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省相继发布2023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之一是一些地方没有完全落实厉行节约的要求。这些问题也都是老问题,包括“乱花钱”、没有预算、超预算、会议、培训、“三公”费用等支出超标,违规发放补贴等。
多位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多年,成效显著,一般性支出明显压缩。但上述老问题时有发生,反映出当前预算法律约束薄弱的现状。今后要严格执行预算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厉行节约思想,完善厉行节约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加强监管,把厉行节约真正落到实处。
为何节俭政策没有全面落实?
在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情况下,政府勒紧裤腰带,压减一般性、非急需性、非刚性支出,这是短期缓解财政压力的务实举措,更是国家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更多投入民生等重点领域的长期政策。
各地审计部门也重点监督厉行节约政策的落实情况。从一些省份公布的审计报告看,还有一些地方厉行节约政策落实不到位,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乱花钱”。
所谓“突发性支出”现象,主要是指每年第四季度特别是12月份的财政支出占全年比重过高。
例如,四川审计报告指出,12家单位通过超出合同进度付款,年末支出约989万元;海南审计报告指出,4个部门通过办燃气卡或预付工程费,年末支出约51万元。
相关支出未列入预算、超预算、超标准等也是地方审计报告中发现的厉行节约政策没有全面落实的常见问题。
例如,内蒙古审计报告指出,8个部门无预算、超预算、扩大范围支出约9457万元;5个部门不按规定支出培训费约761万元;山东审计报告指出,12个单位无预算、超预算会议培训费约331万元;湖北审计报告指出,14个部门无预算、超预算平台建设及办公费约5531万元。
审计署今年还指出,一些单位滥用“三公”资金,某部门及9个直属单位违规占用“三公”资金和建设楼堂馆所共计7.49亿元。
一些地方“过紧日子”意识淡薄,有的甚至违规发放补贴。
北京审计报告指出,3个单位购置航拍无人机、高清影评室设备、非必需耳机等约103万元,部分设备闲置或未充分利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在公车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支付约68万元租车费用开展工作;4个单位将工作计划制定、文件流转等应由其承担的事项外包,涉及资金约132万元;安徽审计报告指出,3个部门及15个直属单位违规发放补贴约311万元。
辽宁大学地方财政研究所所长王振宇对《财新》表示,“过紧日子”在工作层面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涉及到范围、标准、边界、转移支付等财政基本问题的回答。如果以预算合法性来衡量,只要预算是按照本级人大安排、经过法定程序的,就不会存在“过紧日子”不到位、不严不松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邓淑莲对《财新》表示,上述问题每年审查一次,每年仍会出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预算的法律约束力弱。政府预算一旦通过立法通过,就成为法律,对政府的收支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审计发现的不少问题,如没有预算、超预算或超范围、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费用超标准支出、违规发放补贴、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基本支出等,都是严重的预算违规行为。
邓淑莲认为,我国预算年度与历年一致,但预算审批经常出现拖延现象,使得项目预算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执行时间拖延,有的甚至拖到年底。另外,中央(上级)政府转移支付在预算编制前不能全部下达,也造成项目不确定性,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年底突支出、提前支出、超额支付合同进度款等预算执行不规范现象。
当然,有些地方主观编制预算不科学,申请“大预算”,超出实际经费需要,怕每年花不完钱又要追回来,也容易造成“突发性支出”。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