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数据凸显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708亿元,低于市场预期,纳入社会融资口径的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元。
此次社会融资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出现负增长,为2005年7月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比减少1131亿元。如果单独看社会融资数据,其传递出的信号更值得关注。7月新增信贷总量和结构均偏弱,非金融企业和居民融资持续萎缩,尤其是非金融企业融资,票据抢注现象明显。
具体来看:7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减少2100亿元,同比多减9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156亿元,同比多减82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0亿元,同比多增772亿元;非金融企业贷款增加1300亿元,同比少增107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同比多减171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00亿元,同比少增1412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586亿元,同比多增1989亿元。
这些数据警示,虽然7月数据不佳存在一定季节性因素,但居民和企业短期贷款新增规模为负,表明需求不足导致信贷下降的因素可能超过季节性因素。居民的收入和就业预期较弱,可能影响了当时居民的消费需求。包括企业和居民在内的民间部门表现出强烈的修复资产负债表意愿,尤其是企业票据融资替代短期贷款,表明企业部门缩表意愿强烈。
央行2024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二季度城镇储户未来收入信心和就业预期分别较一季度下降1.4和1.8个百分点,为2010年以来第二低(最低值出现在2022年四季度)。同时,倾向于“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仍处于61.5%的高位。
当前私人部门减表本质上是市场自发性风险控制的本能体现:面对自身风险暴露和风险溢出、投资边际收益减弱、自身收支平衡紧张等情况,私人部门必然会减少信贷支出,积极寻求缩小风险暴露的途径。
对于每一个积极成熟的个体来说,在自身可控的范围内避免鲁莽行事、降低风险,是一种积极的经济社会行为。尽管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缩表会加剧有效需求不足和需求萎缩,但它发出的信号是,人们正在积极调整可能被错误配置的资源。
在投资边际收益率减弱、居民收支紧平衡的背景下,如果民间部门不主动缩表,反而不惜一切代价扩表,则值得高度警惕,因为这意味着风险可能整体失控。
为此,当务之急是积极为民间部门缩表创造低成本、便利的环境。一方面,各级政府需要明确一条不能触碰的底线,那就是充分尊重民间部门的完整产权,尊重民间部门在投资、消费方面的自主权,明白企业家最懂得如何经营企业,居民最懂得如何生存和发展,调整好自己的收支心理账户结构。
因此,只有营造廉洁的决策环境,让企业家自主经营、居民自由配置收支心理账户结构,矫正市场程序正义,为私营部门提供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减少和抑制市场噪音,降低私营部门的决策成本,才能让私营部门由内而外逐步恢复信心、信任和信用。
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民营经济市场空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投资边际收益率,增强人们对未来的确定性信心。
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加快配电网建设投资,这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生动例证。立足改革开放拓展市场经济版图,每一步改革开放释放出的市场能量和空间,都将比任何外部刺激更大、更有效,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提振信心。
显然,我国经济并不缺少增长点,但缺少的是可以充分发挥英雄作用的增长空间,这正是以拓展权利空间和行动自由为基础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
民间部门资产负债表缩表是一个积极的愈合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试错容忍。面对缩表,不是自满,不是气馁,而是刮骨疗伤,迎难而上。不忘初心,方能成器。只有改革开放释放的希望,尊重和敬畏各尽其职、各尽所能,才能迎来经济复苏的曙光。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