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富科技宣布周鸿祎辞任董事长,公司历经多次更名专注金融科技服务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启富科技前身为360集团旗下子公司360金融。2018年6月,360金融正式独立运营,同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8月,360金融更名为360数科,随后于2022年11月在港交所二次上市。2023年2月,360数科再次更名,转型为启富科技。

图片来源:启富科技官网

对于两次更名,启富科技CEO吴海生表示,这更准确地体现了公司在股权关系、业务战略等方面作为独立主体的存在。虽然公司名称来源于360集团,但双方在业务定位上完全不同、独立。360集团主攻数字安全,而启富科技则深耕金融科技服务市场。更名后,公司独立发展金融科技战略的决心可以更加凸显。

不仅如此,就连奇富科技旗下的产品360 IOU也于2024年7月升级为奇富 IOU,至此,奇富科技实现了从战略、运营到品牌的完全独立。

从两次更名到旗下产品名称的变更,再到周鸿祎卸任董事长、董事,不难发现,奇富科技一直在弱化金融概念,强化科技属性,不断淡化与360集团的关系。尽管奇富科技已完成与360集团的剥离,并不断加码金融模式,但奇富科技本质上仍难以摆脱信贷平台的背景。

01.默默发财

启富科技盈利能力强。财报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启富科技总营收41.601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39.143亿元增长6.3%;净利润13.765亿元,同比增长25.9%。2024年上半年,启富科技总营收83.13亿元,同比增长10.64%;净利润25.36亿元,同比增长25.38%。

截至目前,启富科技已对接160家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服务了2.476亿有潜在信贷需求的消费者,较去年同期增长12.2%。同时,获批授信额度的用户数达536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3.0%;成功提现的借款人(含重复借款人)数达320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12.3%。

对于未来业绩预期,吴海生表示,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5.0亿元至16.0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为15.5亿元至16.5亿元,同比增长率预计在31%至40%之间。

奇富科技宣布周鸿祎辞任董事长,公司历经多次更名专注金融科技服务插图

还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至2023年,启富科技总营收分别为166.4亿元、165.5亿元、162.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7.82亿元、40.24亿元、42.85亿元。三年半时间,其净利润合计超过166亿元,毛利率保持在80%以上。

启富科技之所以能悄然发家,主要得益于其贷款撮合的业务模式。

所谓“匹配贷”,是指通过启富借条等产品的匹配,金融机构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具体来说,匹配的金融机构向贷款人发放贷款后,需要启富科技旗下的融资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或聘请第三方担保公司提供担保。如果借款人未能按时向金融机构偿还贷款,担保公司必须按照合同约定代为偿还,并由此取得对借款人的追偿权。

然而,齐富科技在默默赚钱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从营收结构来看,启富科技主要有两大业务板块:信贷驱动服务和平台服务。前者中,启富科技主要充当中介角色,帮助商业银行、信托、资产支持证券或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获取借款人,同时提供信用评估、资金匹配和贷后服务,这需要启富科技承担信用风险。后者主要在贷款周期的不同阶段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满足金融机构的不同需求,不承担任何信用风险。

为了控制风险,启富科技开启改革,由重资本模式向轻资本模式转型。简单来说,就是不断扩大平台服务收入。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启富科技平台服务收入占比从13.1%提升至38.75%。不过2022年,收入占比回落至30.08%,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27.94%。

2024年第二季度,启富科技平台服务收入为12.48亿元,占总收入的30%,这一比例甚至低于2022年的水平。这意味着,启富科技在转型多年后,其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建立在高风险、资金密集的模式上,其转型很难算成功。

与此同时,启富科技还面临匹配贷款逾期率上升的风险。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启富科技90天+逾期率分别为1.54%、2.03%和2.35%,而2024年第二季度,90天+逾期率已经达到3.40%。相比之下,2019年和2020年,这一数字分别为1.3%和1.5%。对于启富科技而言,90天+逾期率的上升意味着无论是在匹配贷款环节,还是在回收环节,压力和难度都在增加,未来的发展将充满不确定性。

02.押注大金融模式

启富科技坚持弱化金融概念、强化科技属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管趋严,互联网信贷业务屡遭监管部门“点名”。

2024年3月,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商业银行网络借贷业务检查开展中主要问题的通知》,指出商业银行网络借贷业务在业务管控、合作机构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风险控制落实不到位,统一准入机制尚未建立,即部分银行没有将提供催收、技术、担保等服务的合作机构纳入统一准入管理等,直指信贷平台存在的各类问题。

但要强化科技属性,也必须拿出真本事。

2023年5月,启服科技率先推出自主研发的金融大模型“启服GPT”,成为国内金融行业首个通用大模型;2023年9月,启服科技推出金融大模型应用宇智AI专家。

启服科技在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中表示,在客服领域,启服科技推出的AI-系统实现了客户沟通效率和准确率的双重提升。自AI-启用以来,人工效率提升高达4.1%,坐席端用户转化率攀升5.6%,管理效率实现50%的大幅提升,同时业务处理准确率也较使用前提升1.2%;在软件开发领域,宇智AI专家在风控、交易、获客运营等多个金融专家模型体系中延续优异表现,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提供全面的智能化能力。在实际应用业务系统中,宇智AI专家进化出智能需求分析、结合需求编写代码的能力,其中AI辅助业务需求开发占比高达42.42%。

但不容忽视的是,大财务模型的落地和应用还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是数据质量与规模的挑战。由于金融行业数据难以共享,金融大模型的数据规模相对有限,难以产生“智能涌现”的效果。同时,数据质量也直接影响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缺乏足够样本的情况下,金融大模型可能产生虚构的内容,从而引发伦理、道德和法律风险。在金融领域,决策往往需要高度准确和可靠的信息支持,后果可能尤为严重。

其次,数据隐私与合规面临挑战。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和隐私合规要求严格,在训练金融大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敏感数据,如何保证这些数据在采集、存储、处理、流转等环节不被泄露是一大挑战。此外,随着法律法规加强对私域数据使用的限制,如“数据可用但不可见”的要求,金融大模型在数据共享利用方面也面临阻碍。

可见,启富科技虽然强调科技的不断加码,但在大金融模式的应用上,依然存在不少的难点。同时,科技的支撑,并未改变启富科技信贷平台的底层色彩。恐怕启富科技仍需继续思考,其业务如何与大金融模式实现更加完美的契合,如何利用科技尽快实现转型。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