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长宁区政府举办2024年全国生态日上海主会场活动。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国中在会上介绍,上海于今年1月1日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上海市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面推动能源、工业、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7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了全面绿色转型33条具体措施。今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透露,明年将编制生态环境法草案提请审议。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各类废弃物资源量巨大,亟待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已牵头启动相关地方性法规立法工作,并于今年元旦正式开始施行《条例》,为出台上位法《生态环境法》积累实践经验。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立法二处李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绿色转型方面,上海近几年陆续出台了包括节能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碳排放管理办法等专门法规。今年初开始施行的《条例》定位为方向性指导、基础性制度,与现行相关专门法规一起,构成城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制度保障体系,力求明确政府、机关、企业、公众等各方在生产生活方式中的权利与责任,形成全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
多元共治方面,入选COP15全球生物多样性100+典型案例的乐逸人居园堪称明星项目。乐逸人居园位于新泾镇绿八小区“拆迁房+公租房”小区内。2021年,长宁区在这里建设了面积732平方米的社区人居园,利用乡土植物恢复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这里不仅成为127种植物、36种鸟类、30种昆虫、4种哺乳动物的家园,还吸引了貉、红隼、凤头鹰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目前,长宁区已建成25个人居园,覆盖社区、商业、学校等。
图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出现在乐义栖居园。 朱昱之 摄
在科技创新方面,《条例》明确规定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突破研究和推广,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培育绿色技术相关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明确提出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估、标准与测算等管理体系,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碳排放管理的指导和服务。
在行业内率先采用LCA计量算法监测供应链碳排放的远景智能零碳业务发展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降低能耗的第一步是集中,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能源和资源使用的数字化,降低能源强度,提高效率。
绿色转型涉及诸多领域,需要以重点领域带动全局。《条例》明确把能源领域转型作为绿色转型的重中之重,包括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的新能源体系,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支持火电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碳减排转型,实施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推动太阳能、风电、氢能等绿色能源和新型储能方式发展,有序推进多元化推广应用等。
截至目前,上海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48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7万千瓦;累计推广绿色建筑4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400万平方米;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41万余辆,建设各类充电桩近84万个。
长宁区副区长陆浩表示,光伏建设方面,长宁区“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光伏并网1.04万千瓦,首创在既有地铁屋顶绿化上安装2.1兆瓦光伏,形成“绿色地铁+绿色屋顶+绿色发电”模式。充电桩方面,已建成46个市级充电桩示范小区,北新泾充电桩示范街亮相,成为全市首个全区域覆盖充电桩的街道。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从绿色消费、餐饮节约、绿色出行、二手商品交易、垃圾分类、限塑减包等方面明确了绿色转型的要求。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海快递事业部市场部副总经理李继胜对财新记者表示,在快递包装回收利用方面,上海邮政在派出所直发身份证业务中试点使用“小黄箱”(回收箱),2022年以来累计回收31875次。
图为上海邮政派出所身份证直发项目使用的“小黄箱”(周转箱)。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二手货回收交易方面,拥有“爱回收”品牌的上海越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何嘉晨介绍,在构建数字化塑料回收体系的过程中,企业除了利用AI技术规范配送行为、依托大数据的智能运输系统自动调度最合适的车辆进行运输外,还可以通过数据开放平台向政府提供全面、实时、有效的数据报送服务,从而提升该类回收产业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除了上述典型应用场景,陈国忠表示,我市正在研究制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规划部署七大类15个重大绿色低碳应用场景,加快发展海上风电整机制造、绿色燃料、新能源储能、超导、智能电网等产业,同时着力培育一批绿色低碳新兴产业。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