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高层这次公开失态,广汽恐怕连在大众面前脱颖而出的机会都没有。除了“网约车”这个标签之外,恐怕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去了解广汽自己的产品,这也和它的年轻有关。不过广汽的产品力并不差,在燃油车大行其道的时代也不乏爆款产品,GS5、GS4、GS8历史上都曾实现过月销10万台的成绩,影豹也凭借10万元的销量获得了流量的青睐,直到现在,M8依然是30万元价位MPV的首选之一。
进入新能源时代,刚刚孵化出来的Aion是入局很早的玩家之一,就连小鹏的三电技术团队本身也是有广汽背景的团队,虽然AION S如今已经“成”网红,但如果回溯到2019年,就会发现AION S是当时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纯电动车型,几乎是功能最齐全的,专为C端家用车打造。
至于Aion现在的处境,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和Aion在浩博品牌上下了重注,高估了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有关,这直接导致了Aion母品牌在纯电动渗透率的下滑,在速度最快的前两年,几乎没有推出能够引起市场关注的新产品系列,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全新一代的AION V对于Aion来说其实意义重大。
看来官方是想为新款 AION V 塑造一个不一样的形象,所以才换上与以往 Aion 系列车型完全不同的新风格,并在营销上不断强化所谓的“霸王龙”绰号。个人觉得这种行为更像是在搭上当下“方盒子”潮流的风头。
事实上,新款AION V的设计似乎更多是从提高实用性的角度出发。
因为定位全球车,需要兼顾东南亚等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新车车身尺寸相较现款车型有所缩水,长宽高分别为4606、1854、1660毫米,轴距仅为115毫米。
不过从侧面看,可以看出车辆的比例更接近“四轮四角”的姿态,前后悬被大大缩短,为乘客舱留出了尽可能多的空间,前车门几乎保持不变,尾门倾斜得更为直立,可见对空间的重视。
稍显遗憾的是,新车的充电口依然位于车辆前部,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LiDAR的出现是个意外,意味着高端智能驾驶能力也被下放至Aion在10-20万元档位的主力车型上,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Aion已经具备了“无人驾驶”的能力,考虑到目前零跑C10/C16等竞争对手在17万元左右的价位已经提供了高端智能驾驶功能,Aion此举不能说是多此一举。
内饰设计同样沿袭了当下主流的风格,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广汽习惯的细节设计。比如中控台在目前流行的横置T型设计基础上,分为上中下三层,上下两层明显凸起,形成了一个小平台,可以临时放置一些物品。中控台的纵向宽度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坐得太靠后,影响对车头的观察。
方向盘采用了非常简约的双辐造型设计,盘身大小适中,左右两侧的按键采用了镀铬处理,并且在滚轮外缘周围也增加了一圈镀铬,看上去更加精致。
仪表盘并没有像浩博那样被推到挡风玻璃前方,而是依然保持了传统的安装位置,不过尺寸相比现款明显要小很多,虽然不容易被方向盘遮挡,但能显示的信息量也得到了简化。
档位、车速、电池电量、驾驶模式、时间等基本信息被“挤”到了仪表的左侧,剩下的空间几乎全部被智能驾驶的道路感知信息占据,我甚至摸索了好久都没能找到切换仪表主题的功能——也就是说,仪表将无法直接观察到电量消耗、里程等基本统计信息,以及多媒体信息。智能驾驶的优先级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和很多其他传统厂商一样,车机系统也改模仿鸿蒙系统的首页布局,采用“大壁纸背景+横向Dock栏+横向小尺寸快捷卡片”的布局,虽然在视觉上更加清爽,也没有3D汽车模型等占用额外计算能力的“噱头”,但这种布局相比之前将快捷卡片集中在首页左侧的设计,操作起来就没那么方便了。
不过首页的设计也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带有功能入口的车型壁纸、可以切换地图、壁纸和车型的首页风格软按钮等等。
遗憾的是,应用商店里空空荡荡,除了三款视频应用,其他类别的选择非常少,甚至连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主流音频应用都缺失。
无线充电面板仅有一个,但面板的角度经过精心设计,呈倾斜状,方便在开车途中停车时,方便看一下手机。
虽然Aion一直在努力把智能化作为主要卖点,但在我看来,空间、座椅、底盘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前排座椅柔软厚实,不会造成腰酸背痛,这款高配车型还拥有八点式座椅按摩,靠背注重包裹性的同时,座垫外翼尽量设计成平的,避免上下车时压到隔膜。
至于两侧门板,前后的风格相互呼应,但前门板明显更高档一些,一方面真皮包裹面积明显更大,另一方面前门上的镀铬门把手更大更亮,而车门把手凹槽预留空间过小,融入网状纹理中,视觉上并不明显,甚至一时找不到握住门把手的位置。
冷暖箱的温度范围很广,官方宣称最低温度甚至可以达到-10℃。不过这也是我觉得整车设计最大的问题所在,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搞清楚:冷暖箱最常用的是谁?那个人是谁?
