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更新行动推进,县域基层医疗设备达标提质获支持

进不了网站?换个网络试试!

7月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大型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的若干措施》,全面安排约3000亿元超长期专项国债,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范围显著扩大,组织方式显著优化,补贴标准显著提高,设备更新涉及医疗等多个行业。

此前,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5月份发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准备工作的初步通知》​​,要通过设备更新,提高县域医疗装备水平,缩小城乡医疗差距。

8月10日,在2024“健康新征程 关爱基层”公益行动启动会上,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梅英透露,截至6月,31个省份已全部出台与医用设备相关的配套政策文件。“一个令人振奋的点是,不管是国家文件还是地方文件,都能看到大家对县域的关注。”赵梅英认为,县域成为此轮医用设备更新的重点地方。

业内受访者认为,影像同质化是医疗机构检验检测结果互认的关键一步,但在此基础上,基层医院及县域仍存在影像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检测质控水平参差不齐、诊疗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县域医疗器械或将加快合规化、国产化步伐

赵梅英认为,随着医疗卫生领域大规模提升工作的推进,县级将发生三个关键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推动县级医疗设备建设达标”。按照工作要求,地方要依托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设备配置标准,对标、达标、补齐空白,配备相关医疗设备。

国联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以广西为例称,按照《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年版)》,地方乡镇卫生院在CT、胃镜、救护车、呼吸机等基本医疗设备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

面对供给缺口,赵梅英认为,未来在医疗装备升级过程中,要进一步围绕居民健康需求解决好短板。

“从最新数据可以继续看到,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对我国居民造成健康损失的疾病类型仍然是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赵梅英说,基于目前居民疾病负担状况,下一步要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负担较高的主要疾病的专科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急救、重症、姑息治疗、康复等专科领域的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有针对性地配备相关医疗器械。

CT等大型影像设备是疾病筛查的第一道关口。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查云飞进一步告诉《财新》,基层最迫切的医疗需求还是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癌症、心脑血管病等重大慢性病也应该能够不出县城就能诊治。“因此应该把与这些疾病相匹配的高端影像技术带到基层。”

设备更新行动推进,县域基层医疗设备达标提质获支持插图

不过车云飞也提到,考虑到大型影像设备的更新成本,此轮行动中也特别提倡在不更换整机的情况下,对部分临床功能进行更新。

“这是本轮装备更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我觉得对大多数基层单位来说比较适合。”查云飞说,特别是在地方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对现有资产功能进行更新的方式,也能达到设备更新、功能升级的目的。

此外,在查云飞看来,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设备更新中的应用,可以让基层医院“扣好疾病筛查的第一颗扣子”,实现与上级医院同等的扫描技术。“人工智能可以让县级医院的医生或技师,获得与上级医院同等标准化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这是推动上级医院与下级医院之间检查、检测结果互认的重要一步,可以有效避免上级医院的重复检查。”

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GE医疗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逸豪也认为,医疗设备的“全面智能化”与基层医疗的需求紧密相关。

“基层医疗人才紧缺,对设备的使用也有需求,所以我们现在想的就是怎么把设备做得更简单,越简单越好,按几个键就能搞定,而且可以远程操作,可以融入AI,可以看得更多。比如现在93.5%的县级医院都有医联体,怎么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医联体实现更好的协同?”张逸浩告诉记者。

他还表示,适合中国基层医生的医疗设备“必须中国制造、中国研发”,“美国、欧洲的科学家或研发工程师无法深刻理解中国基层医生的痛苦。”比如,在中国,基层医生每天可能用一台CT机扫描100个病人,而在美国,基层医生每天可能只需要扫描20到30个病人。

图像互认还缺什么?

CT等大型医疗设备的同质化,无法保证检查结果的同质化以及跨医院的影像结果互认,这背后还存在诸多瓶颈,包括人才、标准的缺失,以及医院在影像互认方面的利益补偿机制不明确等。

“国家质控中心2023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每万人拥有医学影像诊断医师0.6名,每万人拥有操作技师0.5名。所以看到我们目前的人员其实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特别是经过培训的人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张惠茂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

她认为,在这次声势浩大的以旧换新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基层医院,还需要解决“人”的问题,让基层有会用、有能力用好这些设备的医务技术人员。

设备更新行动推进,县域基层医疗设备达标提质获支持插图1

王斌是济南市章丘区中医院影像科主任,在县域工作经历中,他也发现,基层医院最缺的就是人才。

“大家知道,三年前基层医院连本科生都招不到,这两年我们招了4名影像专业的本科生,一些高层次人才已经离开了。所以人才短缺是县级医院发展的最大障碍。为此,医院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包括给予相当的安家费,在科研经费上给予支持。”王斌说。

查云飞认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技术人员能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在基层部署更加智能化甚至防呆但性能优异的设备;另一方面需要做好设备的技术标准、门槛等服务,通过同质化标准获得同质化的检测结果,实现区域协作下的影像互认,促进分级诊疗。

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高建波强调,影像互认确实给患者带来了便利,但医联体发展需要的是影像互认,而不是影像报告互认。

“影像提供了客观因素,但县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相比,医生的水平不一样,对影像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很难实现影像报告结果的互认。”高建波说。

基于“提倡影像互认而非报告互认”的观点,高建波进一步提出两点建议:一是通过各省放射影像质控中心平台,进行人员培训,实现检测标准化。比如,目前一些地区,约有一半的乡镇卫生院开始使用CT,这些地区要让乡镇卫生院患者扫描的影像与大医院保持一致;二是完善医联体硬件建设,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让上级医院的医生通过云端随时读到下级医院转诊患者的影像报告,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县域影像共享中心是让基层患者获得与上级医院同等诊断结果的又一平台。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医疗司副司长陈凯9日公开表示,我国全国县域将建设互联互通的影像、心电图、检验、病理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基层医疗检查和优势诊断结果互认。

此外,影像互认还要求医院间利益补偿机制的完善。

王斌告诉记者,检查、化验是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这导致一些省级医院缺乏推动医学检查互认的内在动力。他们担心跨医院图像识别会导致本院检查量减少,对医院医疗收入造成冲击。“目前南方一些地区比较灵活,只要医院实现图像识别,当地医保局就会给医院一部分费用,弥补收入损失。”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