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交易所挂牌上市大连商品交易所豆油期货,凸显中国期货市场国际竞争力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中国期货也日益走向全球。

近日,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上市“马来西亚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油期货”,这是东盟交易所首次上市以我国商品期货价格结算的期货合约,此举增强了跨境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将更好地服务国际油脂产业,为有效管理跨境市场风险提供解决方案,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直接应用,有效凸显了我国期货市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商品期货价格

服务我国大豆产业

大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物资,在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大豆油生产国和消费国,这些都为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品种序列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系列已实现全品种链对外开放,大连商品交易所豆油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意义深远,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禹岳认为,这有利于提高我国豆油期货价格的全球影响力。

事实上,大商所价格对南美大豆贸易定价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南美大豆贸易占全球的三分之二,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的大豆约有三分之二来自南美。此前,南美产区农户出售大豆主要参考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价格,国际粮商的海外子公司也只关注大连期货市场的行情,并不参与其中。大豆期货、期权产品的对外开放正在发生改变。

“现在大约有30%的南美农民会通过观察大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来考虑中国需求的增加或减少,并据此调整自己的销售报价,这表明大连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路易斯德雷福斯大豆全球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南美农民把关注点转向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价格。

澳蓝农业中国及东盟总裁何满秀表示,国际化之后,大豆期货系列更加全面、迅速地反映全球市场供需信息,提高了该品种价格发现功能的有效性。不少国际粮商的海外子公司已经开始积极运用这些期货、期权工具,管理南美大豆国际贸易中潜在的市场风险:比如在买入南美大豆的同时,卖出大连商品交易所黄豆2号或豆粕、豆油期货,以锁定采购成本和榨油利润。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大豆期货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第一个期货产品,1993年上市,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厂和贸易商普遍没有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的意识,当时随着国际大豆期货价格大幅上涨,经济下滑,中国油厂亏损严重,国际粮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痛定思痛后,纷纷学会利用期货市场管理价格风险,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特别是大豆、豆粕、豆油期货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国际粮油市场再次动荡,但由于中国大豆压榨企业有期货工具保护,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利润弥补了现货市场的损失,我国油脂压榨行业并未再次出现大的动荡。

如今,大商所已成长为全球重要的大豆期货市场,参与豆粕、豆油期货交易的大豆加工厂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套期保值比例平均达70%,棕榈油和40%的豆油以“大商所期货价格+升贴水”进行基差交易,基差交易逐渐发展成为全行业普惠模式。

“中国大豆现货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并未发出足够有影响力的声音。全球大豆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产地信息在贸易定价中的体现,也需要更多来自销地的信息。”中粮期货​​总经理助理唐德文认为,大豆相关品种的国际化和我国豆油价格的外泄,都是我国作为销地主国声音扩散的绝佳机遇。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考验,中国植物油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刚表示,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等方面的功能,有助于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有助于我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

生猪期货助力行业对冲风险

中国豆油价格走向世界的背后,是中国期货市场坚持正确道路、开拓创新、奋力拼搏。

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例,油脂、农牧业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大连期货市场发展最为成熟、最为重要的板块,服务实体经济、辐射全球。从精炼深加工的豆粕、豆油、棕榈油、玉米淀粉到养殖端的生猪,最后到食品端的鸡蛋、粳米,大连商品交易所为大豆压榨、饲料生产、养殖、深加工等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工具,形成了完整的产品链。

期货如何服务农畜产业?以生猪期货为例,我国首个活体交割期货产品——生猪期货自2021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以来,为生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

2023年,全国生猪存栏高位,养殖端持续亏损,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企业避险需求增强。为此,大连商品交易所在保持生猪期货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增加各月份生猪期货合约日交易量,开仓限额由500手调整为1000手,投机交易保证金标准由15%逐步降低至8%,加大组合保证金贴现力度,促进产品持仓规模扩大,增强风险承担和转移能力,增加市场深度。

生猪期货上市前,当“猪周期”进入下行区间时,养殖企业容易加速去产能,往往造成后期供给不足、价格上涨。周期性的价格波动对上下游产业均有影响。2018年,生猪期货价格在15500元/吨至17500元/吨之间波动,与现货价格相比呈现“近平远高”的价格格局,均价比现货高917元/吨,反映出后市价格向好,有望稳定市场信心和上游企业养殖积极性,避免盲目去产能。

从南到北,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尝试利用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的价格信号,提前核算养殖收益,合理安排出栏计划,稳定供给数量。同时,生猪期货也为宏观管理部门研判提供了参考,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正逐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积极创新支持农业和小企业

大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农产品期货市场,202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豆粕、棕榈油、豆油、玉米期货交易量位居全球农产品期货、期权交易量前十,为农户种植养殖、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指南针”和“避风港”。

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近年来,大商所不断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箱”,拓展中国特色“支农支小”新领域,亮点纷呈。

一段时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2022年国务院印发《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提出“积极发展金融保险、农产品期货等气象服务”,为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大商所积极推进气象风险管理。

2022年,大商所与中央气象台改进气温指数编制方法,发布优化后的“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气温指数”,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荣获“最佳成果奖”。中国人寿财险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气象局支持下,推出与气温指数挂钩的“水产养殖气温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在该模式下,广东水产养殖农户向中国人寿财险购买天气指数保险,用于规避因气温过高导致水产品减产或死亡的风险;中国人寿财险与中泰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签署场外掉期协议,将赔付风险转移至中泰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中泰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与飞利浦空调(广州)运营中心开展套期保值交易,帮助飞利浦规避因低温影响导致空调销量下滑的风险,形成风险分散、各方受益的闭环,推动保险公司降低保费,保障农产品的可持续性。

2023年12月,为满足农户对冬季农作物冻害的套期保值需求和售电公司对气温相关电价波动的套期保值需求,大商所支持招商期货挂钩“中央气象台-大商所气温指数”,推出“寒潮指数气象衍生品”,以“寒潮指数农险+气象衍生品”的方式规避寒潮低温天气给售电公司带来的采购成本增加风险和冰冻灾害发生时给茶农带来的减产风险,化解极端天气风险管理难题。

2024年,大商所将紧紧围绕监管主责主业,继续做好铁矿石、生猪等重点品种监测和风险防控工作,强化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守住风险防控底线,做好原木、纯苯、再生钢原料等品种上市推进和生猪、鸡蛋、玉米淀粉期权注册申报工作,服务实体经济,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经济日报 朱会春)

商品期货价格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