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合理把握信贷和债券两个最大融资市场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供给,保持合理流动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符合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预期目标。
此外,报告还提出,把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物价适度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虑,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物价处于合理水平。
合理把握信贷与债券两大融资市场关系
据悉,《报告》在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重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关系、稳增长和防风险、内生均衡。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加强逆周期调节,增强经济持续回升的势头,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信贷和债券两个最大融资市场关系,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供给,保持流动性合理流动,保持货币政策规模合理适度。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预期目标相适应,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物价适度回升是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配合,保持物价在合理区间波动。等级。
图片来源:中国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充分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成效,推动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步下降。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大力发展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丰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采取综合措施,稳定预期,坚决纠正汇率过快上涨、过慢上涨。周期性行为,防止形成单边一致预期和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落实各项措施,防范和化解加大对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监管,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该报道设有两个利率问题专栏,其中一个专栏梳理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演变过程,另一个专栏介绍了央行近期采取的一些改革举措。央行将进一步完善利率调控框架。有业内人士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中国人民银行将长期推进的一项重要改革。央行行长潘功胜此前已发布央行在陆家嘴论坛上释放利率改革信号,并在近期推动实质性举措,彰显了央行对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视和决心。
图片来源:中国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两个利率专栏分别从利率形成和利率调控两个角度展开。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两个利率专栏有内在联系,两个专栏分别从利率形成和利率调控两个角度展开。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在利率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显著提高。同时,辅以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市场专家表示,人民银行稳步审慎推进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完善,体现了深化改革既能“放”又能“管”的要求。
该业内人士还表示,目前存贷款利率已经市场化,人民银行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贷款利率自行确定。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等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与客户通过自主谈判确定;存款利率定价一般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利率变化情况结合自身业务需要确定。近年来,银行多次主动下调存款利率,2023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均下降30个基点左右。
央行通过调整优化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提升利率调控能力。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央行一系列操作,有效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央行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将改革融入监管,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招标方式改为固定利率定量招标方式,明确政策利率地位,提高运行效率,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下午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比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低20个基点和高50个基点,在不改变现有利率走廊格局的情况下既保持了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也有利于引导市场利率更好地围绕政策利率中心平稳运行,增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利率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7月25日央行在进行MLF操作时,下调了MLF中标利率,与短期政策利率保持一致,央行一直在刻意淡化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引导LPR报价更多参考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在LPR定价中不再发挥参考作用,短期到长期的利率传导关系进一步理顺。
租金是影响房屋价值的核心变量
报告指出,央行更加注重引导信贷结构调整优化,先后设立5000亿元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再贷款、3000亿元民营企业再贷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出台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拳,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落实好已有的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总体来看,重点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长,6月末,制造业普惠型小微贷款、中长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6.9%、18.1%,绿色贷款同比增长28.5%,均超过各项贷款的增速。
图片来源:中国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业内专家指出,央行抓住了住房租赁行业这个重点,报告以专题阐述金融支持住房租赁行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利于兼顾当前并且是长期的。
短期来看,当前房地产市场也处于特殊调整期,很多新房卖不出去,二手房空置,加大对住房租赁行业的支持,有助于盘活存量、去库存、平衡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稳定预期。
从长远看,我国住房总量不再短缺,但结构上仍有调整空间。新市民、年轻人要租“好房子”,坚持租售平衡,同时,支持更多优质住房租赁企业入市,发展住房租赁行业,这些都是未来房地产新模式的重要方向。
报告强调,租金是影响房屋价值的核心变量,房屋价值主要来源于未来租金的折现,决定了房地产的底价和基础,而经常被提及的“租售比”指标近年来市场整体呈现回暖趋势,未来租金上涨效应将逐步显现。
图片来源:中国2024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购房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总租售比加上未来租金增长率可以反映租赁住房的总回报率。目前,许多租赁需求旺盛的城市和地区已经达到3%以上。 %,高于大多数资产回报率。从国际上看,扣除房产税后,美国和日本的租售比都在4%以上,英国在3.5%左右。随着国内住房市场的深入发展和居住理念的多样化,租房选择将会更加丰富,我国租金收益率仍有提升空间。
报告认为,我国住房租赁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展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央行适时推出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新工具,支持企业分批购买存量住房自用比如保障性住房等,可以比较快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很多地方也在金融、税收、土地、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增强项目的商业可持续性。该行业。
在这些金融和地方财政政策的支持下,随着住房租赁公司经营能力的提升和市场商业化的有效运行,未来住房租赁市场将迎来更为广阔的空间,长远来看,也将促进住房租赁市场有序发展。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转变。
未来利率会上升,债券价格会下跌,高价买入的投资者将面临极大风险。
报告还专门以专栏形式介绍了资管产品净值机制对公众投资者的影响。一位业内专家指出,央行科普金融知识,意在提醒投资者注意债券市场的风险。自今年以来,债券市场持续火爆,相关资管产品净值和年化收益率不断上升,吸引了众多公众投资者。7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由于利率超过3%,而目前不少银行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不到2%,因此有投资者将银行存款兑换成此类理财产品。
近几个月来,央行通过多种渠道向市场提示债券市场风险。业内人士分析,本期《报告》设立该专栏,也是为了提醒广大投资者理性评估市场风险,审慎投资相关资管产品。
报告强调,净值化有助于明确资管产品风险与收益归属,真正体现“卖者自担,买者自负”的资管本质。市场专家表示,在净值化下债券市场在收益率机制下,投资收益率随净值动态变化,若债券市场出现转向,相关资管产品净值也会下降,投资者不能单纯依据当期年化收益率进行投资决策,若赎回时机选择不当,浮动盈利有可能转为实质亏损。
此外,报告还提醒广大投资者,要综合衡量投资产品的风险收益,在净值环境下,资管产品的投资收益与风险是相等的,实际收益最终取决于市场的动态变化。基础资产价值的变动具有不确定性,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不同投资产品的收益。存款利率看似低,但收益却是确定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这或许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业内专家分析,近几个月长期债券收益率持续快速下降,既反映了市场对长期增长的预期疲软,也反映了短期供需扰动的影响。从我国实现GDP增速倍增目标来看,中国2035年人均GDP与长期经济基本面存在偏差,市场预期与长期经济增长存在偏差,当前长期债券收益率处于低位难以为继。
未来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会下跌,投资于债券市场的资管产品净值也会下降,现在入市的投资者面临很大的高价接盘风险,在净值机制上,资管产品不存在刚性兑付,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本质上与股票、债券市场投资逻辑类似。2022年银行理财产品兑付潮中,不少产品破净值,不少投资者并因此遭受损失。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本站候鸟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财经资讯类,分享日常的保险、基金、期货、理财、股票等资讯,帮助您成为一个优秀的财经爱好者。本站温馨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暂无评论