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两大再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和瑞士再保险近日公布了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保险损失数据,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保险损失高达约600亿美元,比过去10年平均水平高出62%。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全球自然巨灾损失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总额为1200亿美元,较上年的损失(1400亿美元)有所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保险损失为600亿美元,略有增加,但比过去10年和30年的平均水平(经通胀调整后分别为37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分别高出62.2%和150%。
据瑞士再保险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自然巨灾保险损失估计达600亿美元,其中强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美国)占全球保险损失的70%。
雷暴或强对流风暴的特点是强风(包括龙卷风)、冰雹和暴雨。根据瑞士再保险研究院的数据,2024 年上半年,这些灾害在全球造成了总计 420 亿美元的保险损失。在美国,有 12 场风暴造成了超过 10 亿美元的损失,这表明这些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自 2008 年以来,美国强雷暴造成的保险损失平均每年增加约 8%。
瑞士再保险巨灾风险主管巴尔茨·格罗利蒙德表示:“近年来,强雷暴是保险损失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这是由于城市地区人口持续增长、房地产价值上涨以及受保财产遭受冰雹损害的可能性增加。因此,未来强雷暴造成的数十亿美元损失将变得更加常见。”
瑞士再保险研究院指出,洪水,尤其是阿联酋、德国和巴西的洪水,也造成了高于平均水平的保险损失,占全球保险损失的 14%。4 月,严重的雷暴引发暴雨,导致阿拉伯半岛发生山洪,给阿联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行业预测显示,保险损失可能高达 20 亿美元,成为阿联酋有记录以来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虽然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强降雨,但快速的城市发展、土地用途的变化、排水系统的缺乏和土壤干燥将加剧损失的严重性。
从区域来看,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亚太和非洲地区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总额为400亿美元,但由于长期存在较大的保险缺口,其中仅有90亿美元获得了保险,总体损失和保险损失均高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分别为290亿美元和41亿美元)。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大中华区财产险业务承保总监刘春林表示,近年来,政府巨灾保险在我国多地推行,更好地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支出、人身伤害和房屋修缮支出,凸显了巨灾保险在灾后经济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已在15个省、74个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综合巨灾保险试点,不同地区除了地震外,还会根据地域特点纳入台风、洪水、泥石流等常见灾害,还推出了指数保险等创新保险产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巨灾保险深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这有利于保险业在自然灾害事件中继续发挥‘经济压舱石’作用,增强社会韧性。”刘春林说。
但在刘春林看来,目前在中国,除了上述政策性巨灾保险外,个人和中小企业对于低频灾害和自然灾害保险的风险认知还比较薄弱。这需要政府和行业共同努力,推动风险意识教育,深化市场对自然灾害暴露、气候变化影响和潜在风险的认识。同时,保险行业还面临着费率不足、逆向选择难以避免、潜在损失巨大、数据孤岛出现、地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不完善等挑战。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意味着行业在提供充足的自然灾害保险保障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需要再保险公司发挥积极作用,赋能巨灾风险价值链,与行业和地方业务伙伴紧密合作,打破数据壁垒,共同提升自然灾害建模和风险管理能力。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