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铁建设飞速发展,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一个大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高铁。

近日,途经九寨沟的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开始试运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渝昆高铁重庆至四川宜宾段进入设备调试阶段,距离年底正式通车仅剩一步之遥。

四川作为中国中西部最大的经济省份,去年底以来已开通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城子驿高铁、巴南高铁等多条高铁。

图片

目前,四川高铁营业总里程超过2000公里,居全国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在建铁路约2000公里,未来高铁里程可能突破3000公里,目标跻身全国五大高铁省份。

美国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份为何如此强大?

01

这个经济发达的省份正在努力建设高速铁路。

前几年,“四川高铁建设为何落后”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缺少出川大通道成为发展的难题。

当时,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大省已率先实现“高铁通城乡”,就连西部的广西,高铁里程也一度与广东相当。

但不到五年,四川就扭转了下滑趋势,获批多条高铁线路,仅去年一年就新增铁路528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迅速突破2000公里。

如今,四川在建铁路里程超过广东、山东、河南等交通大省,居全国第一。

根据铁路规划建设,四川省在建铁路里程约2000公里,山东省、广东省在建铁路里程分别为1570公里、1420公里。

图片

这些在建铁路,大部分设计速度在200公里每小时以上,属于广义的高速铁路,有的则是设计速度在350公里每小时以上的标准高速铁路。

从在建项目看,未来3-5年,四川高铁将迎来大规模建成阶段,成渝高铁中线、西渝高铁、渝昆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重要干线均在其中。

这意味着到2027年左右,四川有望新增高铁500公里以上,整体高铁里程有望超越广西,位居西部第一。

图片

虽然高铁里程数一直在大幅增长,但四川要完成“高铁通城乡”的闭环却并不容易。

理由是,入蜀之路难于登天,入川西之路更是难上加难。

川西地区很多地区位于横断山区,部分地区还处于地震多发区,高铁建设的复杂性和成本远高于中原地区和沿海地区。

目前,阿坝州已开通高铁,大凉山、攀枝花两地虽有高铁,但时速仅为160公里,甘孜州尚为空白。

但高铁未必适合每一个城市,在四面环山的川西山区,机场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目前,四川有民用运输机场17个,未来容量预计将扩充至28个,除成都都市圈成员城市外,其余城市均有机场。

图片

02

四川高铁建设为何如此激进?

近年来,川渝地区堪称我国政策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其政策数量之多、政策金额之高、资金支持力度之大,都是其他省份远远达不到的。

从西部大开发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从“成渝双城经济圈”到全国综合交通轴线“第四极”、从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到全国战略腹地等等。

一是成渝地区区域已晋升为我国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四大“极轴”之一,地位提升带来交通优势重塑。

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我国有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大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群。

图片

围绕四大组团形成了“六主轴、七廊、八通道”,联通四大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成为四大“极轴”之一。

这意味着成都、重庆已成为西南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对外互联互通水平、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的明确定位。

二是四川获批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由于需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交通建设迎来大发展时期。

前不久召开的重要会议指出,要“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重点产业支撑”,时隔60多年,中西部地区再次被赋予这一重任。

今年初批准的《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西南内陆地区,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

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主要围绕重大生产力布局,产业梯度转移、重点产业培育是关键,以高铁为代表的交通体系建设也是绕不开的前提。

三是四川是转移支付最大的净受益省份,也是接受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最多的省份之一。

近年来,随着债务压力不断加大,各地纷纷缩减高铁、地铁甚至停建有轨电车,大型基建全面放缓。(见《多地停建有轨电车,这释放什么信号?》)

同时,随着铁路投资机制改革,国家不再全额出资,地方政府要承担更多建设责任。

有些高铁地方投资占建设成本的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四川也不例外。

但西部地区一些重点项目,特别是被称为“世纪工程”的超级工程,依然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相关省份可以直接从中受益。

川藏铁路就是一个典型,这条铁路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跨越横断天险,跨过第一阶梯,被称为地狱级难度。

图片

但这条铁路兼具国家战略通道、富民兴藏通道、开放融合通道、综合运输通道等多重战略意义,因此其中最艰巨的雅安至林芝段投资3198亿元,全部由国家出资。

可以看出,除重点项目外,国家对铁路的投入越来越少,地方政府必须主动担起建设责任。

未来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流支撑,高铁能否自给自足、地方政府能否承受财政压力都将是新的考验。

03

四川还能保持中国第五大经济省份、中西部第一大省的地位吗?

去年四川GDP超过河南,首次成为全国第五大经济省份、中西部第一大经济省份。

图片

这与河南GDP数据的调整不无关系,但四川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几乎每隔2-3年就跨过万亿大关。

这背后,不仅有四川抓住大规模产业转移、奋力建设产业强省的机遇,还有大规模基础设施带来的支撑。

2012年以来,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3%,远超东中部地区,近两年连续多个季度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自2000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一系列转移支付的支持下,四川成为此轮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2000年前后,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量转移支付、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开始向西部倾斜,四川、重庆、陕西、贵州等省份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加之全球新一轮产业调整,产业转移开始出现,一部分产业流向东南亚国家,一部分产业流向中西部地区,俗称“产业西移”。

除了西部大开发以外,四川还拥有“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大循环、全国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等多重战略叠加优势,天然为其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随着通市高铁、通县公路、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航空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中西部地区摆脱区位劣势,内陆地区变为开放前沿。

这些优势共同构成了“土地力量复兴”的逻辑,我在《中国城市的巨变》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当然,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是暂时的,投资不可能永远保持在高位,最终还是要受到资金回报率和财政压力的双重制约。

川豫之争,最终还是要靠产业的竞争,谁能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出更多万亿级支柱产业,谁就能笑到最后。

如今,四川已形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为代表的六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已提升为万亿级产业。

这是四川争创一流、担当全国腹地重任的根本支撑,也是未来四川能保持第五大省地位的最大支撑。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