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出海:海外投资规模庞大,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作者:王宏、高凯在信息技术、交通技术日趋成熟、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国内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向海外扩张。

截至2022年,日本海外投资总存量占日本资本存量的40%,其中海外直接投资约占日本资本存量的8%,约占日本海外投资总存量的20%。日本海外投资存量占日本GDP的近50%,日本净海外资产约3万亿美元,连续33年位居世界第一。

从宏观上看,企业的海外扩张形成了巨大的海外资本存量,创造了相当于国内GDP一半的销售收入,也就是说,日本在本土之外再造了“半个日本”,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有益的借鉴意义。

日本企业海外扩张趋势

一是日本将生产布局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持续扩大海外投资。

第一,日本依靠“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模式提升全球市场份额。日本制造业海外生产比例从1992年的6%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25.8%,而且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像“运输设备”这样的典型行业,海外生产比例接近50%。2023年,日本汽车品牌将以2359万辆的销量领跑全球,而中国市场销量仅为477万辆。其他品牌要么在海外建厂,要么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其次,中小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根据海外事业活动基本调查的数据,2000年,规模在10亿日元以下的企业占走出去企业总数的43.4%,202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76.5%。其中,资本规模在5000万至1亿日元的日本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比例迅速增加,成为海外投资的主要参与者。截至2021年,资本规模在5000万至1亿日元的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比例达到37%,目前是日本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

三是日本对欧美投资持续上升,对亚洲投资趋于平稳。日本对欧美投资主要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拓展海外市场,对亚洲投资则主要是为了利用成本优势。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日本企业对亚洲的直接投资逐渐从中国转向东盟四国。2016年至2022年,日本对欧洲投资占比为31.8%,对美国投资占比为2.3%,对中国投资占比为29.1%,对亚洲投资占比为23.7%,较过去有所下降。

第二,日本海外投资主力军由制造业逐步向服务业转移,2008年日本非制造业海外投资占比超过制造业,并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预计到2022年日本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将达到1.3%,非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将分别达到31.9%和68.1%。

其中,制造业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食品、化工及制药、黑色和有色金属、通用机械及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到2022年,日本海外收入占比前五位的子行业为半导体、汽车、科技硬件及存储、航空航天及电子设备,截至2023年上半年,化工/制药、电气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占制造业对外投资比重分别为2.3%、1.6%、20%、18%、9%。

同时,金融、保险业是日本非制造业海外投资的领头羊,食品饮料、制药、生物等消费品行业海外扩张步伐加快,金融、保险业在日本海外投资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占比均在1.3%以上。

从海外扩张趋势来看,2008年至2022年,海外收入占比提升最快的五个行业分别是家居用品、食品饮料、航空货运及物流、制药和半导体,主要集中在消费和科技领域。批发零售业的海外扩张也在加速,2012年至2019年,批发零售业海外投资占服务业海外投资的比重从25%提升至45%。

此外,需求和技术驱动日本产业走向海外。日本中央调查局的《基于对外直接投资问卷的日本制造业海外扩张现状与前景》中提到,日本企业视中国和东盟国家为最有希望的投资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市场未来的增长潜力”。日本企业对欧美投资持续回暖,日资并购数量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全球化水平提高和技术竞争力增强。

三是多项支持政策助力企业加速海外扩张。

日本企业出海:海外投资规模庞大,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插图

第一是对外投资逐步自由化。在日本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日本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政策也由严转松。1978年,日本基本实现了资本100%自由化,彻底扫清了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障碍。

其次,政府提供税收和金融政策支持,包括对海外企业的免税。日本政府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并获得免税的日本企业,视为已经纳税,允许它们从国内企业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扣除,避免双重征税。建立亏损准备金制度,使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海外经营的风险。设立“日本输出入银行”(现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专门为海外企业提供贷款。中小企业倾向获得政策性金融支持,对其海外直接投资所需的资金,提供低息融资。

三是信息便利与经济合作。设立专门机构,促进信息交流和透明度。例如,海外选址研究所帮助国内石化、钢铁、铝、轻机械、纸浆等轻重工业企业进行海外选址,协助国内相关产业转移。与投资接受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通过政府援助,帮助日本企业与投资接受国建立良好关系,改善投资接受国经济发展基础,主要涉及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基础设施和产业人才培训等。

其他人的智慧

日本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有哪些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一是要大力培育优质新生产力,加快布局“产销一体化”模式,推动中国企业高质量拓展海外市场。

围绕培育发展新高质量生产力,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突破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核心技术。要完善新国家体系,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协调不同领域、学科、部门、机构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加大对芯片制造、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围绕新高质量生产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畅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创新技术成果有效转化和广泛应用。

坚持“生态化海外扩张”战略,加快推进“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全球布局。企业应加快布局海外市场,提高产品本地化水平,尊重当地市场,引导企业打造本地化决策团队,建立本地化营销和服务体系。