箱子的盖口并没有像主流设计那样放在背部,而是直接取代了传统扶手箱的位置,至少小尺寸的扶手箱没了。
更令人质疑的是,空调暖风盒子的开口朝向副驾驶,但调节面板却还在后方,坐在后排的人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为那是后排空调的调节面板,大费周章的原因很可能只是为了保留那个小小的 USB 接口……一个冷暖盒子得罪了车上的所有人,包括司机、副驾驶和后座。
后排座椅才是这款车真正的亮点,夸张的腿部空间延续了上一代车型的优秀表现,无论是座垫的长度、角度、软硬程度、厚度,还是靠背的软硬程度,靠背角度的可调程度都几乎无可挑剔,这是一款可以实现接近所谓“零重力”坐姿的后排座椅。
上一代车型的后排座椅比较大,而这次新款车型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备箱容积巨大,虽然试驾时官方标称容积仅为427L,但实际上在后备箱的平台之下,还隐藏了另一部分储物空间,拓展性极强。
尾门开启面积也较大,更重要的是尾门门槛比市面上大部分同级别车型都要低,取放大件物品更加方便,放倒之后营造出近乎平坦的平台,在空间实用性上,堪比传统日系车。
最后简单说一下动态表现,虽然只在公共道路上跑了一圈,但能明显感受到AION V的调校是有底线保证的。
动力输出风格和2.5L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十分相似,除了油门响应稍微有点延迟外,其他没什么问题。输出充沛,线性度高,平顺性好。无论是Tip-in/Tip-out,还是突然踩油门,都不会有突突的感觉。动能回收分为关闭、弱、中三个档位,即便是在最大的“中”档位,减速效果也比较克制,不会让人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底盘的层次感也比很多新势力扎实很多,转向相当油压,低速时转向很轻盈,方便原地挪车,一旦上路就会明显变重,虽然还保留着一些电子味,但随着速度和角度的降低阻尼增益很自然。
悬架有一些福特的影子,感觉很厚重,虽然不紧实,但是能够很好的吸收路面较大的冲击力,不损失路感,在保留一定侧倾度的同时,车身动态不会显得突兀,保持了良好的抓地力。
驱动程序摘要:
从技术与调校上看,这款AION V很难挑出毛病,它的问题全都是比较高水平的,从设计奇怪的空调到没有增程式动力装置,无一不是如此,这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单靠所谓的技术和品质,并不足以让一家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回顾刚刚发布的指导价,12.98-18.98万元的售价区间显得非常具有吸引力,相比老款大幅降低了2万元的售价门槛,可以说对于自身情况的认识更加清晰,虽然车身尺寸比比亚迪元PLUS更大,但售价却只贵了1万元,可见定位有多么巧妙。
不过由于缺乏油电配置,其与零跑C10等车型相比还是难以竞争,另外其定价或将影响到更受欢迎的AION Y。安正急需一款能够同时提升销量和利润的新车型,如果能实现月销5000辆以上,也算是一个突破。
(结尾)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