能够获得华尔街机构对这些公司业务的研究报告的“特权”。再加上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散户投资者,比如牙医、律师等,听从一大批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都不太靠谱的股票经纪人的建议进行交易。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还觉得职业基金经理继续跑赢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吗?

然而,这种看法在当时很普遍。20 世纪 60 年代,第一批共同基金明星经理人涌现。他们是聪明的选股人,并因其投资能力而闻名。在此之前,正如金融杂志《机构投资者》所描述的那样,该行业一直由“神圣机构中的精英们悄悄管理着缓慢成熟的资本”所主导。但随后的牛市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个“疯狂时代”也被称为“疯狂时代”,改变了这一切。《机构投资者》写道:“基金行业对回报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基金经理们都是明星,并从中分一杯羹,就像保罗·纽曼和伊丽莎白·泰勒一样。”

这些明星基金经理试图通过投资充满活力、快速增长的公司来击败市场,例如施乐和伊士曼柯达,这些公司因股价表现良好而被称为“漂亮 50”。但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末,泡沫破裂,这些公司的光彩迅速黯淡,“漂亮 50”也跌到了谷底。

在写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信中,巴菲特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来解释为什么即使依赖一位有着出色投资记录的基金经理也常常是一个错误。他将其比作抛硬币比赛。如果让 1000 人预测一系列抛硬币的结果,那么按概率,31 个人应该能够连续猜对五次。受过良好教育、勤奋工作的基金经理自然会对比喻感兴趣。他们只是非常不开心的抛硬币者,但概率就是这么明显。

后来,巴菲特还在 1984 年著名的演讲中强调,甚至可以想象一场全国性的抛硬币大赛,有 2.25 亿美国人参加,每人押 1 美元赌结果。人们离开市场,把赌注留到第二天再累积。10 天后,大约有 22 万美国人将连续 10 次猜对,每人将获利 1,000 美元以上。“现在,这群人很可能开始膨胀,”这是人之常情,“巴菲特说。5 “他们可能会试图保持谦虚,但他们偶尔会在鸡尾酒会上向有魅力的人讲述他们的绝招,以及他们为这个领域带来了多么伟大的抛硬币观点。”

如果全国性的抛硬币比赛继续进行,再过10天,理论上会有215个人连续猜对20次,每个人原本的1美元将变成100多万美元,最终结果仍是2.25。但到了这个阶段,巴菲特预测,抛硬币的获胜者实际上会开始相信自己编造的谎言,他开玩笑说,“他们可能会写一本书,书名叫做《我如何在20天内,每天早上只花30秒,把1美元变成100万美元》。

巴菲特承认,能够发现真正有投资能力的基金经理,而且作为投资大师、“价值投资”理念创始人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学生,巴菲特经常强调,有很多成功的基金经理,都把格雷厄姆视为自己的“常识导师”。但他依然坚持认为,能够持续跑赢大盘的人,只有少数。

在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信的最后,巴菲特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么,继续使用一批来自大型主流机构的专业基金经理,并接受华盛顿邮报公司养老金计划的业绩可能优于市场的事实。要么,干脆建立一个广泛的、多元化的、反映整个市场表现的投资组合。”巴菲特委婉地说道:“最近设立的几只基金,就是为了复制市场的平均表现,这清楚地体现了一个原则,即不需要人为管理的基金会更便宜,扣除交易费用后,它们的表现会略高于一般的主动管理型基金。”

当时,还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这种看似懒惰的投资策略。只有旧金山、芝加哥和波士顿等地三线地区银行的一些怪人支持这种想法。但现在,人们把这种投资理念称为“被动投资”。

指数基金是一种简单跟踪一系列金融证券的投资工具。其中一些指数规模庞大且知名,例如美国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英国的富时 100 指数或日本的日经指数;其他指数则更为集中。当专业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型基金试图挑选表现较好的股票并避免表现较差的股票时,指数基金更有可能用于利基市场或国际市场,例如跟踪发展中国家债务的基准指数。您所要做的就是遵循预设规则并购买所有首先符合规则的股票。

以标普500指数为例,该指数被认为最能反映美国股市的整体表现,追踪标普500指数的基金将买入该指数中全部500只股票,并确定每只股票的购买量,例如,购买苹果的资金会多于购买阿拉斯加航空集团的资金。

这种方法可能看起来很奇怪,但巴菲特认识到,即使是精明的华尔街专业人士在选股方面也可能相当糟糕。而且,考虑到支付给基金经理及其员工的费用,他们必须远远胜过竞争对手。投资者只有达到基准才能收支平衡。用体育术语来说,选择高费用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相当于在每场比赛前都落后对手一球。更糟糕的是,似乎没有办法始终找到那些能够进两球来弥补差距的人。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一直表明,有些人可能幸运几年,但没有人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具体数据可能因国家和市场而异,但一般来说,在任何连续 10 年期间,只有 10% 到 20% 的主动型基金表现优于基准。换句话说,投资是一种罕见的异常现象,基本上你越懒,就越能挑选便宜的股票。被动型基金的回报会更好。

然而,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当这些统计数据还不为人所知,“指数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时,许多人都嘲笑这种荒谬的想法,认为人们不应该被股市发生的任何事情所感动,而应该躺着接受它。对于《华盛顿邮报》来说,用这样一种奇怪的策略投资其养老基金是一个难以接受的跨度。于是,《华盛顿邮报》将其养老基金委托给巴菲特亲自推荐的几位基金经理。

公平地说,巴菲特的谨慎确实帮助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养老基金顺利投资,并确保资金充足,而当时许多其他企业养老基金都陷入了困境。然而,巴菲特在一系列简单的投资决策中也具有先见之明,这帮助他在几十年后赢得了投资界的世纪豪赌。

万亿指数

: 指数基金如何形成一波段

[挪威] Robin

银行螺丝翻译

内容

50多年前,一群华尔街叛逆者在停滞不前的金融业悄然聚集。他们都有一个信念:世界上最好的投资者无法长期战胜市场,指数投资将主宰未来。他们发明了指数基金和ETF,对全球金融业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指数投资如今已成为一股价值万亿美元的力量,正在重塑市场和金融业。但就连一些推广指数基金和 ETF 的人也开始担心,这种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是否会扰乱市场稳定、破坏投资行业、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在这本书中,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罗宾·威格斯沃思揭开了指数投资的神秘历史,生动地描述了指数基金和 ETF 的诞生、发展以及演变成投资界主导力量的过程。影片将那些色彩斑斓的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从未讲述过的故事。金融业将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作者

[挪威] Robin

作为英国《金融时报》的全球金融记者,他专注于追踪重塑全球市场、投资和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他擅长撰写长篇专题报道、分析文章、综述和专栏。在 2008 年加入英国《金融时报》之前,他曾在彭博新闻社工作。

关于译者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定投十年财务自由》、《主动型基金投资指南》作者,《耐心资本》译者。

他是金牛奖得主、“中国指数基金50人”之一的投资顾问公司经理,管理着超过100亿元的投资顾问组合。

专注于基金投资,帮助数百万投资者开启基金投资之旅。自2014年起,在公众号“银行螺丝”上撰写了数百万字的基金投资文章,全网总阅读量超过10亿人次使用。我们每天发布原创指数估值表,已发布近2500期(截至2024年初)。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