企业需要扎实进行实地调研,真正理解当地市场需求,以符合当地文化的方式打造品牌;企业还需要建立能够独立决策的本地化团队,最好成立独立公司,并给予核心人员足够的股权和期权激励;创造本地化价值,增强海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出海企业应加快构建自身价值生态,包括上下游合作伙伴和外部生态环境,综合考虑,在为当地创造价值、建立可信、互利的产品体系基础上,保持长期合作。

此外,要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出口海外。推动汽车碳足迹核算标准、方法和数据的国际互认,特别是加强与欧盟的低碳发展合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打通碳通道。借鉴欧盟先进的碳足迹核算经验,指导国内汽车碳足迹核算工作。加快识别有潜力、有积极性的海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特别是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给予财政金融支持,鼓励优质供应链走出去。探索建立全国性绿电交易机制,推动链上龙头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重点推进“积分法”与碳减排体系对接机制。支持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建立完善专业化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制度。引导措施与服务机制:支持电池、材料、海外营销、售后维修等企业随整车“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要加快构建跨境电商生态,为企业“走出去”开辟新渠道。

首先,要打通跨境电商全链条。要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实现跨境电商出口清单审核等各项业务线上化、一站式办理。要打造跨境物流综合服务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全链条资源整合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一站式、门到门”跨境物流综合服务商。鼓励海外仓建设,发展我国自建、租赁、运营的海外仓和海外仓运营公司。

其次,要补齐金融支持短板。便利跨境资金结算,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支付机构基于电子交易信息向跨境电商市场主体提供跨境资金结算服务。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支持银行、招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拓展多元化跨境电商贸易融资方式,创新融资抵押方式和贸易融资产品。

日本企业出海:海外投资规模庞大,为中国企业提供借鉴插图1

跨境电商企业还需创新发展模式,采取多平台与独立站点相结合的渠道发展策略,摆脱对第三方平台的过度依赖,推动新型跨境直播模式、DTC模式(即让品牌产品直接接触消费者的商业模式)等,加强对区块链、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VR(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渗透和应用。

三要加快制度型开放,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是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先行先试作用,强化制度创新功能,打造开放水平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增强战略定力,扩大制度开放范围,加快制定重点贸易投资领域开放标准,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探索制度创新方向和重点,推动关键技术突破,积极有序拓展电信、医疗、教育、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开放空间,更好满足市场对高质量服务消费的需求。

二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制度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经贸领域相关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规则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要密切跟踪和牢牢把握国际投资、国际贸易现行规则高标准演进趋势,实现我国由“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引领者”转变。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总结、创新和推广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打造国家和地区间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的示范性制度安排。

三是与高水平数字贸易规则对接,探索建立跨境数据流通交易机制。开展国家数据安全跨境流通试点,探索建立非重要数据白名单制度,制定发布《重要数据认证指南》《豁免申报指南》和数据流出负面清单;建立跨境数据流动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快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合作,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发展数字贸易和国际数据产业,探索建设离岸数据中心和离岸数据交易平台;建立国家数据跨境安全快速审查通道。

四是探索抵免法转免税法改革,减轻企业“走出去”税收负担。在减税降费、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可适时推广海南自贸区的做法,将抵免法转免税法,逐步放宽股权比例、免税额度等限制,让海外企业充分利用海外目的地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海外企业税收负担。

四是完善海外服务,让民营企业“走出去”更有底气。

一是搭建“走出去”服务平台。打造民营企业海外园区,支持民营企业建立国际研发中心,引导民营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构建涉外法律服务体系,打造一批涉外法律资源高度集约、高效便捷的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加强涉外执法司法工作效能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协同,成立联席会议机制,必要时解决突出问题。

二是加大金融服务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企业“走出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设立海外投资基金、优化海外投资贷款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境外投融资成本;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为跨国公司开展外本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方便民营企业统筹境内外资金转移使用。

三是加大国家行业协会引导和服务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职能。推动国内产业或企业走出去,如行业协会可主动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对接国外商会,引领企业走出去。国家有关部门和海外机构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加大对当地营商环境、产业政策等权威信息的梳理和推介,加强对相关海外企业的合规指导。

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国际关系,积极扩大外贸“朋友圈”。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全球产业链。通过“一带一路”、亚太经合组织(APEC)、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等机制和区域合作组织,积极拓展外贸朋友圈,维护和走出去目标;注重与欧盟保持良好经贸关系,倡导全球经贸一体化一体化;稳定和升级东盟国家供应链和产业链贸易网络;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拓展中亚、中东、拉美等地区贸易,拓展非洲等地区贸易。

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如加强与贸易对手在促进绿色发展、支持人文交流、推动技术创新等重点领域的合作。通过经济合作帮助国内企业缓解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王宏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国家二级教授;高凯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