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从我个人角度看,科技、人才、创新三个领域的改革举措是最重要的,它们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柱,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
“我在上海生活了20年。我可以说,我亲眼目睹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如何将上海变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
帅气的塞尔维亚小伙菲利普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博士生,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来华做历史研究的父母来到上海,在小学二年级成为一名留学生,用他的话来说,“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菲利普已经不记得是谁给他取的这个中文名字。他有时会纳闷,“别人的‘菲利普’是‘蒲’加三个水滴,我的‘蒲’怎么就偏了个‘草’呢?”尽管如此,他还是接受了这个更有中国味的名字。“我叫菲利普,蒲松龄式的‘蒲’。”遇到新朋友,他总是这样介绍自己。
来到中国学习、在中国成长,菲利普希望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了解中国,成为中塞两国在学术和外交领域“铁友谊”的桥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菲利普来说也是一件大事。
菲利普特别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科技、人才、创新方面的改革举措。“从我个人角度看,这三部分是最重要的,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柱,将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菲利普认为,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人才、创新都是关键因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举措对这三方面都做了最佳布局。
近日,菲利普回到家乡塞尔维亚探亲。“前几天,我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坐火车到了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这条铁路就是中国修建的,这种修建高铁的能力和经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
菲利普尤其感动的是,今年习近平主席访塞期间,双方签署了多项重要合作协议,包括中方将在未来3年支持50名塞尔维亚青年科学家来华开展科研交流,邀请300名塞尔维亚青少年来华留学。“我们将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来到中国,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去世界各地留学。”
在菲利普看来,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是交流和互学。“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种交流和沟通都会让我们更加亲近。我期待有一天能成为塞尔维亚和中国之间的‘桥梁’,我想所有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可能都有类似的抱负。”菲利普认为,中国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努力,也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对全球发展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是一个好兆头。”
菲利普表示:“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未来五年将会是精彩的,因为我相信我们将再次见证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