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9日,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其在临港新片区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以下简称SPV),以租赁出口的方式向印尼林亚航空交付第三架国产商用飞机ARJ21飞机,完成全国首单国产商用飞机跨境人民币租赁出口业务。
根据临港新片区官方说法,国产飞机“前端融资+出口合同+后端经营性租赁”业务全程以人民币结算,形成跨境人民币与国产飞机出口“一起飞”海外的新模式。此举不仅是国产高端装备出口的又一新突破,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次有益尝试。
为助力国产大飞机“飞得更稳”,临港新片区创新保险共同体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保险共同体服务国产飞机“走出去”。
今年6月19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中国商飞公司、上海保险交易所、8家保险机构、航空保险经纪公司共同签署了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保险共同体合作备忘录。
临港新片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将通过保险服务与国产飞机“联手出海”,提升国产飞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临港新片区将通过更大力度的金融创新,提升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的国内承保能力、保险保障能力和应急风险处置能力,降低相关成本,为国产商用飞机海外安全运营提供保险保障。
通过实体企业“走出去”,为金融服务“走出去”创造场景,通过金融服务“走出去”,拓宽实体企业“走出去”的路径,临港新片区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出一条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新路子。
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为解决企业“走出去”的诸多痛点,临港新片区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服务。
今年6月,临港新片区推出全国首个“走出去”公共服务大厅,通过“线下+线上”结合,为企业提供跨境金融、涉外保险、法律仲裁、人才合作等一站式服务。
上海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运营负责人孙沧龙介绍,该平台以“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为龙头,涵盖金融服务、跨境服务、航运服务、法律服务等多个线上综合专业服务品类,“我们希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生态化、多元化、立体化的综合服务。”
作为入驻企业的机构之一,中信保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丹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专项窗口设立后,可以根据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需要,量身定制保险保障和融资支持方案,减少企业“出海路”上的后顾之忧。
多位法律界人士指出,帮助“硬技术”企业走出去,需要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法律“软环境”,让企业走出去能够“无缝切换”。
临港新片区还通过设立“上海临港国际法律区”,提升法律服务供给和质量,吸引外资科技企业“进来”,服务本地科技企业“走出去”。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部法治建设线负责人徐梦飞介绍,目前,临港新片区法律服务中心已与18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吸引仲裁、司法鉴定、律师事务所等75家法律服务机构入驻。全国首家外资仲裁机构——大韩商事仲裁院(KCAB)也于今年4月落地临港新片区。
据徐梦飞介绍,经过5年的发展,临港新片区基本实现了法律服务业集聚的设想。“今年,我们根据临港新片区实际发展情况和企业需求,提出打造‘上海临港国际法律区’2.0版,在已有制度集聚优势的基础上,提升法律服务供给和质量。”徐梦飞说。(完)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