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公众号 2022.05.13 11:28
又一家万亿级基金公司宣布重要人事变动!
5月13日,建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人事变动公告,因股东安排,原建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晨于2022年5月11日辞去董事长职务,建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张俊红接任代理董事长职务。
记者了解到,根据今年3月份系统内关键管理岗位的重大调整情况,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或将挂牌出任新一届建银基金董事长。
截至5月13日,今年共有54家基金公司108名高管发生变动。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高管变动将给基金行业带来新鲜血液,给基金公司经营管理注入生力军,随着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也将为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孙志晨辞去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 曾任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17年
5月13日,建信基金发布公告显示,因股东安排,孙志晨辞去建信基金董事长职务,辞职日期为2022年5月11日。知情人士透露,孙志晨辞去董事长职务的原因是已到达退休年龄。
从过往经历来看,孙志晨于1985年7月入职,曾任建设银行总行募资部证券处副处长、建设银行总行募资部兼零售业务部证券处处长、建设银行总行个人银行业务部副总经理等职务。2005年9月至2018年4月,任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为建信基金首任总经理,任职时间逾12年。2018年4月,孙志晨接替徐惠斌出任建信基金董事长,张俊红接任公司总裁,至今已任职4年。因此,孙志晨在建信基金任职已近17年。
值得一提的是,孙志臣也是行业内为数不多担任总经理、董事长时间超过15年的高管之一。
2005年,A股熊市结束之际,首批银行系基金公司成立,2005年9月成立的建信基金是国内公募行业成立的第49家基金公司,也是首批成立的银行系基金公司之一。
当年年初,成立银行系基金公司的提案提出后,时任个人金融部总经理的孙志晨主动请缨,于当年6月带领从建行内部招募的12名员工,发起成立建信基金。公司成立后,他出任总裁,带领公司走过了十七年的风风雨雨。建信基金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管理资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不断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资产管理公司迈进。
根据建信今年3月底发布的年报,截至2021年末,建信基金管理总资产规模达1.36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6766.0亿元;专户业务规模4336.22亿元;旗下子公司建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2506.07亿元。2021年末,建信基金总资产96.29亿元,净资产78.63亿元;2021年实现净利润11.55亿元。
建银基金稳健的发展势头,与公司领导层的长远经营战略和全局眼光密不可分,这从其管理规模的增长就可见一斑。
例如,建银基金成立五年,管理规模进入前二十名,大部分业务进入前十名,成为一家大中型公司;成立十年左右,已成为行业前十名基金公司,公募、非公募、子公司三大业务并行不悖。
据Wind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建行基金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突破7100亿元,基金产品数量达150只,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从公募基金业务来看,虽然建信基金过去在整体规模上排名靠前,但从结构上看,权益类基金规模始终占比较小,这也是建信基金近几年加紧弥补的方向之一。目前,这一短板已得到较大改观,尤其是2021年,是建信基金权益类投资大放异彩的一年,期间不仅主动权益类资管规模翻番,投资能力也大幅提升,多款产品表现亮眼。
更值得关注的是,建信基金近年来的重要投入之一,是金融科技领域,加强数字化建设,包括底层数据库建设、大数据应用、客户关系管理、量化投资体系建立等,其中,投研平台中“HI+AI”的融合,是具体成果的一大体现。
显然,作为建银基金创始总经理、掌舵十余年的核心员工,孙志晨为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开资料显示,建信基金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地在北京,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由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美国信安金融集团、中国华电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持股比例分别为65%、25%、10%。
事实上,头部基金公司能长期领跑,也得益于一把手的持续稳健运营。例如,嘉实基金赵学军担任总经理、董事长的时间超过20年,广发基金原总经理林传辉离任前担任总经理的时间超过17年,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任职时间超过15年,易方达基金总经理刘晓燕任职时间超过10年。此外,南方基金杨晓松担任总经理的时间超过8年,富国基金陈戈担任总经理的时间超过7年,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李文、总经理张辉任职时间也超过6年。
刘军或将出任建信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
孙志晨已离职,而谁将接任万亿规模建银基金董事长一职,已然有迹可循。
早在今年3月份,由于建设银行系统内关键管理岗位出现重大调整,就有消息称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或将出任建银基金新任董事长。
3月24日,中国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因工作变动原因,王江先生已向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提交辞呈,辞去该行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行长、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职务。
据了解,当时,建行系统内多个总行部门、多个分行、多个子公司管理层集体进行人事调整,其中就包括传闻建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刘军的去向。这一消息目前已基本得到证实。
公开资料显示,刘军曾长期在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工作,历任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行长、广东省分行行长助理、广东省分行副行长、深圳市分行行长、广东省分行行长等。
2014年底,刘军出任信致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执掌广东分行之初,刘军不仅实施了重大的内部体制改革,而且推行了雷厉风行的新政,把网点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多家网点转型兼并升级,把大零售战略作为广东分行未来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7年下半年,建行广东省分行率先进入住房租赁市场。当年12月20日,刘军在“有地可居 美好生活”中国住房租赁高峰论坛上表示,为租购并举,实现有地可住,建行在推出租房贷后,还将推出存贷业务,提高租赁住房的流动性。未来,不仅“想租房找建行”,而且“想存房找建行”。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高管发生变更108人,涉及基金经理54人。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今年以来公募基金高管共计108人发生变更,涉及54家基金公司。其中,10家公募基金公司董事长发生21人变更,15家基金经理总经理发生28人变更,副总经理和督察长发生变更的人数分别为34人和21人。
除建银基金董事长卸任外,宝盈基金、银河基金、金鹰基金等董事长也在今年相继卸任;同期,闫震出任宝盈基金董事长,俞东升出任银河基金董事长,姚文强出任金鹰基金董事长,这些基金公司的重要掌舵人,都逐渐完成了新老交替。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至2021年,公募基金高管变更数量分别为340人、388人、364人,连续三年超过300人,远超历史水平。其中,同期董事长变更数量每年也在80人左右,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谈及近年来公募基金密集“换帅”的现象,上海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近年来,伴随着公募基金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公募基金高管变动频繁:一是基金行业“龙头效应”显现,竞争较为激烈,加上部分公募基金股东发生变化或者公司战略调整,可能会出现高管变动;二是随着公募基金进入25万亿市场,市场上基金经理数量增加,也带来人才的自然流动;三是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不少公募基金实行了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激励措施,也会吸引优秀人才的流动;四是资管新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各资管机构同台竞争,对优秀公募基金人才的需求增加,也促进了高端人才的变动。
华南某公募基金高管向记者表示,除了上述原因外,如果基金公司高管有“私有化”等更好的发展机会、股东有更好的激励措施、达到退休年龄等个人因素也可能是高管变动的一大原因。
一位第三方基金评估师也表示,基金行业人才的充分流动能给行业发展带来活力。作为以人力资本为主导的行业,基金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优秀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基金公司高管的公司治理、投研和渠道建设水平、工作业绩等都暴露在行业和公众的面前。只有在充分竞争后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才能给持有人、股东、员工带来更好的回报,实现基金公司更好的发展,为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过,该人士也坦言,“人才更替越快越好,基金行业需要沉淀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在公司层面需要构建相应的企业文化、配套的投研体系,这些都需要时间沉淀。其实应该给高管更多的管理时间,让他们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展示工作成果。太短期的考核和高管更替未必利于公募的可持续发展。”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